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空之变:早期布莱希特的跨界书写

    颜海平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跨文化性是中外学界研讨中的常新话题.20世纪90年代在英文学界兴起的对早期布莱希特诗歌、歌谣、歌曲的重访,引出了另一个维度.本文聚焦早期布莱希特诗歌歌谣的跨文化性是如何在布莱希特跨越欧陆德国、相遇英伦世界的过程中发轫,进而探讨其中内在的跨界书写及其构成特征;又是如何使得其后续从广义"西方"至"异域"中国的跨文化、文明性的变奏延伸成为可能,从而以此初探为路径开启重访20世纪布莱希特式的跨界书写及其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

    布莱希特跨界书写时空转换异域家园

    艾米斯的《时间箭》与"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再现伦理

    杜兰兰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非不可理解的"他者",引导人们对其形成产生思考,以此强调"盎格鲁—美利坚"作家的特殊使命,彰显"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价值和潜力.同时,为了抵制加害者"去他者化"可能引起的读者共情,小说以"灵魂"叙述者和"倒带"叙事手法形成间离,最终旨在为大屠杀受害者负责.小说由此对"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再现伦理的关键问题"再现什么""如何再现""为何再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艾米斯《时间箭》"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再现伦理加害者

    "幸运者"为何幸运?——《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中的病与医

    崔玮崧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医病常被冠以隐喻意义,而约翰·伯格和让·摩尔联袂创作的《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却让医病问题回归本源,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全科医生萨塞尔的志业奉献.本文从"幸运者"为何幸运的角度分析了这部文学作品在医学界广受好评的原因.伯格和摩尔描绘了萨塞尔病人的情感被"认同"和疾病被"辨识"的幸运,刻画了萨塞尔在葆有想象力、追寻通才理想以及在物质与思考方式方面享有的幸运特权.全科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英国医学史上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萨塞尔却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见证了全科医学的没落和专科医学的兴起.该书敦促人类社会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医生的社会抚慰价值以及现代医疗体系的人本主义初衷.

    伯格摩尔《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医学疾病全科医生

    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生命伦理书写与生命政治批判

    黄一畅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蜚声英国文坛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小说的叙事技巧、伦理批判、创伤母题、历史文化政治隐喻等都激发了学者们持续的研究热情.值得注意的是,麦克尤恩有多部小说涉及对临床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及医际关系的道德评判,却鲜有学者集中阐释其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探讨与生命权力审视.本文旨在剖析麦克尤恩小说中生命伦理书写的叙事表征,审视生命伦理原则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困境,揭示麦克尤恩如何在叙事调度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生命政治批判.

    麦克尤恩生命伦理生命政治叙事调度

    《马戏团之夜》中的身体解域与后人类身体政治

    程毅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化身体、信息化身体和跨界域身体是后人类身体政治的三大关注重点,分别从身体的生理、物质和认知三个层面解域了人类的身体边界.在小说《马戏团之夜》中,安吉拉·卡特超越了性别批判的创作藩篱,将写作的关注重心置于后人类身体政治问题.通过打造畸形身体、跨体性身体和非人身体,卡特对人类身体加以解域化处理,不仅消解了传统身体认知体系,突破了物种之间的等级秩序,瓦解了身体稳固的组织结构,而且破除了畸形与正常、人与动物、身体与非身体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从思想认知层面质疑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基础及其理念的合法性,具有典型的后人类主义思想特征.

    《马戏团之夜》身体解域后人类身体政治

    怀特黑德《第一区》中的都市荒原书写与现代性反思

    郭昕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怀特黑德的《第一区》以僵尸清扫队员斯皮兹的视角,讲述了"美国凤凰"临时政府通过射杀僵尸和搭建阻隔围墙来重建遭受僵尸重创的纽约市,但是最终失败的故事.斯皮兹对灾难前纽约的回忆揭示了纽约作为资本渗透的欲望之都的荒原本质.他对重建意义的疑虑及僵尸推倒围墙的情节反转,解构了临时政府宣扬的现代进步话语,也促使其选择在如潮水般涌入城市的僵尸群中"学习如何游泳".本文认为,小说借用科幻小说提供的社会试验场域和僵尸的种族身份指涉,实现了西美尔式生命界限的超越,从象征层面挣脱了现代都市荒原的阶级与种族藩篱,质疑并试图疗愈在机械复制中消解人类主体性的现代性强迫病症.

    怀特黑德《第一区》都市荒原现代性反思

    隐于历史的未来想象:论阿拉伯科幻小说的多重缘起

    任宏智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科幻小说是滥觞于西方的新异文类.然而,科幻文学的种子也在阿拉伯世界生根、萌发与绽放.中世纪阿拉伯奇幻文学演绎了阿拉伯先民对自然神秘性的猜疑与推想,发迹于安达卢西亚的哲理故事凝铸出具有思想实验性质的存在之思,以《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涵摄了超越时代认知经验的技术逻辑,而哲学家法拉比则以形而上的宗教哲学话语描画了独具伊斯兰风格的乌托邦愿景.承袭了阿拉伯文化丰腴遗产的现当代阿拉伯科幻小说,与当代西方科幻小说在审美意涵方面或有共通,但在源流谱系上却别具特色.

    科幻小说阿拉伯奇幻文学阿拉伯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未来主义

    世界文学的"计算批评"——莫莱蒂的远距离阅读新论

    高树博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莱蒂批判"细读"以神圣方式对待少数经典文本,倡导以"远距离阅读"把握世界文学的大量财富和多样性.远距离阅读致力于文本关系,并将其转变为数据,以建构抽象模型.莫莱蒂试图通过掌控庞大的数据材料,实现更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从而在更大的地理规模和历史系统中观察文学的运行状况.由此,世界文学在远距离阅读中被图表化了:数量图表、空间图表、形态图表等.某种程度上,莫莱蒂的文学社会学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回应.同时,在阅读理论的革新中,远距离阅读可谓独树一帜:莫莱蒂拒绝被划入"数字人文"这一"伞状术语"的阵营,而称自己的研究路径为"计算批评".

    世界文学莫莱蒂远距离阅读数据形式唯物主义

    非洲都市主义

    余静远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都市主义已经成为当前非洲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关键词,它在公共话语中的首次阐述可以追溯到塞拉西的文章《再见巴巴尔》.这一关于新非洲散居者自我认同和非洲身份新定位的概念,随后通过姆本贝、吉康迪和艾泽等学者的阐述进入了文学和哲学界,继而遭到许多批评家不同程度的抨击,重点集中在其商品化、精英主义和对政治缺乏关注这三个特征上.与非洲都市主义同时兴起的非洲都市主义作家和非洲都市主义文学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并借此重新表述了在世界新动态下的非洲身份问题.本文回溯了非洲都市主义的起源及其定义和发展轨迹,并以非洲都市主义作家和非洲都市主义文学为例,来说明非洲都市主义对非洲身份表述的重大意义.

    非洲都市主义非洲身份非洲都市主义作家非洲都市主义文学

    气候变化小说

    王虹日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小说在世界文坛迅速兴起,成为当下学界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作为人类世重要的文学想象,气候变化小说书写与反思气候变化,对人类世困境作出批判性回应,勾勒人类世的社会、政治、伦理与情感轮廓.本文从气候变化小说的兴起语境与发展历程出发,重点考辨气候变化小说研究中的尺度效应、能动性摹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气候变化小说研究的未来方向与任务提出若干建议,为学界在这一文学式样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照.

    气候变化小说人类世尺度效应非人类能动性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