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

    徐小军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文化是美学与文化学跨学科交融而形成的概念,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增加以及审美文化的作用在研究领域的显现,审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方向。唐诗作为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近年学术界有关唐诗的研究也呈现出重视体现审美文化的趋势,并在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初步取得了成果。该文旨在探究审美文化在唐诗研究中的体现,以唐诗的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从唐诗研究的内容与视角出发,探析唐诗的审美特点、唐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分析唐诗中的语言与韵律、意境与情感等方面审美文化的艺术表现。

    审美文化唐诗研究意境审美追求美学

    基于文本细读下的《倾城之恋》文学审美艺术特性研究

    南花霞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文本细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文学审美白流苏范柳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研究

    柳一文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和底蕴,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懂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创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意境分析能力,对汉语言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特点,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其次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语境的创设意义与价值;最后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支持。

    汉语言文学语言运用文化底蕴意境分析创新发展文学素养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逍遥游》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研究

    徐向前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译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对于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译介中国文化传统典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究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作用;对比分析任博克(Brook Zipron)、林语堂和汪榕培三位译者的《逍遥游》英译本,发现不同译者因其文化教育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在词汇选择、句子理解、篇章衔接这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希望通过探究不同译者在翻译中发挥的译者主体作用为中国传统典籍英译的译者研究提供新思路。

    译者主体性典籍翻译《逍遥游》任博克林语堂汪榕培

    评价理论视角下陕西媒介形象研究——基于《中国日报》的报道

    黄勇魏亚丽王丹萍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陕西地域形象的发展和现状对于陕西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中国日报》2001年5月1日到2022年3月16日有关陕西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语料的报道主题、话语建构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借助高频词、词丛、检索行等语料库路径,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媒体中的陕西外宣形象。研究发现:《中国日报》20年来对于陕西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报道内容很全面,且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但是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整体和省会城市西安,关于地级市的报道偏少。

    新闻报道情感态度语料库陕西形象《中国日报》话语分析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两个维译文的对比分析

    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译者主体性政治文献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语言风格党的十九大报告

    自嘲行为研究文献综述——基于2003-2023年研究的分析

    骆晨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嘲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可以造成群体间的分裂也可以建立包容性。自嘲行为的使用可以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促进团结。该研究从自嘲行为入手,基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对国内外2003-2023年自嘲行为的研究进行述评。研究发现:该研究虽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国内研究成果较国外研究成果明显不足,且专门研究较少,存在研究对象覆盖面有限、研究样本量过少、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研究现状,未来研究选题可以考虑深化相关研究并扩大研究的样本数量和范围,完善研究方法并运用新的研究理论,丰富自嘲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寻求新的研究视角,最终获得对自嘲行为更全面的认识。

    自嘲语用功能面子礼貌文化文献综述

    关联翻译理论下瑶医药特色术语英译研究

    谭秋敏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瑶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得来的智慧结晶,在疾病防治与健康养生等方面熠熠生辉。目前,瑶医药文化的英译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如翻译人才短缺及语料库不丰富等。广西将瑶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展之中,瑶医药文化的英译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该文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探析了广西瑶医特色草药的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译者灵活地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意译、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同时遵循准确性、简洁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当既要保留瑶医药文化,又要明确传达瑶医术语含义时,通常选用"音译+意译"法;当译者需付出努力推断其隐含之意,则运用意译法。该文力求在保证瑶族医药文化译文准确且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瑶族医药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推进瑶族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瑶医药术语英译关联翻译理论最佳关联对外传播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守正创新

    任淑涵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者与推动者的育人基地。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守价值导向之正,创传播形式之新,唱好唱响主旋律。目前,部分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思路仍较为保守,面临内容缺乏新意、方式较为单一、宣传效能不佳等问题。为提高宣传的实效性,从内容上要主动设置议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从话语上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从渠道上要加强全媒体传播运营打造强劲传播"合力",共同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复杂的舆论场中做好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强化师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自觉认同。

    文化自信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守正创新媒介融合主流价值观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手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以微信App为例

    刘心妍张梦婷刘彭菲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但老年群体可能会面临数字鸿沟的尴尬,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急不可待。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分析发现,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常面临辨识不清、误触弹窗、操作畏难等问题,由此该文尝试引入用户体验理论,探究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喜好习惯等,再用个案研究法,从感官需求、情感需求、功能需求、互动需求四方面出发,以微信App为例,对其界面进行程序简化、色彩调整、图标更迭、功能优化四项改造,为适老化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一种智能手机界面设计的可行性策略,期望以此帮助老年群体无障碍地使用智能技术,提升他们的生活体验。

    用户体验智能手机界面适老化设计界面设计老龄化无障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