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孙义良

月刊

1000-520X

WTXB@chinajournal.net.cn

027-87192147

430079

武汉洪山区珞喻路461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体育学术期刊,三次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之一。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突出学术性、实用性为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蓄,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引领大学体育教育数智化革新与转型:北京大学的创新实践探索

    郝光安赫忠慧安钰峰徐玉隽...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如何抓住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大学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以北京大学为典型案例,探讨其在体育教育数智化革新与转型中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北京大学在数智化体育六大关键领域中的实践与成效,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不同生态系统层次中推动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场景,包括:体育课堂教学智能监测、沉浸式学习情境、运动技术可视化测评、体育锻炼智能监测、体育与健康数据平台和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管理。针对现实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勾勒数智化时代大学体育教学的新范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新质生产力大学体育数智化转型北京大学智能监测

    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参与、提升健康福祉的理论机制与实证依据:生产力指数和多期调查数据的综合考量

    黄谦张皓宇赵楷郭凯...
    11-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素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参与、提升健康福祉的理论框架,并使用省际统计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数,与全国大型调查数据相结合,建构2010-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我国居民体育参与,提升全民健康福祉。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结合智能化应用、产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高效整合、智能工具运用及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并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福祉。新质生产力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及全民健康福祉提升提供了坚实助力。

    新质生产力体育参与健康福祉科技创新生产力指数

    需求满足与商业创新: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的人性化趋势

    付晓静徐千禧张德胜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体育传播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路径,结合保罗·莱文森提出的人性化趋势理论,提出体育传播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体育用户的观赏需求、体验需求、健康需求和交流需求。人性化趋势下,体育传播中的商业逻辑也不断创新,走向深度数字化的直面消费者(DTC)模式,构建"内容服务社交"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体育平台,连接微力量激发边缘创新,借助算法深度开发体育迷需求,最终在社会关系层面和技术物质层面连接"体育与人"。

    体育传播人性化趋势需求满足商业逻辑体育与人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体育政策发展的动因与逻辑分析

    王科飞王宏江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体育政策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量化分析法,结合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对其历程、动因和逻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体育政策发展具有"间断一均衡"规律,是政治权力、经济结构、社会观念和体育功能等演化博弈的结果。其中,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合理的农村体育政策方案、政策内外部协调发展、群众的认识和参与、发挥制度优势是其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时还存在政策的弱势性与依附性明显、粗放性与模糊性并存、民主性与参与性较弱等问题。今后应优化农村体育政策结构,拓展农村体育政策功能,加强农村体育政策的监督评价,促进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农村体育政策政策结构政策场域政策议程农村现代化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审思——以贵州"村超"为例

    田兵兵辜德宏曾庆为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访谈法,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贵州"村超"为例,探讨乡村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乡村体育赛事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与实践认识。研究认为,贵州"村超"的兴盛源起于其满足了人们情感能量的获取,延续于其唤醒了人们储备的情感能量;但如果赛事参与中人们获取的情感能量发生沉降,或将引发赛事的衰落。为此提出,加强"村超"创新与宣传,保障赛事具有持续不断的参与人群;深化"村超""民俗"融合进程,提升当地族群的群体归属与认同;充实"村超"情感体验内容,增添赛事富含的个体情感能量;延续"村超"原生组织模式,助力赛事持续生成群体团结情感;挖掘"村超"文化内涵,打造更加稳固的群体身份符号等乡村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体育赛事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贵州"村超"乡村振兴

    体育融入老年健康养老的现实诉求、国际经验与发展启示

    吕云龙潘丽英陈晴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体养融合的实践特征。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在政策驱动、场域建设、主体协同及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将体育全面融入老年健康养老领域,独具特色的老年体育养老模式在老龄治理中社会效益显著,具体表现为推动内源性与外源性政策结合,以服务老年健康为政策理念;实施多元主体共治,打造以社区为中心的治理联盟;部门联动共治与主体联通共生的协同参与机制;政府主办监管与市场主导协同的精准供需服务模式。由此,提出我国体养融合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养融合的政策法规与支持机制;以社区为中心,搭建体养融合的协同治理网络;深化政企合作,促进体育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秉持整体思维,完善体养融合的多元联动机制等启示。

    体养融合体育养老服务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

    操纵体育比赛刑法规制模式的应然选择

    童斯楠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操纵体育比赛可分为黑哨、假球等核心行为与参与赌球、贿赂等外围行为。域外法既存在只规制外围行为的单层规制模式,也存在同时规制外围行为与核心行为的双层规制模式。双层规制模式能更为有效地遏制操纵体育比赛的现象,值得我国立法者借鉴。在双层规制模式之中,我国主流的立法建议支持"操纵行为模式"。但该模式对行为主体不加区分的思路存疑,且操纵行为概念不符合明确性、实用性的要求。《德国刑法典》第265d条所体现的分类规制思维与影响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条文设计上,应将影响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核心,并根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区分影响比赛结果或过程的方式,同时设置较低的法定刑。

    操纵体育比赛罪双层规制模式操纵行为模式分类规制思维影响行为模式

    体育旅游场景化及其应用:探索以构建舒适物为导向的新范式

    杨哲涵朱建中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场景理论,体育从体验、社群、文化符号三个方面为旅游丰富了舒适物,设计出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三个主维度及15个子维度的体育旅游场景价值观。体育旅游场景化具有内在的运行规律和维度评价体系。通过对湖北省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证明了场景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并通过体育旅游舒适物的生成机制提出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重点要从挖掘场景体验价值以提升消费者感知、强化场景数字发展以推动社群搭建、提取体旅文化资源以构建文化符号三方面的营造路径。

    体育旅游场景理论舒适物体育旅游场景化场景营造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建构及其逻辑

    苗慧白晋湘龙佩林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回应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建构及其逻辑问题,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围绕此群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身份建构实践进行叙述与分析。研究认为:(1)此群体普遍置身于生活情境、经济情境和组织情境中,并完成"拳师""教练""代表性传承人"与"武协会员"的身份建构。(2)不同情境中此群体需要围绕文化、结构与行动展开不同形式的身份建构。生活情境中对身体资本依赖性强,受到"义"文化道德规范的约束;经济情境中表现出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受到正式制度与市场规则影响,并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以获取新型身体资本、符号资本与文化资本;组织情境中受到武术情怀与经济利益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得到结构规则与资源支持的同时,结构资源表现出一定的使动性特征。(3)此群体"适位"得益于身份建构表征下文化、结构与行动的互动,并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结构规则与资源的支持、文化传统的遵循、新型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获得为重要中介变量。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建构结构化理论

    复合轴旋转影响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空间认知的ERP研究

    李亚伟冯甜周志雄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ERP技术记录青少年短道速滑和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运动员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行为绩效及大脑活动差异,解释旋转性运动经验影响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具体特征及其神经机制。采用专家—新手范式,选取雪上技巧和短道速滑运动员各15人,以包含不同身体复合旋转轴向以及角度的3D动作图像为实验刺激进行心理旋转测试,记录并分析行为和ERP数据。结果发现:(1)运动员在进行小角度心理旋转时的判断速度比大角度旋转的判断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2)运动员在进行小角度旋转时,横轴的反应速度快于竖轴和纵轴;大角度旋转时,纵轴的判断比其他两轴向更快更准。(3)雪上技巧运动员在进行竖轴大角度旋转时的反应时较短道速滑运动员更快。(4)雪上技巧运动员与短道速滑运动员相比,在进行竖轴大角度心理旋转时的N1潜伏期更短,进行横轴大角度心理旋转的P1峰波幅更小,RRN平均波幅更小。与只具备竖轴旋转经验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相比,具备横、竖、纵轴身体旋转经验的雪上技巧运动员能够将身体各轴具身化地描绘至任务目标以提升任务绩效。

    冰雪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旋转轴向具身认知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