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丁德科

月刊

1009-5128

wnsyxb@126.com wnsfxyxb@126.com

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西段渭南师范学院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推广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

    李志民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等情况的出现,高等教育面临着调整结构、控制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需要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对大学的淘汰机制、大学要尽快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转型、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理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助力我国早日建成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

    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困境及优化路径

    姚聪莉胥晚舟
    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力资本素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基于根本尺度、核心目标和时代需求,剖析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通过资本深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技术创新效应阐释数字化驱动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以西安市乡村学校为例,结合面向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西安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优于质量、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数量与质量尚未满足教学需求、乡村教师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意愿较强以及乡村数字化教学管理与评估方式较为普及.针对驱动过程中存在的组织、资金、资源和能力障碍,提出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及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理念和形态更新等发展路径.

    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驱动机理

    《史记》关中文化述要

    梁中效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到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龙头是关中,世界文明的高地在关中.《史记》成为记录与研究关中文化的奠基之作.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是神明之隩、王者之地、改制之地、多士之地、柔远之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罗马向东.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灯塔,照亮了汉唐时期世界文明前进的航向.

    司马迁《史记》关中文化世界文明

    创新的盛会学术的"盛宴"——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

    朱枝富王小燕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主办的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于2023年11月11-12日在陕西咸阳成功举办,98名专家学者参加.这是三年新冠疫情之后的第一次《史记》研讨会,会前征集论文编辑出版了《史记论丛》第19集,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推进《史记》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一次创新的盛会,学术的"盛宴".

    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国际史记学文化中心《史记论丛》

    司马迁"藏之名山"说新探

    王亚龙
    37-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史记》分为正、副两本,副本藏于京师的国家书府,正本"藏之名山"."藏之名山"是为了将《史记》传给"后世圣人君子",即所谓"传之其人",希望以此做到立言不朽."名山"属于泛指,是秦汉方士宣扬的神仙所在,"藏之名山"用典应为此前流传的大禹得神书以治水的神话.藏于名山的《史记》只有通过后人主动寻找,才能实现"传之其人",这是一种在时机成熟下的自发性行为.司马迁将儒家立言不朽的追求与方士求仙思想相结合,创立了"藏之名山"的文化传统,成为后世文人著书立说的最高追求,对道教中道经的传授方式也有重要影响.颜师古对"藏之名山"所作"备亡失"的阐释,对古代图书的保存同样也有深远影响.

    司马迁《史记》藏之名山道教

    论《史记》宴会中的饮食文化

    蒋登霞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记》中的宴会蕴含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礼仪规范,深度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和演化.其中,从宴会中的肉类、瓜果蔬菜类和酒类食材,到宴会中的宴席礼仪及饮酒文化,都有翔实的论述与记载.这些宴会饮食在反映社会历史演变、显示民族风貌多元性和构成人类文化的有机部分等方面,展现了《史记》饮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史记》宴会饮食文化

    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丝路之声系列广播剧为例

    孙萍萍殷晨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媒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听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声音传播为物质载体的广播剧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及网络音频客户端快速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消费中,在文化宣传、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审美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广播剧利用其声音叙事的特点,占领了乡村文化的高地.首先,丝路之声出品的系列广播剧,或取材于百姓身边的人或事,或讲述非遗民俗文化,或讴歌红色革命精神,深受百姓喜爱,大大拓展了乡村的听觉文化空间;其次,广播剧将传统乡土价值与时代核心价值观融入故事和人物形象中,激发了广大民众向善向美向真的价值追求,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广播剧借助传统的声音叙事优势,以声塑形、以声传情、以声铸魂,引导民众在艺术的审美熏陶中体悟生活的真善美,提升其艺术鉴赏水平和精神修养.

    广播剧融媒体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制约与实现路径

    张赵晋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乡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建设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政务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乡村绿色跨越式发展、均衡共享式发展、开放包容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如数字经济在农村环境下认同感缺失、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基层治理制度脱节等问题,提出采取依托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现代化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七项举措,以更好地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乡村数字化治理城乡融合发展

    从宋氏家庭移民透视明代中叶陕西军户移民现象

    宋元梁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族移民史是中华民族迁移史的微观基础,明代武功县宋家堡宋氏家庭移民的原因和时间的历史溯源,对透视明代中叶陕西庞大的军户移民有一叶知秋的学术价值.研究采取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试图还原明代中叶宋氏家庭军垦移民的历史真相,继而为了解明代陕西庞大军户的形成奠定微观基础.明代在陕西实施的军屯移民战略,可稳定国防、充实"宽乡"、减轻赋役,形成明代特殊的移民方式,使陕西成为全国军户移民最多的省份.宋氏父子两代人的血泪移民史,是明代陕西军户移民现象的缩影.

    明代中叶宋氏家庭军屯制度军户移民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陕西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

    田亚亚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非遗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载体,其英语译介有助于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推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在翻译流水句时,译者应重点关注语言维的转换,使用分译法,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重点关注文化维的转换,使用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维的转换,得"意"忘形,准确传达非遗名称的内涵意义.

    三维转换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