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丁德科

月刊

1009-5128

wnsyxb@126.com wnsfxyxb@126.com

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西段渭南师范学院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推广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探索、经验与启示

    侯利军李慧敏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实现,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探索,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坚持紧跟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坚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要注重面向实际、坚持创新思维、强化反思总结,不断推动守正创新.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守正创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张明月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提升,为高校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其经历了奠定基础期(1949-1966年)、停滞受挫期(1966-1976年)、恢复建设期(1976-1992年)、规范发展期(1992-2012年)和提质增效期(2012年至今)五个建设阶段,造就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回顾75年来改革创新发展历程,总结过往经验,对于在新征程上发挥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中的生命线作用具有重要启示和特殊价值.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历史探索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意蕴、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

    曹芳陈世昊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崭新的理论蕴藉:是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诉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文化内涵的全面提升,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指南,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着眼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大力弘扬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明与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总体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从宏观政策取向和微观现实举措两个维度同时展开,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基本原则,处理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之间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强国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建设

    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演进逻辑、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向

    梁志勇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经历了从重视文化建设到建设文化大国再到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演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重点,更好培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明晰建设文化强国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高度判定文化建设的时代坐标、从民族复兴的未来规划维度阐明文化建设的着力方向、从人类解放的价值选择角度开辟文明创造的崭新图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文化产业的赋能增效和文化形象的塑造优化等.

    文化强国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建设

    在中西隔空对话中理解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齐效斌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司马迁历史哲学的形象化表述.如果联系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观念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客观的重建论、主观的建构论和语言的解构论三种不同方法论的交替转变.司马迁通过《史记》创作体现的历史哲学观念接近主观的建构论,但它却以早熟的叙事策略,独领风骚两千年.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司马迁"无韵之离骚"的美学追求与美国哲学家海登·怀特构建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的基本理念极其相似.即便如此,我们只能将其看作后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隔空对话,而各自的观念和指涉终究不同.

    司马迁重建理论建构理论叙事哲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项梁并非因骄傲轻敌而败

    衣抚生
    44-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高帝纪》等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项梁因骄傲轻敌而败.吕思勉《秦汉史》则认为,此为"诬辞",并非事实.吕氏所言准确.兵力上的敌众我寡、粮草供应上的敌有我无,是项梁败亡的首要原因.情报不足是项梁败亡的另一重要原因.项梁"不知彼",对于章邯军的变动情况了解不多,从而导致防备不足.项梁在接连取胜之后,确实曾"轻秦,有骄色",但为时不久.在"章邯兵益盛"之后,项梁对秦军的态度就转为重视和"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寻求盟友的支持.因此,不宜将项梁已改正的"轻秦"与后来的战败联系起来,当作项梁战败的原因.

    项梁"轻秦,有骄色"章邯

    论汉代奏议的经典化——以《史记》为例

    韩团结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奏议是汉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体之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记》依据四条标准对汉代奏议进行了最早的筛选,按照四种类型对汉代奏议进行保存,这是汉代奏议经典化的前提条件.《史记》"以文传人"的撰写方法,也有力推动了汉代奏议的传播.《史记》还包含了汉代奏议的最早注解与评价资料,不仅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汉代奏议经典化的重要环节.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汉代奏议的经典地位在汉代已得到初步确立.

    《史记》汉代奏议经典化筛选标准以文传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杨斌雷琪琦史张丽沈秀芳...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扎实,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理论阐释能力的提升;教学协同不足,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忽视了差异化学习需求,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教学研究认识不足,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数字技术赋能不足,不利于思政课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应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打造教学共同体、开展精准思政、推动教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高质量发展以生为本数字技术教学共同体

    数字人文赋能英美文学教学的路径

    水彩琴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文赋能英美文学教学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英美文学课程信息化和数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人文的跨界融合、科技引导、人文引领等属性使英美文学教学的知识重构、跨学科融合以及数智化发展等改革目标成为可能.通过融合数字人文技术资源,营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优化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批判思维、学术探究以及协同创新等综合能力,不仅是数字人文与英美文学教学有机融合的必由路径,也是英美文学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举措.

    数字人文赋能英美文学教学

    AI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伦理失范及其应对

    罗建周徐立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AI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AI技术在赋能新闻生产的同时,也随之给新闻生产的主体界定、新闻本体价值评估等带来困扰.究其原因,不但有媒体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原因,法规监管的滞后性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利用AI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时,需要新闻生产者发挥主体性,实现"人机共生",要深化数据伦理建设,构建更公平的算法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提升用户媒介素养,以保证其助力新闻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AI技术新闻生产伦理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