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渭南师范学院

丁德科

月刊

1009-5128

wnsyxb@126.com wnsfxyxb@126.com

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西段渭南师范学院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推广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与怎么转

    李志民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深刻影响各行各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教育公平的深度推进及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这一转型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方主体,面临多重挑战.当下,必须认识到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入理解这一过程,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建议,共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数字化转型学习型大国教师数字素养数字鸿沟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本土实践研究:动态分析、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宋晓焕傅钢善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数字化教学领域的动态演变及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能有效反映当前教育数字化的实际状况及其潜在发展轨迹,是指导和规范高校教师数字化实践的需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在数字化教学领域的研究经过了萌芽期、波动期与稳步发展期,研究力量主要分布于高校;国内未形成一批高产和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及合作机构,在该研究领域的投入、研究深度和学术参与度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该领域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即加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研究、强化数字化评价与反馈机制的研究、重视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以及拓展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的研究.

    知识图谱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本土实践研究动态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王安平黄雨蝶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两者紧密相连,乡风文明彰显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乡风文明体现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农耕文化、转变乡村居民生活思想等新的拓展内涵.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根基,为其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为其凝聚团结的力量;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为其增添精神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守住"原汁原味"的乡村和留住那份诚挚的乡愁,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经济力量.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陕西省29个县(区)数据

    汪茜宋航刘万庆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关键期.以陕西省2020年脱贫的2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根据测度结果,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治理五个方面提出实现路径,以期对陕西省相关县(区)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陕西省

    大学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王艳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译课具有政治性、文化性和形象建构性特征,口译课的独特性与课程思政具有互通性和融合性.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要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以核心知识与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辨教学作为能力培育的重要依托,把握好口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要突出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效传递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凝练思政育人的教学内容,创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将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学习衔接起来.在夯实学生口译技能的同时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实现全人教育的发展理念,培养具有较强口译实践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性的高素质人才.

    外语课程思政口译教学大学英语探究学习

    母语教育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范式新探

    郭茜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母语教育视角下,创新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范式,不仅为高校母语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单向性、功利性、封闭性等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的定位不清晰,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吸引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应以高校母语教育的视角重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范式,以生命视角为核心,以精神性为基本属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介,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教学创新之路.

    母语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范式可持续发展

    《论语》的成书过程及其文体生成

    夏德靠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主要从编纂者、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三个层面来分析《论语》的生成,这些内容虽然与《论语》的生成密切相关,但就《论语》的编撰而言,还应考察其文献渊源与文体生成.无论是文献层面还是文体层面,《论语》都经历一个编纂过程.先秦语类文献经历由"国语"到"家语"的演变,"家语"文献以个体为编纂单位.由于个体身份的差异,"家语"又分为大夫"家语"与诸子"家语".《论语》被视为诸子"家语",其根本原因在于孔门编纂《论语》是为了学派建设.《论语》的命名,不仅表明儒门继承了先秦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而且也使孔子言论在"书"的形态下成为经典.《论语》的文体包括专书与篇章两个方面,在专书语体方面,《论语》创制了"语录体"."语录体"虽为《论语》所开创,但"语录体"所具备的"言行两录"特征其实渊源于"乞言"仪式.就《论语》篇章文体而论,其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显然是编纂者综合使用黏合、扩充、原文迻录及改造等多种方式的结果.至于"子曰",它的出现是编纂者接受"王若曰""君子曰"影响的结果.从文体角度来说,"子曰"又主要呈现为"格言",而《论语》中的"格言"也受到"乞言"传统的影响.

    《论语》家语语录体乞言

    先锋的突围独舞——论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叙事策略

    王桂荣刘佳慧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甘露的先锋小说在技巧性、艺术性、文学性等方面展现出的叙事魅力毋庸置疑.在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中,他仍未放弃先锋的叙事实验,同时以另一种叙事姿态更为深刻且全面地展示出叙事大家的风采.他突破性地用简洁的语言掀开暗流涌动、悬念迭起的一段革命历史叙述一角;以全知叙述与受限视角进入身份隐秘、命运不明的一群革命青年的内心;将神圣而崇高的信念作为自己文学创作与人物行动的助推剂.最终,孙甘露也许就能在历史与故事的时光缝隙间找到令人无限遐思的《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先锋叙事

    图解与能动、开创与批判:盖尔及其《艺术与能动性》的多维解读

    高立雄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盖尔作为社会人类学家,其遗作《艺术与能动性》可能是自人类学研究领域出现以来对其进行的最彻底的反思.该书开篇就对什么是艺术和艺术人类学提出疑问,指出过去的艺术人类学依附于其他理论而建构,并提出可否有视觉艺术人类学.他认为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艺术作为一种行动,在"物"的捕获下形成一个能动的关系网络,并由这种"关系网络"的多层内外交织与丰富性寻找和开创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艺术研究方法与原创范式.同时盖尔激进的思想也带来了学术界的批判和争论,对于他思想的丰富与多重价值,应从其隐蔽的或只是隐含的影响盖尔思想的来源及提出的核心理论与关键主题来对其学术遗产进行重新解读.

    盖尔《艺术与能动性》多维解读

    主旋律影视作品《万里归途》的思政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林梅韩正义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片《万里归途》通过角色塑造、情节设计、影像语言和音乐选择等方面,有效地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该影片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斗精神、责任感和爱国情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并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万里归途》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包括通过主要角色展现核心价值观、通过剧情安排突出责任感和坚韧精神、利用影像和音乐元素增强情感共鸣,以及通过导演和编剧的明确意图传达重要信息.

    《万里归途》主旋律思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