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周承顺

月刊

2097-0900

wjxyxb@126.com

0316-2067611、2067612、2067201、2067202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武警学院学报》简介 一、基本情况 《武警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月,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北京地区高校一等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高校学报一等奖、公安武警部队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公安武警部队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主办,刊名为陈丕显副委员长题写。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面向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各警种以及众多专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学报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受到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北京地区高教学报研究会、河北省教委、省高教期刊协会以及军内外读者、作者、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 主要栏目有:“边防研究”、“消防研究”、“警卫研究”、“维和研究”、“高教研究”、“文史研究”、“部队建设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维和研究”等。现印数为5000册,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发行全国公安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支队以上机关以及公安政法院校。同时,还与法国、英国等国家消防部门及有关院校进行了交流。 二、办刊方针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坚持“双百”方针,面向公安政法系统、武警部队和院校,旨在活跃学术思想,扩大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促进科教强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安现役部队服务。 三、优势与特色 武警学院为省军级,是为全国公安武警部队培养边防、消防、警卫和维和专业人才的部属本科军事院校。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来看,全国仅此一家。学院集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为一体,决定了《武警学院学报》的属性。从这个层面是上讲,学报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全国是惟一的、一流的。这既是武警学院的优势,也是学报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四、编辑部建设 编辑部现有8人组成。主编、副主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多次被评为全国(省)高教期刊“优秀编辑”。编辑5人,职工1人;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三结合;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8%。总的来看,学报编辑部是一个人员素质高,奉献精神好,业务技术精,学术造诣较深,知识结构合理的编辑部,完全能够胜任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编辑部现在是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全国高教期刊协会理事单位,北京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单位,河北省高校学报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公安政法高校学报常务理事单位。 五、学报发展及取得的工作成绩 纵观学报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学报编委会的关怀指导下,全体编辑人员勤奋工作,奋勇拼搏,积极开拓进取,办刊思路清晰,办刊指导思想明确,充分发挥了学报的阵地作用、指导作用、园地作用和窗口作用,创造了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部队建设。   1998年,学报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   1999年《武警学院学报》在河北省教委组织的全省59家高校学报中夺得“优秀学报一等奖”(全省仅4家)。   2000年学报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是中国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北京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期刊”。   2002年5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6年5月,蝉联“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边消警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多年来,由于学报长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方针,学报的学术质量显著提高,转载率逐年上升。1999年以来,在学报发表的文章有数十篇被中央军委军事文库、国家有关文献书刊收录;有1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近百篇文章摘要或标题收录索引。   六、奋斗目标及工作思路   在新世纪之初,编辑部决心,虚心向高校文科学报学会专家请教,向各高校学报编辑同仁学习,按照既定的办刊目标和方略,刻意求索,奋力耕耘。力争在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上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奋斗目标:“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和“扩大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突出专业特色,追求高新实深”是学报刻意追求的目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坚持原则、以质取稿;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编辑部精神的真实写照。   工作思路:坚持学术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实施精品战略,追求高新实深。   质量管理:期刊编排规范化,学术质量精品化,期刊风格特色化,编辑工作现代化(微机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革命文化涵育青年民警理想信念的逻辑理路

    周立军刘彦超辛文卿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革命文化与青年民警理想信念涵育密切关联,革命文化是涵育青年民警理想信念的优质资源,青年民警理想信念涵育及其先进典型是革命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新篇,两者同向互塑、良性互促.新时代革命文化具有独特作用与价值,深深融入青年民警理想信念生成全过程.新时代青年民警理想信念涵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要立足青年民警的现实需求和理想信念的生成机理,深挖革命文化的潜在价值,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保护、发掘和整合革命文化资源、利用网络媒体创新革命文化育警方式;构建革命文化主阵地,增进青年民警对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以革命文化为核心链条,构建青年民警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革命文化青年民警理想信念涵育

    基于BOPPPS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

    龚志宏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BOPPPS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效率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因此,研究生课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组探索及创新构建了基于BOPPPS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锚定"一核两翼"、聚焦"二元齐驱"、沉浸"三个阶段"、融入"四类元素"、应用"五维一体考核".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BOPPPS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精神培育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基于情感教育理论视角

    潘晶晶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警察职业精神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必然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警察队伍职业精神的形成.从情感教育学角度探讨公安院校警察职业精神教育更具理论契合性和逻辑自洽性.情感教育学认为,"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结构.警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从感受到体验再到人格形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过程."以情构境、以行引情、以情育情"的实践路径顺应学生情感心理变化发展特征,通过营造情境氛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培育和践行警察职业精神的主体自觉,构建一种兼具层次性、循序性、多样性的教育体系.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精神情感教育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为例

    孙晓梅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语文"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面向公安类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如何使课程内容充分彰显公安特色,如何使课程教学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加突出综合素质三方面问题,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提出以"一条主线+三大专题"重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厚植家国情怀、弘扬英模精神、树立法治观念"重构课程思政价值体系,以"5E+3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并采用"七维度"考核评价项目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标准,为锻造公安铁军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新文科大学语文5E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新时代中国维和警察培训战略改革及转型探析

    辛越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和调整.与此相适应,维和警察培训工作也发生很大变化.联合国根据战略指南框架开发了整套新课标,以提升维和培训在整个维和链条中的地位作用,彰显联合国警察司做全体系、全方位国际警务服务提供者的雄心.梳理维和警察发展历程和最新趋势,总结分析维和警察培训新动向,利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中国维和警察培训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基于此,从扩容增效、筑基化险、人才锻造和品牌塑型四方面提出建议和规划,旨在为新时代维和培训新的战略转型和发展建言献策.

    新时代维和警察培训战略转型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视域下联合国警察胜任力培养优化路径

    毛哲玮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国际组织平台,联合国警察在维护全球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2017-2023年度联合国公开的166条警察岗位招聘说明书中的4 838个胜任力节点文本,发现语言能力、警务工作年限等要求在不同岗位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总胜任力、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不同类型胜任力在不同岗位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提出通过完善公安院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畅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输送和晋升渠道,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吸收回流力度构建螺旋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国警察国际组织胜任力

    地下钱庄洗钱犯罪特点、打击困难及治理对策

    王龙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地下钱庄成为洗钱分子清洗赃款的重要通道,助长了贪污腐败、走私、贩毒等严重犯罪活动.洗钱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地下钱庄主要从事狭义洗钱犯罪,其有多种类型,资金来源及去向都有不同特点,并且有鲜明的经营模式.地下钱庄洗钱手法多变,资金构成复杂,往往勾结金融机构,通过网络化经营,不断采用新型洗钱方式,利用虚拟货币跨境洗钱.这些导致公安机关打击地下钱庄洗钱犯罪过程中发现难、取证难、追溯难,综合监管更难.只有建立多部门立体防范格局,增强洗钱犯罪综合治理能力,形成打击洗钱犯罪新机制,锻造打击洗钱犯罪队伍,才能更好地治理地下钱庄洗钱犯罪.

    地下钱庄经营模式洗钱犯罪

    纯正网络犯罪司法适用的规范检视与法理调适

    李栋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个纯正网络犯罪罪名的司法适用不仅引发罪名性质、与关联犯罪共犯的界分等难题,还因自身存在行为类型明确性不足、涵摄范围重合等问题而诱发"口袋罪"诘问与"同案不同判"风险.要纾解网络犯罪的刑事规制困境,可以将纯正网络犯罪的法益限定为网络公共秩序法益,在此采取单一制犯罪认定进路,区分纯正网络犯罪与"关联犯罪共犯".与此同时,依托主体身份和行为样态分别限定三个纯正网络犯罪的构成要件,以此界分专属规制范围.

    网络犯罪独立成罪网络公共秩序法益单一制

    帮助自杀除罪化之证成

    石易灵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杀是基于意志自由,自主决定结束生命的行为.自杀体现了法主体对生命法益的支配和处分自由,是一种无需刑法评价的放任行为.在尊重自主决定之前提下,若以父权主义思想解释刑法应干预自杀的问题,将极大限制个人自主决定的自由.对于自由负责的自主决定之判断:主观上应以承诺原则为准,判断被害人的自杀决定是否理性、清晰、自由;客观上应以死亡结果发生的最后时点风险的支配为标准.对于基于自由负责的自主决定,依照自我答责原理,不属于间接正犯和得承诺杀人情形的帮助自杀行为,不具备可罚性,因此,适度除罪化具有正当性.

    帮助自杀自主决定故意杀人间接正犯自我答责

    我国警衔与军衔关系的历史演进——兼论我国警衔制度改革趋向

    束荣华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衔制和警衔制都是近代西方传入我国的舶来品,究其发源,警衔和军衔有着重要的伴生关系.我国警衔制与军衔制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特定的历史时期给军衔制和警衔制都曾留下时代的局限性,导致这两种衔级制度的弊端高度相似."军衔主导制"改革彻底解决此前军衔制的最大弊端——"职衔倒挂",而警衔制的此类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特有的政治属性,使得警衔制与军衔制有着重要的同构性,"军衔主导制"为警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范本,警衔制应如同军衔制那样,回归衔级制度的本义.

    军衔警衔军衔主导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