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周承顺

月刊

2097-0900

wjxyxb@126.com

0316-2067611、2067612、2067201、2067202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武警学院学报》简介 一、基本情况 《武警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月,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北京地区高校一等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高校学报一等奖、公安武警部队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公安武警部队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主办,刊名为陈丕显副委员长题写。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面向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各警种以及众多专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学报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受到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北京地区高教学报研究会、河北省教委、省高教期刊协会以及军内外读者、作者、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 主要栏目有:“边防研究”、“消防研究”、“警卫研究”、“维和研究”、“高教研究”、“文史研究”、“部队建设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维和研究”等。现印数为5000册,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发行全国公安边防、消防和警卫部队支队以上机关以及公安政法院校。同时,还与法国、英国等国家消防部门及有关院校进行了交流。 二、办刊方针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坚持“双百”方针,面向公安政法系统、武警部队和院校,旨在活跃学术思想,扩大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促进科教强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安现役部队服务。 三、优势与特色 武警学院为省军级,是为全国公安武警部队培养边防、消防、警卫和维和专业人才的部属本科军事院校。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来看,全国仅此一家。学院集军事性、公安性、地方性为一体,决定了《武警学院学报》的属性。从这个层面是上讲,学报的主要研究领域在全国是惟一的、一流的。这既是武警学院的优势,也是学报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四、编辑部建设 编辑部现有8人组成。主编、副主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多次被评为全国(省)高教期刊“优秀编辑”。编辑5人,职工1人;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三结合;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8%。总的来看,学报编辑部是一个人员素质高,奉献精神好,业务技术精,学术造诣较深,知识结构合理的编辑部,完全能够胜任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编辑部现在是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全国高教期刊协会理事单位,北京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单位,河北省高校学报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公安政法高校学报常务理事单位。 五、学报发展及取得的工作成绩 纵观学报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学报编委会的关怀指导下,全体编辑人员勤奋工作,奋勇拼搏,积极开拓进取,办刊思路清晰,办刊指导思想明确,充分发挥了学报的阵地作用、指导作用、园地作用和窗口作用,创造了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部队建设。   1998年,学报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   1999年《武警学院学报》在河北省教委组织的全省59家高校学报中夺得“优秀学报一等奖”(全省仅4家)。   2000年学报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是中国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北京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期刊”。   2002年5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6年5月,蝉联“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边消警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多年来,由于学报长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方针,学报的学术质量显著提高,转载率逐年上升。1999年以来,在学报发表的文章有数十篇被中央军委军事文库、国家有关文献书刊收录;有1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近百篇文章摘要或标题收录索引。   六、奋斗目标及工作思路   在新世纪之初,编辑部决心,虚心向高校文科学报学会专家请教,向各高校学报编辑同仁学习,按照既定的办刊目标和方略,刻意求索,奋力耕耘。力争在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上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奋斗目标:“办有特色期刊,走精品化道路,争一流期刊,创名牌效应”和“扩大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突出专业特色,追求高新实深”是学报刻意追求的目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坚持原则、以质取稿;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编辑部精神的真实写照。   工作思路:坚持学术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实施精品战略,追求高新实深。   质量管理:期刊编排规范化,学术质量精品化,期刊风格特色化,编辑工作现代化(微机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语用分析的诈骗电话结构化模型构建

    樊舒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话诈骗因类型多变而难以识别和防范,为解析诈骗电话话术,对诈骗电话进行语用分析和结构化描述.首先,明确诈骗电话的语用目标;之后,分析诈骗电话为达成语用目标需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功能和实施方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诈骗电话的结构化模型,描述会话结构、模块功能、实施策略、模块内容等方面特征.基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实现针对诈骗电话的结构化解析,为设计具有可解释性的诈骗电话自动识别算法提供理论基础.

    诈骗电话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结构化语用分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有组织犯罪侦查经营风险研究

    杨胜钦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侦查经营是打击有组织犯罪常见侦查策略和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厘清组织脉络、查清犯罪事实,但与此同时,有组织犯罪的复杂性和侦查过程的经营性使得侦查机关面临较大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基于风险因素识别,构建有组织犯罪侦查经营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以"6·10"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为例,借助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侦查决策失误、公职人员渎职违纪和网络舆情是有组织犯罪侦查经营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侦查机关要加强风险动态评估、规范侦查经营实施全过程、强化网络舆情管控能力,进而实现有组织犯罪侦查经营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有组织犯罪侦查经营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风险防控

    技术与治理互嵌:数字时代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机制研究

    钟慧澜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警务是城市治理的重要领域,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智慧化成为数字时代社区警务发展的新方向.为探明信息技术驱动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的内在机理,基于技术与治理互嵌分析框架,经个案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和治理结构是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两个关键要素,信息技术是程序性要素,起到纽带作用,治理结构是生产力要素,起到催化作用.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是技术智能与警力智识在互嵌中通过要素集成机制、空间弥合机制、智慧治理闭环机制、角色职责重塑机制、合法性机制产生齿合效应而来.推进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要重视业务清单制、技术与组织环境适配性、数字化参与和制度建设.

    社区警务智慧化变革智慧城市互嵌

    基于文本深度聚类的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

    王世航汤艳君薛秋爽
    31-3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舆情事件所引发的犯罪呈高发态势,而传统意见领袖识别方法通常基于用户信息、转发、评论数等元数据,忽略了网络结构和文本内容等关键信息,缺乏意见领袖观点,容易导致结果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结合语义聚类的意见领袖识别模型,通过BERT-LDA&DEC算法对用户文本进行聚类,根据不同子话题对意见领袖进行分组,提取关键词,通过将分组后的用户从网络拓扑、个人属性、活跃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用户指标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聚类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微博话题中不同子话题中的意见领袖及其观点.

    DEC深度嵌入聚类意见领袖熵权灰色关联法BERT-LDA

    论我国算法解释权的构建——以公安领域为例

    郭雨婷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公安执法的效率,但不透明的人工智能决策机制易引发算法权力滥用风险,亟须提升算法透明度,以实现可信、规范化公安数字执法.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发布引发了学界对算法解释权的争论,算法解释权对于公安机关数字执法透明度与可信度的提升以及监督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法律与技术双重层面的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范为构建我国算法解释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但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体系化.应以我国现有算法解释权的法律渊源为基础,立足算法模型,从算法解释权的主体、适用范围、解释标准、解释内容及配套机制方面构建我国算法解释权.

    算法解释权算法解释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数字公安

    阻燃秸秆/膨胀蛭石复合防火门芯材性能研究

    白婧武浩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弥补传统防火门芯材在自重和环保等方面的不足,以阻燃秸秆、膨胀蛭石和耐火水泥等为原料,制备阻燃秸秆/膨胀蛭石复合防火门芯材料.对玉米秸秆进行阻燃处理并评价阻燃效果,然后制备防火门芯材试件,并对芯材性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以Na3PO4与CaCl2反应生成的Ca3(PO4)2能够提高秸秆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和残炭量;通过测试试件性能发现,发泡剂掺量和水灰比对试件抗压强度影响较大,阻燃秸秆和发泡剂掺量对试件导热系数影响较大;当膨胀蛭石掺量为10%,水灰比为0.55,30%双氧水掺量为5.0%,阻燃秸秆使用量为0.5%时,试件性能最佳,其抗压强度>0.4 MPa,导热系数<0.12 W·mK-1,在不燃性试验和热值测试中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阻燃秸秆膨胀蛭石水泥防火门芯材

    室外风对火灾烟气蔓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孙雷刘登应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室外风作用下烟气蔓延特征,以期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FDS软件建立高层建筑起火层全尺寸模型,分析室外风风速对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风速为6.5 m·s-1场景热释放速率峰值约为无风条件下的1.6倍,当室外风风速大于10 m·s-1时,热释放速率随风速增大反而减小;室外风进入起火房间后,起火楼层各区域温度、能见度、烟气层高度、流体速度均与无风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此情况,需采取优化系统性能、充分侦察评估、精准应用设施、灵活选用装备等相应对策确保灭火救援作战安全.

    消防室外风火灾烟气数值模拟灭火救援

    现行消防审验框架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研究

    保彦晴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规范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十分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存在问题以及从事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工作壁垒.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服务标准、实施信用评价管理、构建消防审验技术服务管理平台等监管方法,以期为促进消防审验技术服务市场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消防审验工作技术服务监管模式执业信用评价

    超声波细水雾灭火技术试验研究

    张福东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声波技术产生的细水雾可作为一种灭火剂,通过冷却、窒息等作用实施灭火.搭建试验平台,分析超声波雾化装置产生细水雾的特性,并设计灭火试验,研究局部应用和全淹没两种形式的灭火有效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雾化技术产生细水雾并确保足够雾化量和适宜的喷射方向,实施局部应用灭火是可行的;采用全淹没灭火时,灭火效果取决于场所通风情况和空间大小,在相对封闭空间内灭火效果较好.

    消防超声波细水雾灭火

    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组建优化方法

    郭杰郝嘉寅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提出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决策分析方法.分析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组建存在的问题,构建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组成人员特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各岗位编排的人员胜任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得到最优组成方案,通过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为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的组建、人员优化配备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全勤指挥部灭火救援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