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王克非

双月刊

1000-0429

bwyys@bfsu.edu.cn

010-88816466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大学外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论文、札记、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读者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人员、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重量化之径——从依存性看英汉语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

    单俪娉胡建华
    64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进行细颗粒度的剖析与刻画。从逻辑依存性的角度将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分为[+依存]解读和[-依存]解读两大类,并论证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是由这两类解读加合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汉语和英语不同结构的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消解已有研究对一些多重量化句辖域解读的分歧,对同一结构的多重量化句的辖域解读作出统一分析。本文的分析验证了[-依存]解读是多重量化句的默认解读,[+依存]解读是非默认解读。

    多重量化句[+依存]解读[-依存]解读辖域歧义

    英汉语谓语(动词)的时间性与句法语义动态性对比研究

    施卓廷陈铭刘正光
    65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语法中,语言结构中的时间关系体现着事件概念化方式。本文以时间性的强弱变化来解释英汉语句法语义变化特征的异同,以此说明现实、认知与语言三者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英语时间性的强弱变化主要体现在谓语本身分布能力的变化,而汉语在体现谓语分布能力变化及句法限制的同时,还有三点不同:1)谓语实现的多样性;2)构式使用的对立互补性或语义上的对立与多重解读;3)汉语谓语时间性增强时偏用SVO基本型式,时间性弱化时偏用话题构式,这也解释了汉语的SVO型和话题凸显型双重类型学特征。

    英汉语比较谓语(动词)时间性句法语义动态性

    从"意合语法"看理论构建的必要条件

    金立鑫
    668-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集中讨论"意合""意合语法"和"意合语法学"等重要概念。通过文献梳理和对各种语言样本的调查发现,"意合"并非汉语所独有,而是世界上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一套好的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根据一般科学研究的要求,若"意合"为汉语所独有,则意合语法学的倡导者需提供"意合"为汉语所独有的证据;若"意合"为世界大部分语言所共有,那么意合语法学的倡导者也需提供意合语法理论所必需的描写程序和解释框架,以构建一套具有语言学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即"意合语法学"。

    意合意合语法意合语法学科学理论理论构建条件

    汉英对言的通联动因

    马书东
    679-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知语法中,通联指连贯语窗间概念内容的重叠,它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于系式、叠式和积式语窗集配中。本文提出汉英对言的基本认知动因是语窗间的对等通联,表现为成对语窗间凸显度的等同、结构的类似、语窗量的趋同和形义的象似。在对言中,对等通联的典型实现方式为对式,可充当系式、叠式或积式的全局架构。基于对式全局架构,成对语窗间的通联呈现动态变化,其核心的语窗运行是对等面向的通联-对立机制,区别于省略并列中层级面向的通联-差分机制。

    认知语法通联汉英对言语窗集配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礼貌话语体系构建

    周凌
    691-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貌与社会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一社会形态的"文明礼貌"诠释着文明蕴含礼貌、礼貌表征文明之道。当前中国已迈入一个新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如何构建礼貌话语体系来表征、传播乃至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新文明形态,成为当下语用学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考察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文明形态下的礼貌话语特征及其伴随社会变革的变化,并据此从礼貌与友善、礼貌与和谐、礼貌与文明三个方面的关系,提出礼貌话语表征、传播和构建社会文明的路径,进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构建了内生于"友善"和"和谐"价值的礼貌话语体系框架。

    人类文明新形态礼貌话语体系友善和谐构建

    中国英-日语学习者日语运动事件产出中语际相似性对母语和二语迁移的影响

    张丽虹蔡金亭徐曌瑢
    703-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多语产出中迁移研究的比较-归纳方法框架",考察英-日语学习者产出的日语运动事件中语际相似性对母语和二语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1)日语运动事件产出中的母语正、负迁移分别多于二语正、负迁移,汉-日相似性对母语迁移影响不显著,英-日相似性对二语迁移影响显著;2)汉-日相似性对致使、方式事件产出中的母语迁移影响显著,英-日相似性对方式、路径事件产出中的二语迁移影响显著。这说明即时思维假说适用于三语产出,证实了三语习得中扩展版的母语因素假说、手术刀模型及语言相近模型。

    运动事件语际相似性母语迁移二语迁移

    汉-英-法三语者的三语句法表征研究——来自跨语言句法启动的证据

    缪小米夏全胜
    716-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不同三语水平的汉-英-法三语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跨语言句法启动实验,探究三语句法与一语、二语句法是否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水平三语者的一语与三语之间发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但二语与三语之间未发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这说明,不同三语水平的汉-英-法三语者能够首先实现一语与三语的句法共享;而二语与三语的句法始终未能实现共享,二者是独立表征,这主要与三语者的二语水平较低有关。在三语句法表征中,母语因素的作用大于语序一致性。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多语句法共享说进行了补充。三种语言中对应的句法结构能否实现句法共享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母语具有稳固的抽象句法表征,即使语序不完全一致,三语也能够逐渐与一语实现句法共享;而二语与三语能否实现句法共享则受到二语水平的显著影响。

    三语句法表征跨语言句法启动三语水平母语因素语序一致性

    三语句法习得中的二语迁移研究——来自汉-英-法三语者的ERP证据

    李燕卞京
    729-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ERP技术考察汉-英-法三语者对法语数一致和性一致关系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重点聚焦于三语(法语)习得中的二语(英语)迁移效应。实验发现:1)对于低水平法语学习者,数一致违反加工诱发了反映句法深加工的P600,而性一致违反加工则诱发了反映句法浅加工的N400;2)对于高水平法语学习者,无论数一致违反还是性一致违反加工均诱发了反映句法深加工的P600。结果表明:三语习得中存在二语迁移效应,英、法相似的数一致比法语独有的性一致诱发了加工程度更高的脑电成分;三语水平能够对二语迁移产生影响,只要法语水平足够高,性一致和数一致加工均能诱发反映句法深加工的P600,支持全迁移全通达模型。本研究发现可为三语习得理论和三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三语习得二语迁移ERP性一致数一致

    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国际姿态和数字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

    惠良虹冯晓丽杨蕊涯
    742-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讨315名中国大学生的国际姿态和数字学习能力对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1)国际姿态的"态度/行为取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数字学习能力在国际姿态的"知识取向"与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引发高频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的组合模式,分别为"认知驱动型""职业驱动型""学科驱动型"。本研究揭示了各前置因素对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的复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技术环境下的课外英语学习实践赋能。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技术辅助课外英语学习国际姿态数字学习能力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结构与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张虹王文斌刘伟
    75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队伍结构与教学现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于2022年4-5月组织了覆盖全国31个省份22,258名教师的在线问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1)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年龄和教龄结构较为均衡、专业背景与聘任岗位匹配度较高,但仍存在性别比例失衡、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比例不足等问题;2)外语教师总体对外语教育政策文件的熟悉程度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教学合作频率较高,对教学创新持积极态度,但教师的教学工作负荷较重,部分教师教学合作与创新有待加强,且仍有三成以上教师对外语教育政策文件的熟悉度有待提高。基于调研结果,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高校外语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教学工作量教学合作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