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学刊
外语学刊

李洪儒

双月刊

1000-0100

wyxk4321@126.com

0451-86608322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外语学刊/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刊发的文稿涵盖普通语言学、俄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符号学、词典学、翻译学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联合国语言政策80年演进

    方小兵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成立80年来,其语言政策不断发展演进.按照关键事件和政策重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1)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之后,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多语制成为创始原则,语言政策聚焦语言服务能力建设;(2)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文和阿拉伯文成为工作语言,但随着成员国数量增加,多语制沦为象征原则,语言服务成本负担成为关注话题;(3)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成员国对联合国语言权利平等的诉求催生了《使用多种语文》等大会系列决议,多语制上升为联合国的核心原则,会议服务效率、网站语言平等、信息技术利用成为政策核心内容;(4)2017年古特雷斯秘书长就职以来,多语制成为联合国的优先事项.联合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落实大会决议及多语制评估中提出的各项要求,以促进包容性与沟通效率.联合国语言政策的发展演进既体现出该组织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动适应,也反应出成员国语言权利意识的觉醒.目前多语制已成为联合国制度合法性的基石.

    联合国语言政策合法性联合检查署多语制

    国际组织高层领导语言素养研究:中国视角

    张治国翦晓晓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组织高层领导位高权重,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层领导的中国人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跟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参与国际组织高层领导候选人的语言素养不足.为此,本文探讨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层领导职务人员的语言素养情况,旨在发现一些规律,供国人参考.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30位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过或仍在担任高层领导的中国人的履历;然后根据这些履历中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来梳理他们在语言素养方面的发展特点或规律;依此,最后提出6种基于语言素养的国际组织高端人才培育模式.

    国际组织高层领导语言素养中国视角

    隐喻话语动态分析法:理论、应用与前瞻

    刘文宇孙明月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隐喻研究视角逐渐从心理认知转向社会认知.在此背景下,Cameron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引入隐喻研究,提出隐喻话语动态分析法.该方法更加关注语言、认知、情感、物质、文化等语境的相互作用,强调活动参与者在交流、互动和协商中形成的动态隐喻认知过程.相较于传统隐喻研究方法,该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灵活的解析维度和观察路径.鉴于国内目前相关研究尚缺乏实证性考察和规范性研究,本文通过介绍和评析隐喻话语动态分析法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一方面致力于推动隐喻研究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阐释话语参与者所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隐喻话语动态分析法隐喻社会认知心理认知动态过程

    北极环境话语中的多模态跨距策略

    孙冬阳陈春华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北极环境话语的多模态符号表征和意义建构.现实世界中的地理距离、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在语篇中被表征为符号距离,并可通过特定话语策略加以调节,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符号距离的缩减称作"跨距",涉及两种话语策略.其中,趋近化策略呈现威胁或危险的迫近,表达消极意义;联结策略呈现共存、联系和身份认同,表达积极意义.跨距既能通过语言模态的词汇语法手段实现,也可通过图像和色彩等视觉符号资源得到建构.本文以美国《北极研究目标宗旨报告》系列语篇为对象,探究北极环境话语中的多模态跨距策略运用,既丰富北极环境话语的研究视角,又完善趋近化理论.

    北极环境话语跨距趋近化联结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认知语言学

    心之所系:汉语"心"语义系统的哲学渊源

    陈朗唐春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尝试性地勾勒汉语"心"语义源头与符号学阐释的基础上,探讨汉语"心"在中国儒道哲学中的演进与功能."心"有着传统中医学的文化根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哲学流派,儒家(包括新儒学)和道家都认为心脏不仅是人的中心器官,还是人的认知枢纽,更是宏观外部世界在人体上的折射——小宇宙.本文聚焦"心"的概念化过程:(1)"心"作为思维之所;(2)"心"作为道德之所;(3)"心"作为情感之所,阐释汉语"心"隐喻化表达的发生基础.无论是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还是从宏观的国家甚至宇宙层面,"心"在儒道经典中的概念化都体现出专属于汉语"心"语义系统的哲学理据.

    中国儒道哲学"心"认知机构概念化隐喻哲学理据

    大学新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隐喻解析

    徐知媛王凡菊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探讨了中国大一新生对爱情概念的隐喻性建构.来自国内某高校73名大一新生完成关于"爱情是什么"的问卷回答.研究结果表明,处在人生重要过渡时期的大一新生,除使用食物、情绪体验和风景等常见的始源域外,还使用相关研究尚未发现过的始源域,例如,知识、文娱活动等独具年龄特色的词汇建构爱情概念;而且所使用的始源域绝大部分是积极词汇,表明,大一新生对爱情总体上持肯定态度.性别影响爱情隐喻建构:在食物、风景、建筑、文娱活动等始源域选择上,两组未见显著差异;而在知识、物体、植物等始源域方面,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的始源域词汇选择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积极词汇,说明大一女生对于爱情持有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处在人生特殊阶段的中国大一学生,对爱情概念具有特殊的隐喻性建构,这种特殊的建构来源于其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过渡时期对爱情的独特体验.本研究结果对大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新生心理辅导及价值观念引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大学新生认知隐喻爱情概念具身体验积极词汇性别

    时间指示语表义触发机制研究——基于俄汉语言特点

    曲锐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指示语义内涵及外显形式的多重层级加剧表义过程的复杂度.加之时间概念语言表征具有不可割裂的空间特性,时间指示语义被赋予强烈的触发特性,这一问题在时间指示语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本文基于对俄汉语言特点的观察,从普通语言学视角挖掘时间指示语形式结构与其表义的密切联系,探讨时间指示表达蕴含的空间隐喻逻辑及由其产生的语义外显触发特性,揭示语境对时间指示语义外显的重要作用,并构建时间指示语义触发的双向机制.

    时间指示语语义触发间接表达空间隐喻语境俄汉语

    "有的VP"的构式语义

    薛高领吴早生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口语性构式"有的VP"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构件的描写分析,将"有的VP"判定为构式,认定该构式含有主观大量义.然后从说话人的认识与说话人的情感两个方面说明"有的VP"的构式主观性,再从一般将来时、命题的推论性、条件性、反事实性4个方面描绘出"有的VP"结构的非现实性语义特征,进而分析"有的VP"结构构式义浮现的动因与机制.

    "有的"主观性非现实性语境构式条件性反事实性

    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政策研究:机制与成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项目为例

    张汨张威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政策是翻译机构保证翻译项目顺利开展而制定的规则,当前语境下中国政治话语译介活动的翻译政策探讨则相对阙如.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项目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和译者口述整理该项目翻译政策机制,同时以核心概念"以……为核心"英译修订为个案,通过母语读者调查检验翻译政策成效.研究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项目翻译政策制定合理,翻译管理、翻译实践和翻译信念相辅相成,核心概念修订接受效果尚佳.

    翻译政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修订核心概念读者接受口述史

    模因论视角下术语译名规范化过程探析:变异、选择与保持

    肖海燕徐珺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术语翻译本质上是学术模因跨语言、跨文化的复制与传播,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中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亦是两种知识体系的对接与融合.它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制约的跨语际实践过程,涉及异质文化间概念的互通、术语译文与原文的等值、术语译文概念意义与语言符号的适配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跨文化传播,术语译名在规范化过程中表现出复杂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特点.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术语译名进行历时比对分析,探索学术模因的3种跨语际复制模式——变异、选择与保持在术语译名规范化过程中的表现及原因,并尝试对术语译名规范化过程进行阐释,旨在为术语翻译实践以及中外学术话语交流互鉴提供学理参考.

    模因论术语译名规范化变异选择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