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丁金昌

季刊

1671-4326

jwvtc@163.com

0577-86680067,86680159

325035

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动机与成长模型

    温晓琼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外部动力动机和内部动机,其中外部动机包含社会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和课堂生态系统等,以及内部动机包含兴趣特质、职业伦理和自我意识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符合"双动力、三阶段、五层面"的成长模型,其中"双动力"指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协同作用,"三阶段"包括角色适应期(初级)、沉淀发展期(中级)和专业成熟期(高级),"五层面"涵盖职业认同、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实践应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核心升级点是"会""能""精",即从"会适应、会学习、会科研、会上课、会实践"的初级阶段,提升为"能发展、能突破、能钻研、能设计、能应用"的中级阶段,最终到达"精情怀、精发展、精研发、精课程、精创新"的高级阶段.

    新质生产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动机成长模型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温州数字经济产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路径

    陈瑶瑶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不断蓬勃发展.以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为加速温州数字经济产才协同发展,基于供需关系,从岗位职能、工作经验、学历要求和能力适配等方面深入分析温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构建"供需协同—多链协同—创新协同"的递进式协同发展路径:深化供需对接,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强化平台赋能,打造数字产业链群;优化政策服务,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温州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多重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龙佳黄亚宇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职业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正走向自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主体共同出资举办并实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具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治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特征.基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剖析发现,混合制所有办学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人属性模糊、教育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相矛盾、法人治理结构复杂、内部运行不畅、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人属性、平衡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健康、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法人属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曾铭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伴随着时代洪流和科技意蕴而生,与本科职业教育高度契合,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力促生产关系变革,为新时期本科职业教育把舵定航;另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刚刚起步,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破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之困境,需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树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坚持"与时俱进"原则调整优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融入"产学研用"理念,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新模式,构建新质生产力与本科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职教人才支撑体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实践进路

    西医入温:地方性在全球现代医学中的典例

    安永娜
    26-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宋室南渡以来,永嘉医学渐趋发达,到明清进入低谷.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和本土鸦片吸食者的求诊需求下,以医开路,培养学生,传教布道.西方近代医学在温州的推广,冲击并影响了传统中医医疗方式,迫使温州医学寻求现代医学的转型.20世纪初辛亥革命新风潮下,温州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西医医院,并与前两所宗教医院形成鼎足三立之态.西医入温,迎合了温州医学在近代低谷期转型的需求,丰富了西医全球传播中的在地化内涵,并由医入仕,撼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等级秩序.

    医学社会史殖民主义中西文明温州开埠

    新见首部刘基年谱小考

    方韶毅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基作为一代名臣,其生平事迹旧时只仅限于行状、神道碑铭等.刘基年谱的编撰工作,一般认为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王馨一《刘伯温年谱》、刘燿东《刘文成公年谱稿》.最近发现,比这两部年谱更早的是施晓湘编撰的《刘伯温先生年谱》.施晓湘所撰可能受到晚近年谱学现代建构的影响,是他绘事之外的某种理论自觉,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以今天的学术要求来看,有着诸多的缺陷.

    刘基年谱施晓湘王馨一

    《<证道歌>净居注》校勘记

    邵定美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证道歌>净居注》是净居尼师仅有的两部存世作品之一,更是探究永嘉大师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该注旁征诸经、博引妙典,融会渐顿、贯通台禅,既深度阐释了永嘉大师《证道歌》的思想精髓,又深刻体现了净居尼师对禅宗一脉的参悟修证,是深入研究永嘉禅文化和一代女禅师净居思想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但目前学界对净居尼师生平研究不多、争议较大,国内亦尚未见此注公开出版的点校本.为便于学者更好利用此一曾埋没千年的珍贵孤本,通过考辨禅典、史籍、方志及其著作,勾勒还原净居尼师一生的大致轮廓,并对《<证道歌>净居注》进行标点和校勘,除通假字外本记共出校28条,逐条附以按语,逐字厘正讹误,以期最大程度恢复其原貌.

    《证道歌》净居玄觉校勘

    高职院校贫困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

    卢颖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获得感现状,用自编《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感问卷》对331名贫困生与377名非贫困生进行调研.发现贫困生的总体获得感及客观支持、知识与能力、个人成长维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贫困生在总体获得感及知识与能力、个人成长维度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男贫困生在总体获得感及客观支持、知识与能力、个人成长维度上显著高于女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与城市贫困生在知识与能力、个人成长维度上分别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与县镇非农、农村贫困生.应关注贫困生获得感水平,尤其是重点关注女性贫困生、未担任学生干部贫困生及县镇非农、农村的贫困生获得感,通过精准定制帮扶策略、优化资助服务体系、创新心理育人体系,提升其获得感水平.

    贫困生获得感高职院校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生交往关系的困境及重构

    张媛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师生交往关系是高职校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交往关系中存在着明显的失调现象,具体表现为交往时空不足、交往精神式微、交往结构失衡等.其主要原因有追逐实用化倾向、权威文化的影响、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及接受训练的异化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师生重构交往关系,需要延展与开拓物理空间,塑造与涵厚精神空间,提升与优化网络空间.

    高职院校师生交往关系结构失调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构成与涌现路径

    贾维强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核心路径,展现出交互聚集、动态非线性、资源流动与结果多样性的复杂特征,体现了系统高度互动性与适应性.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微观层面构建了"刺激—反应"模型,揭示各主体如何通过探测器感知外部环境信息,依托规则集进行信息处理与决策,并通过效应器实现具体行动,以促使系统的动态适应与演化.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回声模型,识别多主体间的相互选择、资源交互机制与匹配因素.在此基础上,发现通过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与资源优化,结合微观层面的主体协同与机制创新,可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优化与涌现发展.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复杂适应系统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