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肖彦君

双月刊

1672-7533

dtqg@rails.cn;bjdtqg@126.com

010-51893693 51849570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铁科院主楼610B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Journal Modern Urban Transit
查看更多>>本刊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面对中央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及决策者,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全方位介绍国内外城轨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道相关技术和装备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多元化促进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复杂环境地铁隧道精细爆破微振关键技术研究

    程波余潭秋邓静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地铁线路、车站以及出入口的选择越来越受土地空间限制.城市复杂环境地铁爆破施工势必对周边敏感建(构)筑物产生影响,控制不当极易引发不稳定因素,亟需对低振速、高效、环保的爆破技术进行研究.文章以重庆地铁中风化岩层深埋暗挖大断面车站精细爆破施工为背景,基于周边环境对爆破参数选择、延时优选进行重点分析和验证,应用振速监测平台与应力监测平台,细化监管手段找到适应爆破现场条件的振动衰减系数回归,达到微振爆破和绿色环保施工的目的.相关研究可为其他类似地铁隧道爆破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复杂环境暗挖车站精细爆破微振技术

    限界精确计算在地铁工程设计及施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李广君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与TB 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均适用于地铁缓和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计算.通过研究2种规范中缓和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值的差异及变化规律,可知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对缓和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计算结果更为精确.结合工程实际,在应用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中的缓和曲线计算办法时,提出在缓和曲线地段限界设计中采用分段加宽方法,以便设计施工.在施工处理中,建议按缓和曲线精确计算结果进行现场核对,从而进一步减少施工整改工程量及难度.此外,针对圆曲线与直线直接相连线路工况下的限界加宽办法,文章提出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并在施工处理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限界精确计算研究,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地铁限界精确计算缓和曲线圆曲线

    地铁复杂环境下矩形顶管障碍物预处理技术研究

    刘典基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铁矩形顶管在复杂环境顶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导致顶管机停机等问题,以厦门市某地铁车站出入口及过街通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水平钻孔结合物探的方法探明障碍物,对复杂环境下顶管预处理障碍物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不同障碍物,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风险及优缺点.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密集钻孔清除孤石、暗挖隧道凿除桩基顶管空推方案可有效提前清除障碍,同时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此外,根据对顶管顶进参数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地铁顶管通道障碍物探测及预处理、顶进参数选择、顶管改进的相关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况下顶管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铁矩形顶管障碍物探测风险控制

    市域铁路机械法联络通道技术应用研究

    孙双篪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市域铁路区间隧道长、线间距大,导致联络通道数量多、长度长、埋深大,多位于承压水层,采用传统冻结法施工风险高,施工周期长.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联络通道施工技术,目前已在地铁盾构隧道中得到一定的推广,但尚未在市域铁路中有所应用.通过研究机械法联络通道的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情况,从地层适应性和施工空间 2个角度分析在市域铁路中采用机械法的可能性,并提出在市域铁路中采用机械法进行联络通道施工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市域铁路盾构隧道特点提出主隧道与联络通道同步施工方案,以期为该技术在市域铁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市域铁路机械法联络通道结构设计同步施工

    地铁矩形隧道减振垫整体道床参数仿真研究

    尹兴坚朱丽娇张胜龙戴华明...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减小地铁车辆运行产生的环境振动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矩形隧道减振方案,该方案在减振垫浮置板的基础上,将减振垫的位置下移至隧道衬砌管片与整体道床之间,增大减振垫的簧上质量,从而提高减振效果.文章结合圆形隧道实测数据,建立并校核圆形隧道普通道床有限元模型,再将隧道截面形式更改为矩形作为矩形隧道普通道床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减振垫的厚度、弹性模量以及密度改变减振垫整体道床的减振效果,最后进行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表明:①减振垫整体道床相对于既有轨道减振产品具备更好的减振效果,且安全性指标距离标准限值均有较大余量;②减振效果与减振垫厚度成正比,与减振垫的弹性模量成反比,与减振垫的密度关系较小.

    地铁减振降噪减振道床数值仿真参数设计

    高铁车站治安风险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闫飞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突发状态下的高铁车站治安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经验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公共安全管理决策服务.在实例研究中,使用AHP、风险指数法、风险矩阵法、神经网络法和德尔菲法等 5种方法对Z站进行风险评估,并对评估过程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除AHP外,各方法均能完成风险评估工作且结果一致,但风险指数法是最优选,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资源需求,能够很好完成突发状况下的治安风险评估工作.此外,不同评估方法的侧重点及结果形式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各自特点综合使用.研究结论可为高铁车站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通用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增强指标体系对于各种环境的适用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高铁车站评估方法突发状态治安风险比较研究

    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浅基础砖混房屋结构安全性影响研究

    吴奇帆曾灿军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盾构不可避免地穿越城市建(构)筑物,施工扰动对既有结构影响重大,尤其对浅基础砖混房屋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房屋内部应力分布,影响结构安全,需重点关注.文章以深圳地铁穿越浅基础砖混房屋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大直径盾构穿越施工对土体沉降规律及由此引发的房屋应力重分布的现象.研究发现,左、右线穿越时,房屋监测点均呈阶梯式变化;左线掘进时,靠近隧道中线的左侧房屋沉降最大;右线掘进时,最大沉降集中在右侧房屋.房屋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靠近隧道中线侧的房屋中隔墙、外墙出现应力集中.受到左线盾构掘进影响,房屋承载中心向隧道侧偏移,而右线掘进时应力集中出现在靠近双线叠加区外墙侧.基于沉降和应力2项控制指标,提出房屋安全系数评价方法,发现右线掘进对房屋安全系数影响较大,将降低房屋安全系数,需加强监测和及时加固.

    大直径盾构穿越房屋数值模拟沉降变形房屋安全系数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铁站点环境满意度评估算法

    王佳丽杨鹏宋程程王欣...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评估北京地铁乘客对站内环境的满意度,对地铁站内环境图像进行经过隐私保护处理的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森林算法,确定影响地铁站内环境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及其权重,利用被试人员的评估数据,建立包含满意度评分的环境满意度评估数据集.通过学习环境图像与满意度评分的关系,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为增强模型泛化性,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在北京地铁14号线测试集上,模型评估准确率达到96%,在未经预训练的地铁7号线上迁移学习模型达到94%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反映乘客对地铁环境在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方面的体验,为地铁服务的优化提供有力参考.

    地铁深度学习环境满意度评估图像分类

    基于客流特征分析的长株潭城际铁路运营策略优化研究

    谢覃禹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湖南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常益长铁路、石长铁路联络线开通后,长株潭城际动车组开行方案经多次调整,已经从服务长沙、株洲、湘潭3市发展为辐射益阳、常德乃至湘西片区,从而增强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联系,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基于长株潭城际铁路发展现状,对其15个站点之间及与其他跨线站点的到发客流进行分析,考察长株潭城际客流出行时间和时空特征,总结市内、长株潭3市之间、长株潭对外3个层次的长株潭城际客流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长株潭城际铁路运营策略优化建议.

    城际铁路客流特征一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站点设置方法研究

    张宇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快慢车运输组织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实现快速直达服务的重要策略.目前越行站的位置与数量设定多依赖于运行图铺画过程,工作效率及分析精度相对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文章从越行产生的场景出发,提出快车与慢车初始发车间隔、慢车之间的初始发车间隔,以及越行站工程代价是影响越行站位置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总结制定越行站设置规则,设计基于发车间隔关系动态枚举的越行站位置和数量的求解算法.通过构建验证案例求解得到 9种可行方案,验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越行站设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站设置间隔时间动态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