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圳罗湖中心区40余年规划发展历程演变及启示

    李其妍冯建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背景—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实施"分析框架,揭示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罗湖中心区规划发展历程演变,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高速发展阶段(1979-1992年);(2)经济转型阶段(1993-2005年);(3)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40多年来罗湖中心区规划发展历程呈现5个方面的演变特征:(1)规划角色与作用从被动工具逐渐转变为重要的治理手段;(2)规划体系与框架在模仿中不断开辟自身路径;(3)规划类型与内容从法定规划到法定与非法定规划全面开花;(4)规划目标与理念逐渐从物质经济跳脱走向多元化;(5)规划管理与实施从水平管理到建立分层分级架构,并且更加精细化.期望通过对罗湖中心区40多年规划发展历程的梳理为其他城市和城区的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及教育警示.

    规划发展演变改革开放罗湖中心区深圳

    基于创新载体的创新空间识别与创新模式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岳隽虞洋陈小祥汪维录...
    8-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创新空间的范围及其用地关系,对于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创新载体的构成,明晰其作为创新空间的实体表征的重要对象,通过其空间位置分析了集聚热区、体系结构;从产学研三重角度定义创新空间的内涵及其空间识别逻辑,以社区为尺度对深圳的创新空间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划分;进一步探究创新空间培育和土地利用管控的相互关系,从中微观尺度侧重结合实际情况选取深圳市典型区域进一步分析其空间肌理和空间需求,提出创新空间合理配置的优化路径.

    创新载体创新空间创新发展模式用地特征优化策略深圳

    基于四经普数据的深圳市福田区产业空间特征分析

    林梅花李启军沈婕
    15-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的空间配置研究向来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基本按规划建设的中心城区,深圳市福田区的产业空间特征更具特殊研究价值.文章基于深圳市福田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通过LBS定位技术,从微观尺度、全产业类型角度分析福田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产业空间效率特征及产业空间功能混合度特征等产业空间特征,以期理解特大发达城市中心的产业空间特征,为将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于微观精确尺度的城市产业空间特征分析提供新思路.

    经济普查数据中心城区产业空间特征功能混合度福田区

    精细化治理背景下"非公有支路"的产生与实施路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严文俊厉莹霜陈方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居住区组织模式和道路等级的调整,发现传统居住小区向步行生活圈转化的过程中,住区内部的部分道路将会升级成为城市道路.其次分析深圳市建成住区道路系统与城市的互动性,指出现阶段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需要新型的共享型城市道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倡在城市支路细分等级中新增一类"非公有"属性的支路,实现在道路空间层面的精细化治理.最后,在深圳城市更新背景下探索"非公有支路"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城市支路非公有支路精细化治理渗透性

    超大、特大城市自我更新发展空间变革路径研究——基于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视角

    樊志宏向恒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一轮经济长周期中,少数超大、特大城市既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中发挥了关键的驱动作用,也引领了城市发展范式的变革.这些变革在空间上往往集中在这些城市的"创新先锋区域".中国的超大、特大城市肩负着带领国家竞争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并跑、领跑地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适合此轮科技产业变革的城市自我更新内生动力空间及其演进驱动路径.为此,需要从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发展路径、价值增值以及方法论等角度,探索适应乃至引领信息时代城市变革新路径,重点包括:探索城市"实体—虚拟"相互映射空间体系构建路径、城市土地空间复合功能体系构建路径、城市空间价值可持续增值发展路径、城市空间的文化承继创新发展路径.

    超大、特大城市科技产业变革自我更新空间变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扩张时空演变特征

    李春王金柱刘勇刘秀华...
    3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第四极,对其城市扩张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能为区域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文章选取了成渝地区4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GEE提取了 1990-2019年的城市用地,采用圈层梯度分析法和城市用地密度函数,对比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张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成都、重庆双核的扩张速度较快,带动了沿线及周边城市的发展,但总体上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镇体系结构及区域协同性有待加强.②从城市紧凑度(Kp)、扩张速度(D)来看,城市半径随时间而扩大,多数大中城市的紧凑度下降,而小城市趋于紧凑.③根据城市形成演变特征,可划分为高速发展型、集聚增长型、分散发展型、发展滞后型4类,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高速发展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集聚增长型,成渝连接区域的中等城市为分散发展型,小城市为发展滞后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扩张城市形态圈层梯度分析城市用地密度

    港城共生政策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来自天津市的证据

    华欣吕成双王彤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港口城市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港城共生政策环境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采用2005-2019年天津自由贸易港政策文本与经验数据,结合经典政策量化体系与天津自由贸易港政策特点,构建了天津自由贸易港政策量化评价体系,对港城共生政策环境进行量化评价,利用VAR模型实证考察了港城共生政策环境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港城共生政策环境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动态互促的演化关系;港城共生政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正向脉冲响应具有时滞效应,但经济发展对政策环境的脉冲响应平稳;港城共生政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形趋势.上述发现为认识港城共生政策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并完善在港城共生条件下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港城共生政策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VAR模型自由贸易港

    基于GIS的武汉市工业遗产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黎启国许召敏郭树志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武汉市工业遗产样本进行搜集、调研和统计分析,整理了近代102个武汉市工业遗产研究样本,结合网络数字地图提供的经纬度,基于GIS进行定位,建立武汉市工业遗产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结合工业遗产分类体系、分布总量等信息,对武汉市工业发展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利用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比率等方法,探索武汉市工业遗产分布时空间格局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未来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和规划提出应对策略.

    工业遗产GIS分布演变时空间格局特征

    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站点特征分析及评价研究

    饶传坤金利
    60-6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轨道交通网络与站点特征评价体系,对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站点特征进行定量测算,剖析其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杭州市轨道交通总体效率不高,与国内其他大城市比较有一定差距,客流呈外围向中心聚集,职住分离明显,站点间活力与辐射能力差异大,较多站点的功能亟待增强.基于五维评价体系,杭州市167个站点可分为六大类型,不同类型的站点拥有典型的功能特征、空间分布和共性问题.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应不断优化轨道交通网络,协调城市交通与用地开发,分类提质加快不同类型站点的功能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征站点评价杭州市

    近人视角城市道路类型划分——基于街景要素的客观测度方法

    赵溢墨杨东峰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城市道路分类体系,弥补传统分类体系以车为本进行构建、忽视人的角度问题,在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与开源数据的支持下,提出街景要素数据驱动,划分近人视角城市道路类型的方法.以大连市为实践案例,提取、聚类街景要素主成分,依据路段中街景组合方式分类城市道路,并对分类结果从图像要素构成、空间分布、数量结构、周边用地四方面特征展开分析,实现对大连市近人视角城市道路的类型划分与解读.

    近人视角道路类型街景图像客观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