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胡岳华

双月刊

1671-1610

MUEbjb@csu.edu.cn

0731-88876856

410083

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

现代大学教育/Journal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197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探索高等教育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刊欢迎现代教育思想、中外高等教育史、教学方法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创新教育、德育理论和其它科学理论方面具有新观点、新材料,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大学科技产业,成人与继续教育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审高等教育学史

    李均
    1-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史不仅薄弱,而且对其性质、对象、意义等关键核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从性质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史论纷争到史论统一,确认历史研究和元理论研究的双重性质,追求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对象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内外分隔到内外兼修,要兼顾乃至融合学科的内外部历史,深入探讨知识与制度的双向联动关系,以此把握高等教育学史的完整谱系、内在机制与总体规律.从意义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单一向度到多维观照,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的单一向度,而是要追寻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多重意义.未来高等教育学史的研究视域不能只限定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而沦为地方知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都应该纳入其研究范围.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只有通过加强学科史研究,才能提升理论建设与学科反思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建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学史高等教育学学科史历史研究元理论研究学科建制

    超复杂性大学:后现代大学的一种理想类型

    张雅鑫王建华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后现代生存是关乎现代大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兴起颠覆了现代大学所推崇的知识型大学模式,迫使我们重新构想一种后现代大学的理想类型,从而避免现代大学在后现代的终结.在以超复杂性为首要特征的后现代,现代大学的知识学根基及其所赖以存在的理性传统正在被扬弃和解构,并不断受到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的挑战.后现代背景下,大学生存环境的超复杂性要求以超复杂性概念重构大学本体.作为囊括后现代背景下一系列新兴大学理念和实践的总括性概念,超复杂性大学是多种大学理念与实践的复合体,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超复杂性大学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为大学发展开启了创造性空间,为理解后现代背景下大学的理想类型开拓了新视角.

    超复杂性大学后现代大学知识型大学超复杂性时代后现代性

    academy语义变迁的教育文化史考察

    蒋玉阳张斌贤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缺乏对academy 一词源流的梳理和分析,国内已有研究对该词的翻译和阐释有误.通过借鉴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成果考察academy的语义变迁,发现academy最初指柏拉图师生哲学研究共同体的所在地,词源为希腊语αкαδημ(í)α,译为学园.文艺复兴时期,academy是指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贵族聚会圈子,义同society,译为学会.16世纪晚期,学会的形态变得接近改革后的大学,academy义同univer-sity,译为学院,该词用于表示提供私人贵族教育的宫廷学院和英国非国教徒创办的非国教学院,以及美洲长老会等培养牧师的神学院.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academy是指获得注册的提供多样化课程的学校,译为注册学校,到19世纪下半叶academy成为大学预备校.

    academy语义变迁教育文化史研究团体高等学校美国中等学校

    西方教育学研究的两种传统:作为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学科的研究

    贾利帅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进行教育学研究?这两个问题一直是西方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发现西方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学研究传统,即作为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学科的研究.前者以英国为代表,始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取向.因此,英国历来就有重视从心理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来进行教育学研究的传统.后者以德国为代表.教育学在德国产生之初就与儿童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强调成人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儿童朝着成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教育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儿童成长的需求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目的.因此,德国更强调教育学是一门 自主的、独立的学科.对这两种教育学研究传统的研究不在于分出孰优孰劣,而在于为两种传统提供交流与对话的一个平台,进而为我们思考教育学研究提供借鉴.

    教育学研究西方教育学研究传统英国教育学德国教育学

    史学方法介入教育研究何以可能——以伯纳德·贝林的语境主义史学方法为例

    类成阳李先军
    39-4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史的学科建设问题历来为教育史学界所关注,将教育史化约为史学方法介入教育研究,或许可成为学科建设的一条路径.贝林的语境主义史学方法的核心论点涵盖3个方面:聚焦研究的去道德化、区分外显的历史和内隐的历史、处理时代错置的史学问题.这一史学方法反映到贝林的教育研究中,则是对教育研究进行去道德化,区分外显的与内隐的教育事件,运用语境主义处理教育研究中的时代错置.立足于贝林的语境主义史学方法,史学研究的去道德化和去预设可为教育研究的客观性建构提供理路,依托内隐的事件可谋求教育研究的文献扩充,对时代错置的处理可为教育研究中的在场问题提供借鉴.史学方法介入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史学科建设的路径之一,其意在开拓而非消解,最终服务于教育史之学科实体的巩固和价值意义的彰显.

    伯纳德·贝林语境主义史学方法教育研究学科建设教育史

    人中龙是怎样炼成的——从《乾》卦看杰出人才的成长

    姜国钧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经》首卦《乾》卦六爻取象于龙,描述了人中龙从潜龙到现龙到健龙到跃龙到飞龙到亢龙最后隐入群龙的全过程,指出人中龙在各成长阶段的吉凶悔吝,人们从中可以获得杰出人才培养的许多启示.人中龙不是谁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而是天生具有"元亨利贞"四德的人自强不息自我修炼而成的.虽然如此,要阻止人中龙的成长却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其成长的早期;人中龙的修炼和出世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大人"相助.

    《乾》卦人中龙龙德杰出人才

    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其启示

    吴寒天刘柳
    56-6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别于顶尖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国际化、全球化取向,东京都市圈域内的地方大学凭借地理位置和生源本土化优势成为引领所在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模式包含日本学者所界定的大学—区域新型协同发展的4种类型,即交流型、价值发展型、课题解决型和知识共有型.在地方人口过疏危机和地方大学区域影响力提高等客观因素的助推下,得益于日本全国性地方创生政策的升级迭代,东京都市圈区域内远离"都心"的地区逐渐形成大学与区域良性协同发展的态势.地方大学在区域(知识)据点大学地方创生推进项目的牵引下逐渐形成充分关照地方人才培养与就业、注重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该模式或可为中国进一步推进地方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大学—区域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公共服务

    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系统探赜——以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为例

    陈浊段世飞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系统对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加拿大阿尔伯塔省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系统历经计划制定、调研论证和改革推进3个阶段,在当地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完善.当前,阿尔伯塔省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包含横向转移、垂直转移和复学转移3种类型.借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系统的改革经验,中国可通过赋权高校学分互认、设定学分转移标准、并行多类学分转移模式以及搭建学分转移数字平台等方式,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转移系统,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学分转移高等教育普及化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治理高质量发展加拿大

    20世纪以来道德判断理论的争论及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影响

    樊改霞高绚丽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判断的本质和发展问题是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主张推理是道德判断的核心,而以海特为代表的社会直觉主义则提出"直觉在先、推理在后"的道德判断理论.研究发现,这两种理论在道德判断的来源、基础、过程等方面均有争论:理性主义关注道德判断中的理性和推理,而社会直觉主义关注道德判断中的情感和直觉;理性主义将公正与关怀两种道德原则作为道德的基础,社会直觉主义确定了6种道德直觉为道德的基础;理性主义主张道德判断的过程是理性驾驭情感,社会直觉主义则认为道德判断是由情感自动驱动的过程.道德判断理论的争论不仅促进了理论本身的传播与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国道德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研究视野的拓宽,并推动了中国道德教育的实践变革.

    道德判断理性主义社会直觉主义情感推理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

    秦一帆张新平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审视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已经陷入一种恶性路径依赖:初始制度模式规制高校教师评价的改革方向,形成对计算主义评价范式和工具主义管理模式的锁定;个体的有限理性与适应性预期发挥同构效应.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要突破路径依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超越制度惯性,走向关注人性的路径模式;引入"慢文化",遵循学术职业的内在秩序;立足关系取向,推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调和.

    高校教师教师评价评价制度路径依赖路径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