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的典型经验与创新路径

    王慧斌赵美玲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思政教育旨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工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存在学业与生活双重压力,具有科研任务多、在校时间短与思政课程少的特点,亟须创新和优化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丰富教育形式."微时代"以"微工具"为传播媒介,以"小内容、大传播"为特点,强调教育双方实现平等、多元、快捷的"微交流""微合作".基于此,在"微时代"背景下,创新研究生网络思政工作,就要求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沟通机制,以"微工具""微交流""微合作"实现"微教育",进而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效能.

    微时代研究生网络思政教育新媒体工具教育模式

    "大思政课"建设与哈工大工科课程结合的育人理论与实践

    潘庆辉帅永艾青
    80-8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元素融入工科课程的新研究范式昭示着工科领域新教学法的必然性,这一现象关联着学科自身的充实和高校平台的更新,更与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家国情怀、学术素养等综合能力息息相关.从科技历史的维度思考,新工科教育是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不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诞生的适时选择.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思维与其方法论需要结合时代宏观背景凝练出新的向度."大思政课"视域下,工科课程的思政引领应当遵循以下方向:对学生主体与时代背景互动关系的重视,对立足学生动态、强化辩证思维、创新激发活力3个阶段的满足,以及对家国情怀、综合素养两个主观要素和思政课程原理、思政教育实践两个客观要素的融合.

    大思政课新工科教学法辩证思维家国情怀

    共生理论视域下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刘文霞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的有效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共生价值.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实践既是在积极践行产教融合、校校共生的精神,也是在主动构建"引校入教"的"U-G-S"人才培养共同体.现实中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共生单元认知不足、共生环境存在短板、共生模式不成熟以及共生界面欠缺的实践困境.扎根乡村教育实践需求的"以生为本"的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共生度,营造人才培养的共生环境,优化人才培养的共生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的共生界面.

    乡村定向师范生共生理论共同体以生为本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框架构建与培养研究

    祝晶莹徐诗韵刘楚一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凸显其革命性力量.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储备师资,其智能教育素养被更多人关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探究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框架构建与培养路径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梳理不同阶段智能教育素养相关概念的演化过程,对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并按照一定设计思路构建了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3(3)框架.据此,本文提出了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策略建议:第一,政府顶层设计,引发智能教育系统变革的"蝴蝶效应";第二,构筑智慧教育环境,创设跨时空、跨地域、沉浸式的融合性体验;第三,组建课程群,发挥智能教育课程的教育合力;四是创新教育实践,构建"U-G-S-E"的师范生"三习"协同育人模式.

    智能教育素养师范生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协同育人

    身体哲学视角下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工作幸福感的遮蔽与澄明

    邓丽群王枬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身体哲学视角看,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幸福感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能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积聚教师核心素养;促进育人价值生成,感染学生一同幸福.然而,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幸福感却在其身体被"物化""规训""捧杀"之下所遮蔽,表现为情绪离析、行为桎梏、陷于道德困囿.澄清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幸福感,需要立足新时代目标,确保身体的时代化;改善功利与物化,开释身体生存空间;平衡规训与自由,给予身体适度悠然;驱驰师德走向正轨,回归身体砥砺德行.

    幸福感小学班主任身体哲学新时代规训

    中小学教研培训"被教研"的表征、归因与破解之道

    房敏赵志艳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研培训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却呈现出明显的"被教研"迹象,具体表现为教研培训目标与手段的置换、教研培训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教研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雷同等.造成"被教研"的原因主要在于教研培训的改革滞后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教研培训的被动参与,以及教研培训的供给过度.中小学教研培训要克服"被教研"的困境,提升实效性,首先要以能力为旨归,提高教研培训活动与教师能力需求的契合度;其次要以问题导向为抓手,让教研培训贴近教师的教学生活;最后还要以内生动力为根本,激发教师在教研培训中成长的内驱力.

    中小学教师教研培训被教研实效性内驱力

    "思创融合"对分大课堂全域教学研究:共性困境、践行逻辑及模式设计

    陈广仁
    114-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思政课"的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现阶段职业院校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即"思创融合"的教学方面存在创新创业价值观内化不足、知识转化不高、能力外化不强等共性困境.基于"三全育人"格局,借鉴对分课堂教学原理,探究"思创融合"对分大课堂全域教学的践行逻辑并设计教学模式,该模式厘定认知、情怀、意志、行为"四阶递进"教学目标;匹配意识、文化、精神、素养"四位一体"教学内容,贯通"三个课堂"对分全域教学路径,最后设计"三全育人"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成果诠释了"思创融合"对分大课堂全域教学模式的系统性,能为职业院校开展"思创融合"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参照视角及理论框架.

    大思政课对分教学思创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

    卞桂平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国之大者",教材使用应遵循"马工程"教材编排的逻辑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一贯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思维,把培养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敏锐力及政治执行力作为首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管理要勇于回应信息时代挑战,贯彻尊重、理解与引导思维,因势利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应实现认知与德行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把全过程协同考评贯彻到课程教学始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德树人课程评价政治育人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侯天凤姜仿喻敏
    127-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业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有利于突破作业困境,推进"减负提质"的实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设计应坚持"减负提质"的根本原则、"学生发展"的核心原则和"问题驱动"的设计原则.作业设计要立足根本,明确项目主题;以概念为引领、问题为驱动,通过向内充实、向外延展及整体融合的策略不断丰富项目内容,优化项目设计;搭建情境支架、方法支架和团队支架,推进项目实施;让学生展示交流,并耐心倾听,做好项目评价,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与终身成长.

    双减小学语文项目式作业作业设计减负提质问题驱动

    如何构建价值驱动型学校:基于美国中小学校改进轨迹的审思

    徐洁凌如婕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较早地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学校改进运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更迭变化,美国学校改进从早期的提高教育质量到后来的追求卓越和综合改进,再到现在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学校改进模式.具体而言,美国中小学校改进走过了"苛求教育质量、统筹推进教育公平、聚焦学校效能发展、创造竞争性生产力、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和指向每位学生成功"等6个阶段,由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校改进经验.我国正处于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诉诸学校改进,实现未来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对美国特许学校、磁石学校、蓝带学校以及跃进学校特色实践项目的本土化分析,我国构建价值驱动型学校应确立以内外交互机制优化学校治理体系的集成性体系,以质量评估机制维系学校改进变革的持续性,以及以文化立校机制提升学校改进变革的特色性.

    美国学校改进未来学校学校改革中国学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