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矿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矿业
现代矿业

刘效良

月刊

1674-6082

xdky@vip.163.com

0555-2404809,2309828

243004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西塘路666号

现代矿业/Journal Modern Mining
查看更多>>传播现代矿业技术,拓展先进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层次,提升我国传统矿业工程技术水平,活跃学术思想,传播矿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改造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现场实际,对象:矿业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矿业院校、矿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经理、厂长、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外相关矿业企业驻华机构工作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将乐县何坑—际下矿段方解石-萤石矿床特征及控矿因素

    郑清伟
    102-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坑—际下矿段位于福建省将乐县何坑—曹地矿区,系武夷成矿带中南段之将乐—蒲城矿集区的一部分.在简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矿体、矿石、围岩蚀变等方面对方解石-萤石矿床特征进行了分析,据此总结了何坑—际下矿段的控矿因素,并初步研究了该矿段的矿床成因.研究发现:矿段内发育3个接触变质型方解石矿体和4个萤石矿体(矽卡岩型+充填型矿床);主要的赋矿层位是早三叠世溪口组,也受控于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或矽卡岩,其控矿、含矿构造以NE—NEE向逆断层性质的断裂带为主,且具硅化、方解石或萤石矿化、矽卡岩化的围岩蚀变特征.该研究对矿段外围寻找隐伏矿体或圈定类似矿区找矿靶区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矿床特征控矿因素方解石-萤石矿

    中国油砂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路径

    王伊杰石香江刘春艳白斯如...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砂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作为石油的重要补充.介绍了油砂资源特点、资源分布、开采技术进展等,基于中国油砂资源禀赋和开采现状,从能源保障视角,提出了中国油砂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中国油砂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但勘查开发程度较低,资源赋存状况不清;国家应重视油砂资源开发利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适度超前的油砂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谋划油砂资源发展;同时加强油砂资源勘查与评价,加快技术研发与攻关,为油砂开发利用做好资源和技术储备;政府管理环节优化油砂矿业权审批程序,以有效促进油砂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油砂矿能源安全战略规划勘查评价探采合一

    白象山铁矿盘区采矿进路巷道支护优化研究

    李国平王章张骥
    111-11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象山铁矿盘区的采矿进路在多中段开采影响下发生大面积来压,造成部分盘区巷道破坏严重.为了保障盘区采矿巷道的安全稳定,选取锚杆长度、直径、间距、排距作为试验因素,开展了盘区采矿进路巷道支护优化研究.从安全性、经济性的2个方面对16个方案进行了对比优选,优选出采矿进路Ⅱ级围岩采矿进路锚杆长度、直径、间距、排距最优参数为 1.6 m、18 mm、1.0 m、1.3 m;Ⅲ级围岩最优参数为1.8 m、20 mm、0.9 m、1.1 m;Ⅳ级围岩最优参数为2.0 m、20 mm、0.9 m、1.0 m,最优支护方案较原支护方案减少围岩变形量,提高经济性,为巷道稳定性做出贡献.

    围岩应力巷道支护优化研究方案优选

    崩落法采空区上覆岩体采动失稳微震监测研究与应用

    彭辉肖益盖舒高敏陆玉根...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空区和覆盖岩层厚度测量难度大,且采空区顶板突然失稳可能造成大面积冒落,形成冲击波,危害井下作业安全.某崩落法开采形成的以典型采空区上覆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摩尔-库仑岩土本构模型,选择FLAC3D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采空区上覆岩体重点监测部位和对象.通过较长时间的监测数据分析,总结井下主要微震震源波形特征,并通过典型微震事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岩体因承受的应力增加而导致岩体变形破裂产生的微震能量信号波形,一般持续时间为15~30 ms;典型岩石破裂面受张拉作用产生的弹性波波形中只有P波震相,信号振幅大小与破裂源距离传感器的远近相关.

    采空区上覆岩体采动失稳微震监测震源波形

    减水剂在某铜矿配制高强度充填体的应用研究

    樊忠华邱宇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铜矿山充填料浆流动性差,充填体强度难于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通过开展料浆塌落度测试与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对比分析了AP型减水剂对料浆流动性能与胶结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P型减水剂用量的增大,胶结充填料浆流动性能与充填体强度将得到有效改善,90 d内胶结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降低的可能性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AP型减水剂存在用量阈值,其用量占料浆质量比大于1.2%时,对提升胶结充填体早期强度效果较为显著.在料浆质量浓度为75%、AP型减水剂用量为1.3%条件下,灰砂比为1∶15的胶结充填单轴抗压强度与未添加减水剂、灰砂比为1∶8的胶结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相当,且灰砂比为1∶12、1∶10与1∶8时胶结充填体28d强度均大于3.0 MPa.研究成果对该矿山探索胶结充填配比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高强度充填体减水剂单轴抗压强度流动性

    复杂环境下高效爆破扩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中起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复杂环境下小断面深井的高效施工,解决传统掘进方法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安全性低等问题,通过优化爆破参数和施工工艺,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断面全井深一次钻孔分段装药和自下而上爆破的高效扩井技术,设计了一种断面直径为1.2 m的原回风井作为爆破自由面和初始补偿空间的二次爆破方案,采取摩尔-库仑准则对粉碎区和裂隙区的半径进行详细计算以确保爆破效果,采用下向爆破漏斗及最小补偿空间融合技术,完成了6个孔孔间、段间螺旋微差起爆的优化设计,合理安排炮孔之间的起爆时间差,使爆破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均匀分布,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岩石破碎.最后根据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对爆破振动质点速度进行了验算,确保爆破振动在规定安全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深孔一次凿岩爆破扩井施工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爆破振动在相关规程的允许范围内,施工效率显著提高,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高效扩井技术在复杂环境下小断面深井掘进施工中展现了显著的优势,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井筒掘进高效爆破扩井起爆网络爆破振动

    掘进巷道过火成岩侵入区施工工艺及支护技术

    吉胜军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城惠阳煤矿15104回风顺槽过火成岩侵入区时,煤体破碎严重,迎头煤壁及两帮煤柱预留难度大,围岩支护失效率高.针对这些技术难题,从围岩应力、煤层赋存、支护强度等几方面分析了煤体破碎机理,并根据掘进现状,对该矿掘进工艺及支护技术进行优化,提出了深孔预裂爆破施工技术以及"浅深孔注浆+让压锚棚+U29型钢棚"联合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表明:火成岩区掘进工艺及支护技术优化后,降低了掘进机过火成岩难度,设备故障率降低至5%以下,设备维修费用减少了27.8万元;同时煤体破碎垮落现象得到了明显控制,顶板下沉量降低至0.14 m,端头煤柱垮落长度降低至1.2 m,空顶距减小至0.8 m以下,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

    掘进巷道火成岩破碎围岩支护技术

    破碎围岩穿脉巷道修复及支护技术研究

    王福全张阳宋叶卫赵鹏飞...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铁矿井下穿脉巷道围岩节理发育破碎,夹层弱面较多,穿脉巷道反复变形破坏,影响安全生产,需探索更适用的破碎围岩穿脉巷道修复及支护技术.通过分析巷道支护体系破坏原理,结合同类型工程案例,制定了"围岩改性+预应力锚网喷+短锚索+钢筋梯+壁后充填"的巷道修复及支护方案,将巷道内部支护与表面支护有效结合,保证破碎围岩穿脉巷道修复后的稳定性.经实践验证,该修复及联合支护方案对破碎围岩穿脉巷道优化效果良好,避免了巷道反复破坏,大大降低了修复费用和修复过程的安全隐患.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破碎围岩穿脉巷道支护修复设计提供参考.

    巷道变形破碎围岩围岩改性联合支护

    不同规范中立井提升系统设计的差异分析

    吴军辉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系统布置、提升容器、钢丝绳及连接装置、提升装置等方面分析了《煤矿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对立井提升系统设计的不同要求.针对与煤共(伴)生金属非金属矿山立井提升系统的设计,给出了提升容器与井壁等之间的最小间隙值、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距离、单绳缠绕式提升机缠绕层数、钢丝绳及其连接装置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的取值参考.提出了防撞梁、托罐装置、罐笼升降无轨胶轮车保护装置、箕斗装载装置等的设置要求.

    系统设计立井提升系统提升容器钢丝绳

    冻融循环对击实尾砂固结体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

    张海威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尾砂固结堆体在冻融条件下失稳的问题,采用击实手段改良固结体,通过室内渗透试验和压汞测试,研究击实尾砂固结体在不同冻融方式下的渗透特性,并从微观层次研究击实作用对固结体抗冻性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开放冻融方式下,击实尾砂固结体的渗透系数衰减幅度大于封闭冻融方式下的,循环10次后,前者的渗透系数分布在10-6数量级,后者则分布在10-7数量级;在击实条件下,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固结体渗透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最优初始含水率为16%,在此含水率下随着冻融作用的影响,固结体渗透系数值始终最小.因此为确保尾砂固结体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安全稳定性,需对其进行击实,同时还要采取水源隔离等相关措施,防止冻融损害加剧.研究成果为提高冻融条件下的尾砂固结堆体的安全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尾砂固结体击实冻融循环渗透系数孔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