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刘纯龙

双月刊

1009-5195

xdyjyj@163.com

028-87768171 87763067

610073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3号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Journal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远程教育综合性期刊,已成为知名专家传播学术思想的窗口,青年学者扩大学术影响的平台。本刊已经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杂志主要栏目内容:教育理论、学术视点、DE探索、国际交流、教学互动、精品课程、管理平台、实证调研、企业培训、社区教育、技术应用、国际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性·逻辑·精神: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定位

    朱德全冯丹
    3-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涵括"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重子概念,分别对应治理对象、治理本体、治理样态三重内核,体现出三重属性,分别是"职普比较"下的差异融通贯通属性、"国家中心"下的多元主体协作属性以及"时空交错"下的动静质量迭代属性.然而,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前仍普遍存在三大典型问题:一是趋同普通教育、脱离人本中心、纵向衔接薄弱的职教属性悬浮问题,二是转型目的不清、主体权责不定、合作体系不全的治理范式模糊问题,三是制度"规训"主导、技术"座架"支配、主体"私益"满足的现代化定位偏误问题.未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应以扎根"三重"职教属性为理性根据,以贯通"五业"(即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学业)治理属性为逻辑理路,以追寻"中国式"现代化属性为精神旨归,从理性、逻辑、精神的综合视域出发,重新厘定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路向与战略定位,以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立足"职教"、回归"本业"、走向"善治"的终极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治理现代化本质属性战略定位

    教育强国建设中数字化何以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柯清超黄灿米桥伟李伏清...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教育发展既体现出规模宏大、发展迅猛、制度优越的相对优势,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需在全面教育公平、高水平育人质量、卓越创新能力与一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塑造新的优势.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通过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关切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创新四大核心任务的实现.而且数字技术也能充分发挥其放大效应、叠加效应、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未来我国应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加大供给侧投入,重点聚焦国家智慧教育大平台、教育专用大模型和教育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应用,以大平台提升教育服务供给适配性,以大模型支撑规模化因材施教,以大数据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以深化数字教育合作构建国际竞争力,由此全面塑造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优势.

    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教育新优势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治理国际竞争力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周晔景琛琛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德性自觉实践修炼

    人工智能何以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向

    黄涛黄文娟张振梅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当前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还存在认知、行为与环境等方面的现实阻碍,已有的专业发展模型主要是外源性的,缺乏对教师主体性的观照.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因子的关键在于通过智能技术确定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消除和减少发展阶段间的各种阻碍因素,达成专业发展进入下一阶段的条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进阶.以此为切入点从教师主体性的视角,在现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模型中融入人工智能因子构建的人工智能增强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型(AIeTPD),具备发展计划可定制、发展过程可调控、发展成效可评价的特点,可通过教师学习、智能研修、教学创新三条路径,支持诊断式学习预测、个性化在线学习、混合式智能研修、交互式虚拟教研、孪生式混合课堂、智能化教学反馈以及综合化教师评价等应用场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演化,重塑教师学习者、互学者、促学者角色,为数字时代大规模个性化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AIeTPD模型实践场景

    三元政策驱动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内在逻辑、关键机制与实施路径

    杨现民李王伟李新姚凤君...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教育生态重塑与系统革新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从多重政策视角探讨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是深化课堂教学转型研究的重要路径.新近颁布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双减"政策以及教育数字化战略构成的"三元政策"的叠加效应成为驱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三元政策的驱动影响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理念、技术、方法与目标指向,构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逻辑.认识与把握这种逻辑,需要设计并构建数据赋能的教学运行机制、育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开放包容的教学创新机制等三项关键机制,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转型的顺利推进.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关键机制,则需要从实施路径入手,系统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变革.具体而言,各地可从构建政策协同发力运行闭环、推进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打造课堂教学转型典范样态、建立智能化质量评估体系、创设区校联动数字教研新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

    三元政策课堂教学转型内在逻辑关键机制实施路径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数字化质量评估:基于经合组织的经验

    李军曾琳
    53-6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势,如何评估其转型效果是当前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经合组织结合成员国面临的阻障和前期开展的探索,在以"数字化准备、数字化实践和数字化绩效"为闭合链的质量评估框架基础上,研制了包含"计划与调整、实施、监控"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质量评估标准,从发展战略、物质基础、多方协同、教学质量、数字素养、外部支持、监测程序、效果反馈八个方面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质量评估提供了系统、权威的操作指南和工具包.经合组织的评估标准是一个覆盖全过程、融通多层级、包含多要素的立体化评估体系,体现了"结构上进阶发展、内容上全面整合、运行上自我驱动"的特征,不仅有助于各方决策者全面审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需求、挑战、风险和隐忧,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机构切实提高数字化质量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策略,为寻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贡献了新方案.我国可借鉴经合组织经验,着力构建一个在研发思路上关照进阶性和发展性、在内容体系上体现全面性和适用性、在目标导向上凸显诊断性和驱动性的评估标准,以进一步引导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路.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质量评估经合组织

    智能机器驱动的教育学知识生产及其中国化

    李永梅谭维智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已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机器已参与到教育研究的全流程,并基于组合技术与机器机理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机器生产,形成了区别于人类的教育学知识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应当借助机器的研究能力,"负责任"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弥补机器研究限度,"关怀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发展高阶研究能力,"高质量"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引导机器研究方向,"反思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在智能机器的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使人与机器构成复合智能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形成了数字化的教育问题域与教育学新知识,创新了教育现实数据转换、教育世界虚拟镜像、教育知识链接生成三种模式下的知识生产方式.鉴于此,中国教育学人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知识生产范式并推动"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标准"的自主知识生产,进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实现中国教育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学知识生产教育研究智能机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的差异、共识与趋向——基于中、日、英、美四国比较

    罗江华钟文俊陈艺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动力,其相关政策成为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向标.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全球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全局性理解,并帮助政策制定者设计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政策框架.通过比较分析中、日、英、美四国近年来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发现,各国均日益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但其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政策目标的设定存在显著差异.在政策工具整体结构方面,中国偏向于供给型政策工具,强调直接供给,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等投入;而日、英、美三国倾向于环境型工具,致力于营造支持性环境.在政策目标实现的策略层面,中国采用"专注聚焦"模式,而日、英、美三国则强调"平衡多元".尽管存在上述差异,但四国在强化教育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协作参与的保障体系,以及打造高质量且包容的数字教育生态方面已形成发展共识.从全球趋势来看,未来世界各国对教育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将日益加剧,而各国可能会形成敏捷治理的政策框架,并利用人工智能增进教育的广泛包容性,同时产学研合作将持续引领智能教育技术的本土创新.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比较政策工具政策目标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透视——基于"时间—工具—力度"三维分析框架

    陈春霞陈佳妮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而言具有极为关键的方向标作用.通过构建"时间—工具—力度"三维政策分析框架,以2012-2023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105份政策文本为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时间维度,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经历了概念新生期、快速拓展期、稳步发展期和高素质迭代期等阶段,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与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特征;在工具维度,相关政策体现为由命令性、激励性、能力建设、系统变革等四大类型及其11个政策核心要素构成,其中能力建设政策关注度最高,涵盖14个工作领域的数字技能要素;在力度维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层面出台的政策最多,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层面的关注较少.基于不同维度的交叉分析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要素的聚焦演变、发展分布及逻辑关联,在"时间—工具—力度"的三维分析框架中体现出立体、动态的特点.未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应加快顶层设计,制定"数字技能培育国家专项政策";彰显地域特色与群体包容性,引导形成强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育行动计划";注重正向激励与聚合效应,形成"合作伙伴参与数字技能培育"的政策支持.

    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政策透视政策框架

    同步课堂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专注度分析

    武法提高姝睿赖松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步课堂是践行"三个课堂"的主要方式,已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专注度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对提升同步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同步课堂中存在异地学生专注状态难反馈、难调节等困境,亟需从技术角度提供精准的专注度分析与反馈方案.为达成同步课堂中学习者专注状态的精确反馈,同步课堂专注度分析要依次解决基于学习者数据的专注度计算、专注度特征间的关联,以及针对不同成因的专注度干预策略等"建模""关系""应用"三大核心问题,以实现对学习专注度的调节.为此,可先基于同步课堂中学习者个体的视觉、生理等多模态数据构建数据集,从中提取动作及情感特征,形成专注度评估模型;然后分析群体专注度的内在动态演化机理,构建群体专注度演化自适应模型;最后建立"问题—干预策略"知识图谱,搭建人机智能协同的专注度干预模型以及同步课堂精准教学模型,形成"数据感知—问题诊断—干预策略匹配"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完整链路,帮助教师找准学习者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后续还需在实际同步课堂场景中对建模指标、分析模型、干预策略的适应性以及师生的接受度等进行检验与优化.

    同步课堂专注度多模态学习分析人机协同个性化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