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身体空间与儒家的"亲-疏"观念

    罗志达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胡塞尔的身体现象学,特别是他关于身体之功能性和导向性的分析,该文提出一种初始的"身体空间",由此进一步澄清传统儒家中基于"身(体)"这一基本范畴的有关"亲-疏"的讨论.身体之近域(家)的经验构成了理解远域(国、天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避基于血缘的"亲-疏"解释,从基本的身体经验来对陌生人、熟人、亲人之间的圈层关系给出一种回溯性的说明:切近的熟悉性构成了理解陌生性的基础,而陌生人原则上乃是可以被熟悉的他人.

    身体近域远域亲疏陌生人

    孝的发生、意蕴结构与本真性——基于现象学-诠释学的一种考察

    江午奇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的发生既非基于"生生""亲亲",也非单纯源于"原时间",而是源于前理论的"理解".后者的"赋义"特质指引出孝的意蕴结构."理解"基于其自身的"空间""时间""情绪"等特质,使得我们"作为"亲、子角色来照面,由此父母尊亲与子女才会相互"顾惜",才有慈爱、孝爱之可能.孝的结构非单向的子女朝向父母的孝爱关系,而是具有阴阳时间流特质的亲子关系结构不可分割的环节.虽如此,慈爱更多的是基于自然性,而孝爱更多的是基于仁、善,因而"孝"在前述结构中处于更重要地位.以"孝爱"为重心的关系结构,不仅"参与构成意蕴""参与构成世界之为世界",而且根本上就是组建整体意蕴世界的基本结构.正因如此,孝爱总是陷入非本真态.本真态的孝的实现,关键在于"诚".作为把我们自身引回到子女朝向父母的源初时间流的"理解"活动,"诚"是一种解蔽着的赢获本己自身之行动.

    理解亲子关系阴阳时间流

    形式显示的诠释学何以可能?——兼论形式显示方法在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中的隐秘出场

    王宏健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早期海德格尔在他的一个核心文本"纳托普报告"中没有直接讨论形式显示方法,甚至没有出现过"形式显示"这个名称,但事实上,形式显示及其核心内容亦即对现象的三重意义方向的划分已经被海德格尔化用在他的具体阐释之中了.一方面,海德格尔借助于对实际生活之沉沦趋向的反向动变和否定性的优先性阐明了形式显示的防御特征;另一方面,他又从形式显示的开端特征出发,分析了诠释学处境的基本结构,并由此走向了一种形式显示的诠释学构想.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诠释学"纳托普报告"

    实践哲学的预设、边界和使命——从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看

    马小虎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实践智慧,乃是实践哲学相关探讨得以开展的预设或前提.实践哲学并不能就行事的时机给予现成可用的规则,同时实践哲学作为普遍性的理论形态有时还不如经验更为有效.这些洞见都昭示着实践哲学的边界:实践哲学确实在某些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它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历练和实行.实践哲学首先意味着某种认知,但其使命或最终目标并不会止步于认知,而是要通达实践;在由实践生成实践哲学的过程中,在由实践哲学返回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有经验者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现代人可能还要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形势,把"制作智慧"和"经济智慧"纳入到实践哲学的视野中.

    实践哲学实践智慧实践生活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界限感与边界性——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知"与"不知"

    程乐松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中国思想中知、不知与"知不知"是并行、兼容和共存的.知不仅是指对外物和他人、自我的识见,还是一种源自独特能力和机制的持续过程,更是指人在整个生命进程从不间断的、对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体察和理解."不知"则同时涵括了"不知晓"与"不可知",以此标定了知的能力及其内容的有限性,同时凸显了世界的深邃与经验的无限.在上述两者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理解"知不知"的独特意义.在玄冥深邃的道体与持续涌入的经验面前,人如何与其有限的识见能力和经验限度共处.与之相对,"知"在现代语境中的名词化、器物化以及对日常经验的统摄在一定程度上将"不知"以及"知不知"的思想价值忽略了.对照现代语境中的"知识"概念的内涵边界,可以看到,早期中国思想对"知"的刻画,不仅确立了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也同时明确了非公共性的、个体基于经验的洞澈体悟的合理性.这为精神生活在客观知识的统摄中保留了朝向自身理解和个体经验的空间.也许这样的保留并不会产生更多的、可器物化的知识,但却可以为丰富的个体精神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奠基.

    边界性界限感知不知知识

    "观象"是一种"象"思维吗?——来自一种"观"念的反思

    曾海军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思维一开始就存在着与概念思维难以匹配的失衡状态,用以刻画中国哲学自身的思维方式,可谓先天不足.象之为物既面临着是否还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也因其不具备确定性而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阐明.象思维的提出以某种更激进的方式打破了过去直觉主义的基本格局,但就其保持着直觉主义一贯具有的模糊性特点而言,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象"完全心灵化了,所谓"象思维"也就成为如何由人的心灵来主导艺术意境的问题.由"观"所打开的是整个历史文化传统的大视野,可以有效扭转"象"的心灵化趋势,而由"观"所形成的观念区别于概念,也足以取代由"象"提出的象思维区别于概念思维.与其说观象是一种象思维,不如说是一种观念.

    象思维观象概念观念

    蔡清《大学蒙引》与明代中期朱子学的自我修正与开新

    李敬峰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章句》不仅是朱子用心最笃、用功最勤的经典著作,也是朱子建构即物穷理哲学体系的重要典据,更是把握朱子思想精义的要津所在.蔡清作为明代中期朱子学派的中流砥柱,从其《大学蒙引》入手最能从一个重要侧面极致地显豁明代中期朱子学的学术样态.蔡清的《大学蒙引》以句读字议、汉宋兼采为进路,以折中群言、推明朱注、抉发精义为诉求,首先回应辐辏在《大学》文本上的三大争议,继而着意对"三纲领"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尔后又聚焦在"八条目"的"格物致知",显豁出倚重但又不陷于训诂和尊奉但不墨守朱子的学术特质.与之相应,赖其卓绝的学术地位,他的经典诠释涵具有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修正朱子学,推动朱子学开出新面目;二是遥启清代汉学,发出汉学复振的先声.蔡清的《大学蒙引》成为理解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递变以及明代中期朱子学演进的具体而典范的个案.

    蔡清《大学蒙引》朱子《大学章句》汉学

    以心识心与穷理尽心——朱子关于心灵自身理解问题的论辩与深化

    李健芸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种做法,前者无视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于实践上无益,后者则在理论上存在根本的困难.在朱子看来,心灵真正的自身理解就是把握心灵的本质和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即天理.心灵通达真己之路不能通过空洞的自身直观而达到,而是要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即物穷理过程,才能最终抵达作为心、物、心物关联之共同根据的天理.朱子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将心灵自身理解这一哲学问题推进到新的思考深度.

    识心观心尽心格物穷理

    "本明之体"自作主宰——朱子敬论新解

    董耀民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敬"被朱子冠以"圣门第一义",却饱受阳明学一脉批评:敬只是实然心气的自收敛,以成心理学的精神集中之效.但朱子主敬工夫的主体并非实然心气而是"本明之体",它是"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明德"必然被气禀所蔽的现实状态,表现为众理之具不甚完备、觉理应事不甚灵通、发用只是大体上合乎理,它是一切工夫之现实起点,是朱子论"心"的重要面向.而敬则是此"本明之体"自作主宰,考虑到"主一无适"等作为"用力之方"的心气工夫,敬可被完整地归结为:通过心气工夫排除闲思杂虑以契入或保持"本明之体"自作主宰的本来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格物等"绵密"工夫才能因顺其大体上合乎理的发用而得以进行,吾人才能真切体认得此间呈露之义理皆源于吾心,敬之所谓"圣门第一义"才能得到善解.

    朱子明德本明之体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