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香料香精化妆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香料香精化妆品
香料香精化妆品

金其璋

双月刊

1000-4475

sriffi@sh163.net

021-64750991 64087272-3028

200232

上海市南宁路480号

香料香精化妆品/Journal Flavour Fragrance Cosmet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行业领导的决策、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服务;为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科技信息、交流生产管理经验、介绍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美化人民生活服务。主要读者对象: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管理人员,经销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沉香历代香谱考证和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董文化王昊李薇曾军...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气是评价沉香品质的重要指标,沉香因其独特的香气被誉为四大名香之首(沉、檀、龙、麝).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报道,主要包括倍半萜类、2-(2-苯乙基)色酮类和芳香族类成分.然而,对于沉香的香气成分和香气特征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综述沉香的历代香谱考证和香气成分的现代研究,并初步构建沉香的香气轮廓图,同时展望沉香后续的分子感官研究,以期揭示沉香致香的奥秘.

    沉香香气成分香气特征香气轮廓研究进展

    同位素内标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的含量

    薛峰杨晋青顾宇翔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联用检测技术和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方式,建立了化妆品中大麻二酚(CBD)和四氢大麻酚(THC)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加入内标后经甲醇萃取,稀释定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质谱定性和定量检测,由C18 柱(100 mm×2.1 mm×3 μm)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检测,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发现,CBD和THC的线性范围为 0.5~50 μg/L,相关系数≥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 5 μg/kg,定量限为10 μg/kg.CBD和THC的平均回收率为 83.8%~112.3%,相对标准偏差(RSD)<10.0%.该方法稳定、可靠,样品前处理简单,耗时短,同时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化妆品监管中,填补了CBD和THC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空白,适用于化妆品中CBD和THC的快速筛查.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化妆品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

    化妆品喷雾的雾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王林涧袁旻嘉黄子宾
    23-2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妆品喷雾的液滴粒径分布不仅影响产品的使用感,还关系到喷雾产品的安全性.为考察喷雾的雾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高速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喷雾压力、喷嘴直径和表面活性剂类型对喷雾液滴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平均直径(d32)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喷雾压力的升高,d32 逐渐降低;随喷嘴直径的增大,d32 逐渐增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d32 先减小后增加,在低质量分数时(≤0.10%),PEG-20 甘油三异硬脂酸酯产生的喷雾粒径最小.

    喷雾粒径分布激光粒度分析仪表面活性剂

    油橄榄叶提取物/光甘草定纳米乳的经皮渗透性能及美白功效评价

    张宝江罗丹王曦李泽巧...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了共载油橄榄叶提取物和光甘草定的纳米乳(OLE/GLA-NEs),研究OLE/GLA-NEs的经皮渗透性能及美白功效.通过皮肤渗透试验,发现将光甘草定包装在纳米乳中,其皮肤吸收和储存量优于游离光甘草定.细胞美白试验结果表明,光甘草定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OLE/GLA-NEs相较于Free OLE/GLA,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达到 78.51%,黑色素相对含量仅为 16.4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D黑色素皮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OLE/GLA-NEs相较于油橄榄叶提取物和光甘草定的游离活性物(Free OLE/GLA),L*值提升率为6.11%,黑色素含量抑制率为 12.9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体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有质量分数5%OLE/GLA-NEs的精华28 d后,志愿者皮肤的光泽度、ITA°值明显增高,皮肤黑色素含量及色斑总面积明显下降,色斑变淡,皮肤白皙有光泽.因此,OLE/GLA-NEs对皮肤有显著的美白功效,作为化妆品美白功效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油橄榄叶提取物光甘草定纳米乳经皮渗透美白功效

    中国上海地区年轻女性敏感头皮的外在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章苏宁常晓维吴瑶瑶于笑乾...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上海地区 18~25 岁的年轻女性的敏感头皮外在表现、皮脂分泌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线收集受试者敏感程度、头皮问题、头发问题、洗护发产品使用行为、生活作息习惯和 3S问卷等内容,对同一样本对应的 3S问卷得分高低,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采用Excel的t检验方法分析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敏感头皮会因不同环境因素刺激诱发志愿者疼痛、紧绷、灼烧感、瘙痒等各种症状的发生;不同敏感程度志愿者分组的头皮油脂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头发、头皮的不良问题越多,敏感度得分越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敏感性头皮问卷调查皮脂症状触发因素相关性

    化妆品致敏物质及安全风险管理对策讨论

    苏哲罗飞亚张家浩王钢力...
    40-4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妆品中的致敏物质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从而对消费者健康安全产生危害.在近年来国际化妆品监管合作组织(ICCR)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基础上,结合不同监管部门、技术机构关于化妆品致敏物质的管理措施和研究进展,从基本概念、监管理念、皮肤致敏性评价、致敏物质清单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并提出化妆品致敏物质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化妆品致敏物质致敏性安全评估

    U937细胞激活试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所雅琼张凤兰罗飞亚裴新荣...
    46-5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U937 细胞系激活试验(U-SENSTM)方法,并评价该方法作为体外替代方法用于评估化妆品原料的皮肤致敏性检测的可行性.参照经合组织(OECD)化学品检测指南的TG 442E中U-SENSTM试验流程,对 16 种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并在 4 个实验室进行 8 种参考物质的盲样检测.结果显示,其中 15 种受试物检测结果与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方法的结果均一致,与LLNA相比总体准确性为 100%(15/15),与人体数据相比总体准确性为 85%(11/13);4个实验室对8种OECD参考物质检测的准确率均为100%.成功建立了U-SENSTM试验方法,为筛选皮肤致敏原提供参考.

    化妆品动物替代方法U-SENS™皮肤致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甘草黄酮类成分的美白抗炎作用机制

    徐崇何敬愉梁爽成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与皮肤炎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结合较好的活性成分,研究其美白抗炎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平台和UniProt数据库分别筛选甘草黄酮类成分和皮肤炎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获得的成分与靶点关系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终收集甘草黄酮类成分 87 个,皮肤炎症及黑色素相关靶点 253 个,分子对接确定了 150 个核心靶点;在网络图中,度值较高的化合物为夏姆比奥纳(xambioona)、(E)-1-[2,4-二羟基-3-(3-甲基丁-2-烯基)苯基]-3-[4-羟基-3-(-3-甲基丁-2-基)苯基]丙-2-烯-1-酮(kanzonol C)和(2S)-2-[4-羟基-3-(3-甲基丁-2-烯基)苯基]-8,8-二甲基-2,3-二氢吡喃并[2,3-f]色烯-4-酮(shinflavanone)等,度值较高的靶点为CHUK、AKT1、PLCG2 等;通路分析显示其富集在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MAPK信号通路等.因此,甘草黄酮类成分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美白抗炎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草美白抗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化妆品引起皮肤不适的类型、机制及解决方案

    苏牧楠查沛娜吕永博
    62-6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引导企业对化妆品安全的重视,指导消费者放心使用化妆品,总结了化妆品引起皮肤不适的类型,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化妆品引起皮肤不适的机理,为解决化妆品引起的皮肤不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进而推动中国化妆品的健康安全发展.

    化妆品安全皮肤不适类型机制解决方案

    泡沫型洁面配方设计及研究展望

    王长明
    68-7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目前主流泡沫型洁面产品的种类与配方组成,以及泡沫型洁面产品的黏度建立机理.通过一些配方的实例进一步阐述了泡沫型洁面产品的配方开发新思路和技术展望.其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新型天然表面活性剂的代表,使用性能优异,有望应用到新一代洁面产品的开发中.

    泡沫型洁面结晶型增稠型黏度建立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