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学探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

胡竹菁

双月刊

1003-5184

tanxin0791@sina.com

0791-88120281

330027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心理学探新/Journal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开展各应用领域的探索、创新和开发,推动我国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育中国心视界下阳明"四句教"的文化心理论析

    李炳全都海欣
    38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其思想的总结概括,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也是后阳明心学发展的关键,由此激发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史学等多学科研究,但缺乏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视界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四句教"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心理即中国心及育中国心的方法或途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文化性善论的集中表达,其中蕴含上德或至善、人皆可为圣的平等思想、以"道"或"理"观物的认知方式等中国心;"有善有恶意之动"表达出心意统一,蕴含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家国情怀等中国心."知善知恶是良知"阐明良知具有道德判断力和践行力,其中蕴含良知、克己、无我、节欲等中国心和渐悟、顿悟等育中国心的方法."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认识论与实践论统一,其中蕴含性善论、仁心等中国心以及为学和为道两种修心育心途径.依据"四句教",可以通过明心见性、立志和事上磨等方式育中国心.

    王阳明四句教文化心理中国心

    冯特民族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冯永辉刘邦春
    393-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特晚年着力的民族心理学将研究对象从实验心理学所框定的个体研究拓展到了家庭、部落、社区等社会群体的研究,大量民族生活的精神产品构成了民族心理研究的对象.基于纵向与横向两种视角的历史产品分析法、心理现象类比法则成为民族心理研究展开的具体方法.从方法论视角来看,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体现出的是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以及主观的研究方法,乃是一种方法论上的主观范式.在今天心理学生物学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冯特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考辨其历史价值,探讨该方法论对于当代民族心理学研究以及中国文化心理学建设的启示.

    冯特民族心理学方法论主观范式中国文化心理学

    掩蔽条件下时间因素对客体特征绑定的影响

    吴文春胡月兰
    40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掩蔽条件下时间因素对客体特征绑定的影响.实验一主要考查识记项目的呈现时间对客体特征绑定的影响,实验二主要考查识记项目结束至掩蔽刺激开始前的时间间隔(ISI)对客体特征绑定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在无掩蔽和掩蔽刺激不覆盖目标项目条件下,客体工作记忆的回忆成绩随着识记项目呈现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当掩蔽刺激覆盖目标项目时,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的成绩均无差异.(2)与无掩蔽条件相比,有掩蔽条件下的成绩更差,且掩蔽刺激覆盖目标项目时成绩最低.(3)随着ISI的延长,客体工作记忆绩效显著降低.(4)ISI与掩蔽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与其它条件相比,掩蔽刺激在识记项目消失250 ms后出现在目标项目位置上时,被试的回忆成绩最低.这些结果表明,掩蔽刺激需要在视觉工作记忆巩固未完成前出现在目标项目位置上,它才能对客体特征绑定产生实质性的干扰;同时也证明,视觉工作记忆的信息巩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加工过程,其持续时程至少需要250 ms.

    呈现时间时间间隔掩蔽刺激特征绑定

    自身肢体运动破坏生物运动的工作记忆复述

    黄坚鲁溪芊
    409-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运动指人或其他生物体的运动,在其加工过程中为了形成时空上整合的表征需要将其存储于工作记忆.以往研究发现生物运动的工作记忆复述会引发镜像神经元活动,此研究则从反方面探求在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复述过程中记忆保持是否会被干扰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所破坏.通过在生物运动的工作记忆保持阶段插入自身肢体运动以干扰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发现生物运动工作记忆绩效受到的破坏显著大于控制组.该结果说明镜像神经元在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复述中起核心作用.

    生物运动工作记忆镜像神经元

    儿童视频缺陷效应的产生机制及改善

    陈逸群朱莉琪
    416-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视频成了儿童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但儿童从视频中学习到的东西比从同等现实中学到的少,是谓"视频缺陷"效应.分析以往关于儿童视频缺陷的理论研究发现,儿童视频缺陷的产生源于其认知能力或社会经验的不足;知觉匮乏、双重表征、表征灵活性等基于认知能力的理论从视频的性质与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的关系入手,提出儿童尚未发展完全的认知能力是视频缺陷产生的关键,可以通过重复呈现视频信息的方式改善视频缺陷;折扣假说及社交经验理论则认为儿童对视频性质的习得以及社会线索的提示是帮助儿童从视频中学习的关键.未来研究应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改善视频缺陷的方法.

    视频缺陷儿童知觉编码匮乏双重表征表征灵活性社会关联性

    汉英双语者英文单词字母位置编码灵活性的ERP研究

    杨惠兰陈广耀李丹弟
    424-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掩蔽启动真假词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汉英双语者阅读英语单词时字母位置编码的灵活性.22名中高英语水平汉英双语者参与了本实验.结果发现,汉英双语者在阅读英文单词时能产生显著的反向启动效应(backward priming effect),这种启动效应在高英语水平组和中等英语水平组汉英双语者中均存在.更重要的是,在ERP结果中,反向启动条件比无关启动条件诱发了更负的N400波幅.由此可见,汉英双语者在阅读英文单词时具有高度灵活的位置编码系统,且该效应是基于语义加工而产生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第一语言特性会影响第二语言加工,且一语词汇加工模式可迁移到二语词汇加工中.

    汉英双语者反向启动效应字母位置编码掩蔽启动范式

    社会需要满足和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

    杨柳高冉方平姜媛...
    43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吕梁市某高中高一到高三855名学生的调查施测,从社会层面探讨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验证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社会需要满足可以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亲社会行为倾向在社会需要满足和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正向中介作用;(3)共情能力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后路径,对于共情能力较弱的个体,社会需要满足对其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更高,而对于共情能力较强的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更高.

    社会需要满足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倾向共情能力

    亲子分离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基于生命史理论

    樊兴楠刘文林爽李永强...
    438-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青少年亲子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环境不可预测性和快生命史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669名青少年的亲子分离、环境不可预测性、快生命史策略和攻击性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亲子分离、环境不可预测性、快生命史策略、攻击性两两显著正相关;(2)环境不可预测性和快生命史策略在亲子分离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起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亲子分离是通过环境不可预测性和快生命史策略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为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亲子分离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依据.

    亲子分离青少年环境不可预测性快生命史策略攻击性

    校园欺凌受害与青少年攻击性发展的关系: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曾晋逸郭成刘鑫聂倩...
    44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个体中心视角,利用潜在转变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青少年攻击性的分化模式、发展转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2498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时间6个月的3次施测,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攻击模式可分化为低攻击组、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2)低攻击组和中等攻击组稳定性较高,高身体攻击组则存在较大转变概率;(3)遭受校园欺凌的个体更大概率进入中等攻击组和高身体攻击组;随着受欺凌程度的提高,中等攻击组更容易转变为高身体攻击组;(4)T1和T2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多处于中等攻击组;T2和T3时刻,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少处于高身体攻击组;在发展转变过程中,男生更大概率从低攻击组和中等攻击组进入高身体攻击组.

    青少年潜在转变分析攻击性校园欺凌受害性别差异

    敬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小我和观点采择的序列中介作用

    王丽周天梅罗利向秋瑜...
    456-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敬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小我、观点采择在其间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敬畏问卷、小我问卷、人际反应指数(观点采择)量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中文版对817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敬畏与小我、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维度(情绪的、依从的、利他的、匿名的、公开的)两两显著相关;敬畏可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维度(情绪的、依从的、利他的、匿名的、公开的);观点采择在敬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独立中介显著,且小我与观点采择在敬畏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序列中介显著.结论:高敬畏的个体更易感知自我的渺小,将目光转向他人和集体,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注意他人的需求,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敬畏小我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