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伪狂犬病病毒荧光标签毒株构建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初步应用

    呙会会张浩杨丹旷燕...
    3600-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针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本研究以PRV人源分离毒株hSD-1/2019和经典猪源流行毒株Ea为亲本病毒,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Cherry报告基因插入到PRV的UL35基因终止子之前位点,构建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基于构建的荧光标签病毒,以荧光强度为指标,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对天然产物库中1 621种化合物进行抗病毒药物筛选,并初步探索药物特性.结果表明,mCherry标签插入位置正确且稳定遗传,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与亲本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曲线趋势一致,且荧光强度可反映病毒增殖情况.使用PRV-mCherry从天然产物库中成功筛选出3种可在体外有效抑制PRV增殖的药物,根据测定的50%细胞毒性浓度和50%抑制浓度,计算出3种药物的选择指数范围为203.63~564.58μmol·L-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防治PR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发掘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伪狂犬病病毒人源分离株荧光标签毒株抗病毒药物

    山羊Aichivirus C的分离鉴定及演化分析

    程玉婷阿比克哈莫杨晨张丁中...
    3612-3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C型爱知病毒(Aichivirus C)是新近证实的致山羊腹泻病毒,本研究旨在分离山羊Aichivirus C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在四川某暴发腹泻的山羊场采集腹泻粪便9份,1只病死羔羊的组织样本13份,进行常见的腹泻病原检测.采用Vero细胞系对山羊Aichivirus C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以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技术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并扩增获得其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通过RT-PCR方法从9份山羊腹泻粪便样本中检出Aichivirus C阳性8份,羔羊的组织样本中检出Aichivirus C阳性8份,其它常见的致山羊腹泻病原在上述粪便和组织样本中均未检出.使用Vero细胞系成功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2株山羊Aichivirus C,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6.5 TCID50·mL-1和105.9 TCID50·mL-1.获得两条近乎全长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山羊源Aichivirus C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78.8%~97.4%,与国内SWUN/F11/2019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0%~97.4%.此外,本研究还从5份临床阳性样本中扩增出VP0、VP3和VP1基因完整序列.基于基因组的演化分析显示:获得的两个病毒株与SWUN/F11/2019毒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且,这些毒株的VP0和VP1基因编码蛋白也有独特的氨基酸突变.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得到2株山羊Aichivirus C,获得了其近乎全长基因组序列,与国内SWUN/F11/2019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其VP0和VP1基因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本结果丰富了国内山羊源Aichivirus C的分子遗传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山羊Aichivirus C的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了参考.

    山羊腹泻C型爱知病毒分离鉴定分子特征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分离与鉴定

    孙雨点宋紫玥张洪亮秦志华...
    3623-3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某樱桃谷鸭场出现以患鸭短喙、长舌、生长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疑似感染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duckling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virus,SBDSV).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该病毒,并检测其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首先,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料PCR检测,确定感染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其次,用SPF鸭胚分离培养病毒后,对病毒进行电镜观察和同源性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再检测病毒尿囊液EID50.最后,动物回归试验中,给2日龄樱桃谷鸭口服病毒感染鸭胚尿囊液,观察致病特点,以及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分布.结果显示:SPF鸭胚接毒后96~120 h鸭胚死亡,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20~50 nm,尿囊液EID50为10-4.85·0.2 mL-1.尿囊液PCR检测SBDSV为阳性,证明从鸭胚中成功分离培养SBDSV.该病例主要临床表现短喙和体重降低,感染后2周内持续排毒,VP2片段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毒序列的相似性为99.8%,表明是由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命名为SBDS-SD株.动物回归试验中,出现短喙、腹泻、体重显著降低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毒,并验证其对樱桃谷鸭具有致病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致病性试验病毒增殖培养电镜观察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鸡组织中细胞受体chNHE1的表达分析

    张莉于蒙蒙王颖王素艳...
    3631-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鸡钠氢交换蛋白1(chicken sodium hydrogen exchanger isoform 1,chNHEl)在不同类型鸡组织内的表达情况,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的组织嗜性及ALV-J感染后组织chNHE1的mRNA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了商品肉鸡、商品蛋鸡和SPF鸡脏器内的chNHE1转录量,ALV-J感染鸡后各组织的病毒载量及组织chNHE1的转录量的变化.结果显示,chNHE1在3种类型鸡的心、肝、脾、肺、肾、盲肠扁桃体、胸腺和法氏囊中均能检测到,但转录量高低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免疫器官内的chNHE1转录量相对较高;SPF鸡接种ALV-J后,心、脾、肾和盲肠扁桃体中的病毒载量相对较高,而肝、肺、胸腺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ALV-J感染后,脾、肾和盲肠扁桃体中的chNHE1转录量明显上调,但心中的转录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分析了 3种类型鸡chNHE1的组织转录特点及ALV-J感染对组织内chNHE1转录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探究受体chNHE1的转录与ALV-J的组织嗜性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鸡钠氢交换蛋白1组织表达转录量变化

    狐狸流产胎儿体内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王奇林曹润来王威阳张博...
    3640-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了解狐狸流产的病因.本研究对河北省某狐狸养殖场流产胎儿进行解剖、病原分离培养、16S rRNA测序、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型检测、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狐狸流产胎儿体内分离获得6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 12 种毒力基因(wabG、fimH、ent、icuA、icuB、mrkA、ycf、ecp、uge、ureA、iroB和 ybtA)和 3 种血清型(K20、K54和K57),其中,K57为本次检测过程的优势血清型;经K-B药敏纸片法分析,发现本次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多肽类等抗菌药物存在中度或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抗菌药物存在多重耐药;经致病性试验分析,本次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107 CFU·mL-1.基于此,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耐药性,且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可能是诱发狐狸胎儿流产、死亡的因素之一,为狐狸胎儿流产的防控及诊断提供思路.

    狐狸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分离鉴定

    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抗体监测的Meta分析

    沈鹏王艺任炜杰杨永春...
    3649-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的重要措施,但是疫苗接种后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尚缺乏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R软件利用Meta分析对已发表的LSD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并进行亚组分析,综合评价免疫抗体监测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截止至2023年7月,收集LSD免疫抗体监测的相关文献,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24篇,涉及羊痘疫苗的文献共有13篇,涉及LSD疫苗的文献共有13篇,其中2篇文献同时涉及羊痘疫苗和LSD疫苗,包含8 638例样本,其中阳性样本2 782份,结局指标为免疫抗体阳性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羊痘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为41%(95%CI:27%~55%),LSD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为73%(95%CI:64%~86%),各文献间的同质性较低,两种疫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9),与羊痘疫苗接种(P=0.12)和LSD疫苗接种(P=0.077)相关的文献均提示未存在明显发表偏移;按养殖环境和检测方法分类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养殖环境(P=0.84)和检测方法(P=0.40)均无显著性差异,两亚组均非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本文结果提示,使用免疫抗体监测方法评价免疫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研判.

    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痘疫苗免疫抗体监测Meta分析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对中国北方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的群落结构研究

    许文君郑楠王加启孟璐...
    3659-3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探究中国北方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在冬季从中国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地区的14个牧场共采集14份生乳样品,分离纯化可培养嗜冷菌和提取生乳中微生物总DNA,并利用16S rD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结合的方法对生乳中嗜冷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生乳中嗜冷菌的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两个地区生乳中优势嗜冷菌属均是假单胞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短波单胞杆菌属.全局和概述图谱、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是最主要的功能代谢途径,且嗜冷菌中含有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综上,本研究利用传统培养和宏基因组测序准确测定了生乳中嗜冷菌群落的物种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了解生乳中嗜冷菌的生命活动及为嗜冷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促进中国北京及内蒙古牧场开展防控.

    生乳嗜冷菌宏基因组测序地区结构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敏感性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性分析

    崔恒洁覃金珑朱志豪鲍雪...
    3669-3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5株生猪屠宰场及养殖场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为试验材料,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敏感性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的敏感性,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屠宰环节的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情况,以及消毒剂抗性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35株菌中,苯扎溴铵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范围为1~16 mg·L-1,强成膜能力菌株共16株,占总数的45.71%(16/35),其中93.75%(15/16)来自于屠宰链的下游.ST7是强成膜能力菌株的优势序列型(93.75%,15/16).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苯扎溴铵MBC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0),而消毒剂抗性与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无关.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形成生物被膜提高对消毒剂的耐受性,减弱了苯扎溴铵的消毒效果,增加了养殖和屠宰环节中细菌污染和传播的风险.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苯扎溴铵相关性

    mdv1-miR-M4-5p对MDCC-MSB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余祖华高梦茹何雷魏颖...
    3678-3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编码的mdv1-miR-M4-5p对MDCC-MSB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将mdv1-miR-M4-5p模拟物、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转染MDCC-MSB1细胞后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细胞中 mdv1-miR-M4-5p、TGF-β1、Smad2以及 caspase-9、caspase-3、cyt-c、cyclinD1、Bcl-2等增殖和凋亡相关分子的转录;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dv1-miR-M4-5p模拟物转染显著上调MDCC-MSB1细胞中mdv1-miR-M4-5p、cyclinD1、Bcl-2的转录水平,下调TGF-β1、Smad2、cyt-c、caspase-9和caspase-3的转录,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G1期细胞,增加S和G2细胞,降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mdv1-miR-M4-5p抑制物转染后MDCC-MSB1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其相关分子转录的结果与mdv1-miR-M4-5p模拟物转染后的结果相反.综上,Mdv1-miR-M4-5p可促进MDCC-MSB1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mdv1-miR-M4-5pMDV增殖凋亡TGF-β1/Smad2

    母猪子宫内膜炎阴道菌群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鲜婷婷刘彦曹忻冯涛...
    3688-3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炎是规模化猪场常发疾病之一,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患病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多样性及其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揭示母猪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种类.选取北京郊区某猪场分娩后健康(C组)和子宫内膜炎(E组)母猪各7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基因进行测序,利用联川生物云平台分析菌群多样性,并研究阴道菌群与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组IL-1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E组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与C组相比,E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在属水平上,C组和E组中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分别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在E组中,IL-8与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气球菌属(Aerococcu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IL-6与埃希杆菌-志贺菌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子宫内膜炎母猪阴道黏液菌群中的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健康母猪升高,且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阴道黏液特定菌群数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母猪子宫内膜炎细胞因子阴道黏液菌群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