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乡村战略推广的内在逻辑——来自中国县域的经验证据

    王天一刘灵辉罗意吕浩男...
    1897-1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数字乡村战略推广的内在逻辑,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为数字乡村战略推广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构建数字乡村战略推广的内在逻辑模型,利用2020年957个县域截面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系统化分析数字乡村战略推广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数字乡村战略的顺利推广是内部决定模型、外部决定模型及官员行动模型共同协作的结果.②数字乡村战略推广受内部决定模型中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民收入、初高中学生数,外部决定模型中邻近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均值、全国先进县域学习机会及官员行动模型中的官员任期、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③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战略推广存在显著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内部决定模型中,东部地区农村收入,中、西部地区初高中学生数,西部地区GDP对数字乡村战略推广深度具有显著影响;外部决定模型中,东、中、西部邻近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均值、全国先进县域学习机会对数字乡村战略推广均具有显著影响;官员行动模型中,东部地区官员年龄、官员任期,中部地区官员上期工作来源地区,西部地区官员文化程度对数字乡村战略推广深度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应投资农村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之间合作交流,优化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及制定区域差异化数字乡村推广政策,促进数字乡村战略发展.

    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指数内部决定模型外部决定模型官员行动模型基准回归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邱俊柯张哲尹奇
    1907-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方法]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9省75村为代表案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维度深入探究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结果]整体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偏低并呈现多维特征.结构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偏重于交易领域,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数字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渐进发展过程,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是农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从提升路径看,"组织—技术"型是以农业数字化基础带动农业数字化的政策资本驱动路径,"环境—技术"型是以农业交易数字化引领农业生产、服务与基础的社会资本驱动路径,"技术—组织—环境"型是以局部农业生产数字化辐射农业数字化的政企民协同路径,这3条路径能够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结论]为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出加大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夯实数字人力基础以及厘清政府主体责任边界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QCA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黄婉婷卢秀茹
    1915-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间的机理关系,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富裕"和"共同"两维度选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共同富裕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数字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数字金融建设三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但没有证据证实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有影响.③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④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乡村建设共同富裕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应与作用机制

    孔令孜宁夏莫彬兰宗宝...
    1925-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应与作用机制,厘清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完善政策体系,为更好地发挥数字乡村战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流通数字化均能显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影响呈现从西部、东部、中部递减的态势,且流通数字化显著推动东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生产数字化显著推动中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流通数字化显著推动中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激发农村创业活跃度,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和提升农民素养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结论]建议通过实施区域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数字技术在农村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农民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作用.

    数字乡村乡村产业振兴效应作用机制

    农民数字素养对其数字乡村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

    马晨李瑾冯献
    1937-1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数字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数字化认知普遍较差,数字化"新农具"的操作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播电商等"新农活"的参与能力较弱,本研究旨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字乡村这一伟大实践中.[方法]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对北京13个涉农区1500位农民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数字意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技术素养等6个维度搭建农民数字素养体系,并基于KAP模型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对政府数字服务满意度-农民数字乡村参与行为"理论模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农民数字素养影响数字乡村参与的作用路径,提出激发农民参与数字乡村的相关政策建议.[结果]①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其数字乡村参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②农民对政府数字服务的满意程度会间接影响其对数字乡村的参与程度;③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民数字素养影响农民数字乡村参与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扎实推进数字乡村,让农民多参与、广收益,一是要通过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和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二是要通过加强优质农村服务资源供给与共享和推动服务多元化参与等方式强化农村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要通过强化农村网络承载能力和推动现有技术设备"适农化"改造等方式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参与政府数字服务农村数字新基建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质量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2004-2022年1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例

    吴风云吴丽丁俊仁
    1950-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具体指标衡量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质量,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省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4-2022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调查的面板数据,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具体内容构建乡村地区振兴经济的发展指标体系,从"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数""互联网相关产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数字金融普惠发展"五大维度构建数字金融的整体发展框架,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研究数字经济产生作用的机理,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①通过基准回归得知,数字经济对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有积极正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数字经济的有效提升可不断提高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②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四川省乡村振兴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路径.③通过工具变量法、剔除特殊样本以及排除外生冲击的影响等稳健性方法进行检验之后,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依旧显著.[结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川省乡村振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议重点从农业数字化先行,数字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发挥高效优势促进数字化农业建设四方面入手,促进四川省更好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质量.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陈雨晴祝文琪刘海明董晓霞...
    1959-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影响山东省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为促进淄博市未来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推动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全域8个区(县)48个涉农乡镇的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淄博市2020-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2020-2023年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领域、各区域间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数字化、网商数量、农产品质量追溯应用、在线办事水平、农技推广数字化应用、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数字化领域金融贷款投入以及财政投入是近年来制约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结论]淄博市应从缩小区域间差异,提高畜禽和水产养殖数字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发应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的在线办理以及提高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发展.

    数字农业农村测度与评价熵值法障碍度模型

    数智平台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主体博弈行为研究

    郭耀辉杨万宝黄东南汪君...
    1967-1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科技成果供给主体、数智平台、科技需求主体三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数智平台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主体行为选择,旨在为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方收益矩阵,借助Matlab数值仿真分析,剖析初始意愿、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收益分配等在不同参数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①假设各主体选择"积极参与"策略的收益都为正,非稳定点会沿着鞍点E1(0,0,0)演化,最终达到稳定点E8(1,1,1);②初始意愿的强烈与否决定合作走向,三方初始意愿越强,则"积极合作"的趋向速度越快;③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也是决定合作走向的重要因素,随着显性成本或隐性成本增加,趋向积极合作平衡点的速度减慢;④任何主体分配比例越高,选择"积极参与"的概率将越大,但随着某一主体分配比例过高,其他主体选择"积极参与"的概率会降低.[结论]只有创造环境提升各主体的初始意愿、降低合作成本,充分考虑各主体利益分配的均衡性,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建议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智平台网络,加大对数智平台建设维护的投入力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完善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等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数智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决策动态演化博弈

    白菜型冬油菜BrADS2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与亚细胞定位

    杨馥睿翟利佳刘自刚武泽峰...
    1978-1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 L.)脂肪酸去饱和酶ADS2(△9 fatty acid desaturase)基因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基于前期转录组结果,采用一步定向克隆法得到BrADS2基因;构建GFP融合表达载体,通过注射法在烟草下表皮细胞进行瞬时转化,同时采用农杆菌侵染法侵染'中双11号';利用qRT-PCR技术,检测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叶片中ADS2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低温下冬油菜的形态变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电导率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白菜型冬油菜BrADS2基因可编码307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亲水性特性;qRT-PCR结果显示,BrADS2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且在-4℃时表达量达到峰值;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rADS2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表达;低温处理下3个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抗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强抗寒品种抗氧化酶活性高于弱抗寒品种,电导率却相反;农杆菌介导侵染'中双11号'下胚轴后获得15株转基因阳性苗,且转基因油菜阳性植株叶中的BrADS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推测BrADS2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膜脂不饱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揭示了 ADS2基因与冬油菜抗低温胁迫的关系.

    白菜型油菜ADS2表达特性亚细胞定位

    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燕华唐建淮罗高玲郭东升...
    1989-2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异种质,为其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10个质量性状和16个数量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0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3.07%~47.71%,平均29.16%,所有质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3~1.26,平均值为0.62.16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78%~61.75%,平均24.07%,多数性状变异系数大于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3~2.07,平均1.9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6个农艺性状中,大部分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26个农艺性状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5.621%,主要与生育期、产量、籽粒外观、株型、荚果外观有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主要分为2个类群(Ⅰ类群和Ⅱ类群),其中Ⅰ类群又分为2个次级类群(Ⅰa和Ib类群),Ⅰa类群属于高秆、蔓生、迟熟、较高产、较抗白粉病的材料,Ⅰb类群属于荚较多且较大,产量较高,籽粒较小,较感白粉病的材料,Ⅱ类群属于较早熟,矮秆,直立,长荚,产量较低,较感白粉病的材料.筛选出14份具有优异农艺性状的豌豆种质资源,其中,2、40、61和67号高产、抗白粉病、综合性状较优异的种质可直接推广应用;3、5、14、15、41、57、59、66、68和71号具有某个(些)优异农艺性状的种质可作为后续创制豌豆优良新种质的亲本.[结论]71份广西豌豆地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具有分枝多、节数多、果荚较长、籽粒较多且大的特点.

    豌豆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