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月刊

1004-4434

xslt@163.net

0771-5860201;5859278;5854760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

学术论坛/Journal Academic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刊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寺思想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追踪学术前沿,倡导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动向,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为社会主议“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林毅夫付才辉张皓辰郑洁...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中国式老龄化六方面的新见解。第一,中国式老龄化彰显的是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问与中国之治。中国成功拓展了人类老龄化可能性边界,中国式现代化能与中国式老龄化齐头并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是中国式老龄化的首要任务。第二,中国式老龄化的成因主要源于中国的预期寿命革命。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健康奇迹,由此引起的预期寿命革命产生了中国目前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新时代的健康中国战略将使中国进入长寿时代并进一步加速老龄化。第三,中国式老龄化的影响并不会如流行观点认为的那样悲观。中国式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奇迹而非拖累,不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会引发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变革。第四,中国式老龄化的治理需要符合国情。只有立足于反映国情的禀赋结构,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只有立足老龄人口禀赋结构,才能实现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只有重塑适宜的养老体系,才能创造中国的养老奇迹。第五,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借鉴的经验。创造中国预期寿命革命的初级卫生保健经验就写入了《阿拉木图宣言》,中国的经验(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经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第六,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分享的机遇。中国共同富裕进程中将形成规模巨大的银发经济,但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产业按比较优势适老化转型,才能壮大银发经济。总之,中国式老龄化既有各国老龄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制度与政策。

    中国式老龄化中国式现代化新结构经济学银发经济老龄事业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与以人为本的整合性照护——基于3个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

    卓唯佳王宇琴裴晓梅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老年健康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养老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东部地区一线城市D及西南地区县城Y共3个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机构养老运行在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一个可利用的照护服务平台、有效弥补家庭照护资源不足的同时,还促进了家庭代际关系的理性化演变,影响着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权利关系的建构;另一方面,调查也发现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居住环境健康标准落实不到位和人文关怀的缺乏、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较低、工作人员置换频繁、适老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成本控制和质量监督机制还有很大的合理化空间等。这些反映在养老机构运行中的微观问题对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政策制定应特别关注养老机构健康相关方面标准的优化和执行,引导养老机构建设更好的人文环境,探索照护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在照护人力资源的培养方面更加关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适老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其在照护领域中的应用,帮助养老机构建设以大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监督机制。此外,应进一步推动照护服务市场的法治化建设,引导照护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支持,以此提高照护服务的可得性和公平性。通过推动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整合性照护体系,让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所保障。

    养老机构生命质量代际关系人力与技术整合性照护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公司法规制范式研究——我国《公司法》双控人规制范式的变革与完善

    郭富青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国对双控人规制的范式主要有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美国的直接规制以判例法的形式确认双控人在特定场景对公司、股东或债权人负有信义义务,违者追究其赔偿责任;以英国和韩国为代表的间接规制范式,对双控人亲自执行公司业务的行为或指示董事执行公司业务的行为,要求其与董事共同对公司或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公司属于股权高度集中型公司,决定了其治理模式必然是"双控人中心主义",也决定了规制双控人的规范在公司法中至关重要。200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增设第二十一条对双控人施加了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的义务,开启了双控人直接规制的范式。2023年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双控人指示公司事务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连带责任,又引入了间接规制范式,从而形成了两种规制范式兼而有之的折中规制范式及规范体系。然而,该体系存在规范大多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所有规范皆为消极规范的弊端。后续双控人规范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应细化禁止双控人滥用控制权的规范,提高可适用性和规制功效;增加双控人的积极规范,承认双控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控制公司的权力,规范和引导其依法行使权力,优化公司治理,从而奠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基础。

    《公司法》修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直接规制范式间接规制范式折中规制范式信义义务

    论注册资本认缴制的兴利除弊:兼论期限利益与交易安全的动态平衡

    刘俊海
    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肇端于2005年《公司法》的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认缴制的核心是创设了股东延期实缴出资的期限利益,尊重与保护期限利益是一般原则,出资义务加速到期是例外规则。股东期限利益的得丧变更均不妨碍股权的自由转让。认缴制未根本否定资本制度,一旦公司丧失偿债能力,期限利益立即终止,出资义务加速到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识别标准是执行失败主义,出资加速到期不以股东或公司存在主观过错为要件。有必要建立股东加速出资信息公示制度与敦促债权人及时申报债权的公示催告程序,以确保债权人平等保护。不少判例追究股东恶意转让未实缴出资股权时对公司债权人的赔偿责任,建议以202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基础,完善平衡对冲制度,兼顾公司资本信用与股权流转自由,细化股权转让链条中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责任在前后手之间的配置规则。信息披露、5年最长实缴出资期限与出资加速到期连带之债的良性互动,有助于遏制注册资本认缴制的道德风险外溢。

    注册资本认缴制期限利益加速到期股权转让债权人连带之债

    公司濒临破产时董事破产申请义务的立法建构

    赵树文
    6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司濒临破产时已经或者即将失去债务清偿能力,此时的经营风险将由股东向债权人进行转移。董事破产申请义务是助力债权人应对上述风险的重要支点,因为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遏制股东、董事以及债权人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公司资产的持续恶化。在学理上,"直接义务论"和"间接义务论"都可以为其立法建构提供逻辑支持,前者强调当公司濒临破产时董事对债权人直接承担信义义务,后者则认为此时董事依然对公司整体承担信义义务,但是应在决策中重点考量债权人利益。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来看,也有推进该制度立法建构的现实需求,包括平衡认缴资本制对法定资本规则的弱化、弥补破产程序启动规制的不足、顺应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发展以及填补公司法与破产法之间的制度缝隙等。无论是德国和奥地利对该制度的明确规定,还是美国的"加深破产理论"与英国的"不当交易条款"等功能性替代规定,都能够为我国的立法提供参考。就具体的本土方案而言,可以"直接义务论"为指引,将该制度嵌入破产法体系之中。同时,围绕董事破产申请义务触发条件的界定、董事破产申请义务启动主体构成边界的明晰、董事破产申请义务限制期限的规制、董事破产申请义务中重整程序的融入、董事违反破产申请义务的责任承担以及董事违反破产申请义务的债权人追诉机制等相关内容,建构系统化的具体规则。

    2023年《公司法》濒临破产董事破产申请义务企业破产法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思考

    逯浩温铁军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成治理失效、小农经济与小集体经济并存阻碍集体经济规制,由此面临"产业结构—组织形态"锁定和低利润市场空间过度竞争以及科技要素难以嵌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等新挑战,亟须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转型适配为导向,运用生态新质生产力在比较优势集合、业态容积率与产权非互斥方面的新经济特性,通过多产融合、绿色增长和多元有效治理等新机制,有效规避乡村治理城市化、"反生态化"和重资产投资沉没成本过高三大"成本陷阱",并科学地化解基层财政风险与村镇集体债务风险叠加、负债压力下乡村基层治理劣化以及乡村生态文明转型特殊风险等非典型治理风险。同时,要在转型中及时创设集体经济监管机构以保障国家安全,以"就地现代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人—自然—社会"多元治理结构重构为转型调整方向,最终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的治理现代化境界跃升。

    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地现代化永续发展观基层治理

    论强国家能力向基层治理效能转化——以乡村治理国家化实践逻辑为视角

    桂华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乡村工作既要完成自上而下的工作任务,也要广泛接触并动员群众,乡村治理既具有国家属性也具有基层属性。我国部分地方改革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技术手段运用,在强化国家治理下沉的同时,出现了基层治理自主性弱化的问题。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将强国家治理能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积极的"三农"政策构成了乡村善治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要立足"三农"工作的基层性、复杂性和地区差异,善于利用惠农政策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做到政策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兼顾,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契合。

    乡村治理现代化"三农"工作强国家能力国家治理基层治理

    美好数字生活的反思与建构

    周露平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美好生活不应仅停驻于极大丰裕的物质生活世界,还应拓展至极速发展的数字化生活世界。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彰明人类征服世界的高度自信,且能够为人类提供高度文明的发展前景。数据技术裹挟全部的生存信息,企图建构一种高度有序且精准高效的数字生活。一方面,数字技术变革生活方式,带来诸如数字自由、数据平等;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叠加融合,造就数字生活的异化问题,如数字生存贫困、数字公平缺陷和数字生态恶化等。就数字生活的异化实质而言,资本逻辑仍是支配人类的异己性力量,是控制社会技术的权力机制,数字生活只是资本增殖逻辑的技术化手段,成为控制人类生活世界的异己化力量。数字生活应当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内容,破解以资本逻辑为增殖诉求的异化数字生活,建构美好数字生活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议题。

    美好数字生活数字技术《资本论》资本批判

    数字化生存的双重逻辑及其限度

    康翟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崛起及与之相伴随的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共同推动了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人类在体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也深陷数字化生存之网。时间和空间的被剥夺、社会凝聚力的消解以及算法技术的隐蔽操控,凡此种种显示了数字技术对当代人类生存世界的深度介入和重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垄断资本的过剩积累、低利率环境下金融资本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借助信息控制市场的迫切需要,既造就了数字化生存的历史性生成,也彰显了数字化生存背后的资本逻辑。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历史性视域,数字化生存既有其来历,也存在着自身的限度。对数字化生存的思考必须立足于把握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相互勾连的内在机制之基础上。

    数字化生存技术向善资本积累数字技术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政策工具治理效能评估研究

    吴林海陈宇环
    11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政府、市场、社会共治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的时代要求,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历程政策工具基本形成强制型、引导型、自愿型三类工具相互组合的基本格局。采用国际惯常政策工具分类的概念模型,选取2006-2019年中国政府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所实施的政策工具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GRA-VAR模型,综合评估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政策工具的治理效能。研究发现:强制型、引导型、自愿型三类工具与食品安全风险总值的平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07、0。779、0。771;食品技术标准、政策宣传、投诉举报分别是9项强制型、12项引导型、4项自愿型政策工具中与食品安全风险总值灰色关联度最高的3项细分工具,关联度在全部25项细分政策工具类型中分别位列第4位、第1位、第2位。总体而言,强制型工具治理效能显著,而引导型和自愿型工具尚未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据此,需要深化改革与完善政策工具体系,提高政策工具的科学性、靶向性等。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政策风险治理GRA-VAR总体国家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