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月刊

1004-4434

xslt@163.net

0771-5860201;5859278;5854760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5号

学术论坛/Journal Academic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刊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寺思想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追踪学术前沿,倡导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动向,弘扬时代精神,努力为社会主议“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视野下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向度及学术评价

    王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已成为当下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人们对新文科含义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基于作者先期的研究,对中国大学的新文科的四个特征作了进一步阐释。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是中国高校新文科与传统文科有所区别的地方,新文科的建设,应由国内和国际顶尖的人才来引领。此外,新文科建设的高质量要求及其背景下学术成果的多维性必将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对人才的评价。一门学科是否堪称一流,首先要看该学科有无一流人才领衔并充当重要的学术骨干,由一流人才组成的强大学术团队是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的保障。之于人文学科,顶尖领军人才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对人文学科的评价与对理工科的评价应有所不同,不应片面地追求量化,而更应该在量化的基础上由本学科的同行对之作出定性的评价。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新文科视域下培养的人文学科国际化人才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新文科跨学科人文学科人才评价中国式现代化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比较文学的边界、跨界与界域融合

    赵渭绒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学界对新文科的讨论方兴未艾,目前学界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新文科提出的背景、要义及具体展开路径等方面,总体说来略显宽泛,与具体学科的深度融合明显乏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当代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跨界融合的新特点,在学科内部呈现出与翻译学、伦理学、地理学、生态学、法律学、植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无疑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边界并丰富了当代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也形成了新的学术创新生长点。从新文科视域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学科,发现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比较文学的重要特色。一些新的命题、研究领域的出现,拓展了比较文学学科原有的学科边界并形成学科内部及外部的深度融合。同时,一些新兴的研究范式开始呈现,如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促使文学与地理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利用大型数据库对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流传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外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厘清术语的渊源及跨国流传与变异研究等。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比较文学的传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在研究方法、内容与范畴上形成了新的跨界研究及界域融合的特点。

    新文科比较文学学科交叉跨界研究数字人文

    协同共治视角下网络直播带货法律治理体系的构建

    丁国峰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直播带货是在线直播与网络购物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在线购物形式,在信息交互、购物体验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网购的拓展,但其本质上仍是传统网购模式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延续。网络直播带货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质量瑕疵、虚假宣传、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治理难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有损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来看,立法体系的混乱、执法资源的分散以及社会监督渠道的固化不断挑战直播场域法律治理体系的权威。对此,立法层面要打造以纠纷主体为依据的治理规范体系,实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内部协调;执法层面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强化监管能力,同时发挥平台自治和社会力量的效能,构建多元协同共治的法律治理体系。

    网络直播带货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法律规制数字治理

    论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出让人的补充责任——新《公司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解释论

    薛波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让人是否担责在我国司法裁判中分歧明显,存在出让方不担责和出让方担责两种观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未届期股权转让后由出让人在受让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时承担补充责任。出让人承担补充责任的法理依据有四:股东有限责任之约束、资本充实原则的要求、出资义务的法定性及特殊情形下发起人作为控股股东转让股权负有信义义务。该补充责任具有法定性、补充性、有限性、无过错、一次性特征,其适用应当具备严格的要件。主体要件方面,可以诉请转让人承担补充责任的原告为公司及其执行机关和公司债权人两类;被告为股权出让人,具体需要根据股权一手转让抑或多手转让区分而定。客观要件有三:股权转让已完成、出资期限已届至、受让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出让人补充责任范围受到以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的未届期出资义务为限和以受让人未按期足额缴纳的出资部分为限双重限制。另外,出让人补充责任不受期限限制。

    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出让人受让人补充责任

    我国反垄断法中罚款裁量因素的结构性功能重塑

    张雅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法律责任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首次修订侧重责任类型的细化,而对罚款裁量问题的关注有所不足。在责任体系构建完成后,细化法律责任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应提上日程。反垄断罚款制度包含高度复杂的结构和程序,在这一结构中基本裁量因素应发挥初步调整与平衡的功能,政策性裁量因素应发挥合理性调整与平衡的功能。但是,通过对我国2021年以来查处的42起违法垄断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反垄断罚款裁量因素呈现结构性功能缺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有的指导价值。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定裁量因素模糊和"一步式"裁量过程隐形化,因此需要从明确裁量因素适用步骤、细化法定裁量因素类别、确定裁量因素对罚款比率的影响幅度三个方面进行反垄断罚款裁量因素结构性功能的重塑。

    反垄断法行政罚款系统结构裁量因素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时代背景、风险挑战与靶向进路

    吕越陈泳昌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谋求全球产业链分工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战略性布局。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内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从外部来看,主要面临新的地缘政治掣肘、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分流的双重挤压以及高精尖技术领域受到"卡脖子"技术封锁等风险;从内部来看,仍面临如何破除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降低部分粮食、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的高进口集中度等挑战。对此,可通过加快培育"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合作体系、打造高标准配套与高水平营商环境以及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等措施来应对外部风险;通过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加快产业体系分散化布局等措施来应对内部挑战,从而实现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目标。

    产业链韧性产业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发展格局统一大市场

    数字化转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韧性的逻辑机理与发展路径

    刘佳陈林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文章基于城市群内产业链发展的充分性、城市群间的协同性以及国际循环中的匹配性目标,探寻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路径。产业链韧性可具体分解为供需链韧性、企业链韧性、空间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四个方面。数字化转型对供需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体现为供给端生产效率改善效应和需求端需求扩张效应,对企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表现为平台网络化效应,对空间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表现为要素集聚效应,对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数智创新效应。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现状,发现其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存在许多现实约束,表现为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全球的中低端环节,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作壁垒仍存在,产学研用融合短板突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精准度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字产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进程有待深化。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化产业链供需耦合、强化数字化平台支撑、畅通资源要素流动以及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韧性。

    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数字化转型产业链韧性价值链

    社区数治韧性:从理论之维到实践之维

    刘威孙梦妍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数治韧性是对社区韧性治理理论的传承与实践创新,是在风险社会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关注数字技术与风险治理的相互调适,不断提升社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恢复能力,以期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域下以"主体—能力—过程"为框架,分析社区数治韧性的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超越赋能论视域下的单向技术应用,强调政府、社会与技术多元互动、技术韧性与韧性治理的融合适配。基于社区数治韧性的实践中存在的参与主体权力结构失调、治理交互能力不足和治理过程形式泛化、实效性弱化等梗阻因素,应超越技术泛化和技术依赖的形式逻辑,以"一核多元"结构吸纳数治主体参与,以在地文化认同活化数治能力资本,以人本需求引领社区韧性回归本源,构建数字化韧性社区建设的中国方案。

    社区韧性数字技术技术泛化基层治理

    合作与创新: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G省J市A协会的个案研究

    范斌闭珎尔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社会组织研究传统范式中过度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与环境之间"二元对立"的倾向,文章以G省J市A协会为个案,试图从合作博弈和创新理论的双重视角,通过对其转型发展过程的系统考察,阐明合作与创新对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研究发现,A协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草根组织"成功转型为当地发展势头强劲的志愿服务机构,关键在于它主动选择了合作与创新的行动策略。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发现,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合作行为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使之能够被纳入国家治理的总体框架而得以有效地实现;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创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强大的实践主体,加之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特征,使之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更大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坚持合作与创新"两条腿走路",是社会组织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组织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治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及其评估现状论析

    庹祖海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日益增多,但同时存在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范围解读不够全面、少数领域未纳入评估视野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明确文化的定位和概念,厘清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构。价值体系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维度,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和主体性,弥补价值性评估短板;供需体系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维度,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构成文化的供需体系,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互补渠道,要重点评估文化投入产出效能和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生产方式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要以数字化为主线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和转型升级,以载体建设为基础营造文化消费新空间,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带动文化生态建设和治理,研究文化数字化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加强对文化高质量发展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评估结果应用,使发展理念、规划、执行和反馈形成闭环。

    文化高质量发展逻辑结构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