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育良

双月刊

1001-5981

JXTU@xtu.edu.cn

0732-8292143

411105

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湘潭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设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研究及湖湘文化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乡村治理多元规范及其功能研究

    陈潮辉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语境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正式规范的国家法、政策与非正式规范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协调共治.国家法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秩序建构、规范性预期和权益保护的功能,政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微观填补和宏观规划的功能,村民自治章程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促进村民自治和约束行政权的功能,村规民约除了具有促进村民自治的功能之外,还发挥着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风文明建设和德治的功能.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在乡村治理中各自展现其功能优势,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规范功能

    红色旅游中原真性感知对出游渴望的影响——旅游涉入和收入预期的调节作用

    许春晓王祺慧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后后现代主义视角,借鉴唤醒理论,以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了原真性感知对情绪唤醒和旅游者出游渴望的影响.实验一表明创造性真实感知和现实性真实感知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实验二表明相对于现实性真实感知,创造性真实感知对旅游者情绪唤醒的影响更强;实验三和实验四分别验证了旅游涉入和收入预期在红色文化原真性感知和情绪唤醒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从后后现代主义视角观察原真性感知的思路,认为可以通过科技和艺术手段来增强红色文化原真性感知体验感.

    红色文化原真性感知情绪唤醒出游渴望旅游涉入收入预期

    基于游客感知的红色旅游演艺体验模型建构

    陈喆芝杨梦圆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旅游演艺已成为目的地红色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形式.游客体验是国内外旅游演艺的重要研究主题,选取实景演出《12·12》《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井冈山》《红色娘子军》作为案例,基于在线评论所反映的游客感知数据,探究红色旅游演艺的游客体验过程.研究发现:综合评价结果受到游客所感知的5个维度的影响,由此建构红色旅游演艺体验模型,其中综合评价是结果变量,文化内涵构成中心点,演艺设计与舞台美术是核心因素,演艺管理是保障因素,现场氛围是支持因素,各要素生成直接或间接的多条影响路径.红色旅游演艺的高质量发展应遵循体验模型框架,根植红色文化内涵,不断改进演艺设计、舞台美术,重视现场氛围、演艺管理.

    红色旅游演艺旅游体验游客感知扎根理论

    根本准则: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线要求

    周小毛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重大变革.确保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处在关键和核心位置的根本准则.从涵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基础、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国际地位和基本规律的五个维度,超越一般性准则,凝练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准则.五条根本准则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也是贯穿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始终的强制性规范.

    文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准则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对传统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

    方红姣吴冬瑜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优秀的认识论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在继承中国优秀的知行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实事求是"精神的同时给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知行观的内涵.其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再次,中国共产党的知行观,在重视"德性之知"的同时,更加注重"见闻之知",其重点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且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践行中华优秀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传统知行观

    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逻辑、内蕴动力及实现路径

    张明海周勇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文明实践已经融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筑牢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文明实践是文明培育和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其内蕴的思想凝聚力、文化涵育力、服务动员力、组织执行力,体现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文明实践赋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壮大文明实践主体力量,打造文明实践特色项目,推动"两个中心"深度融合,夯实文明实践保障体系.

    文明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家庭与文学转型期的知识女性命运——以湖南衡山陈氏家族陈撷芬、陈衡哲两姐妹为中心

    刘钊李坤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撷芬、陈衡哲同出于湖南衡山陈氏家族,三代先辈辗转各地为官,为清末江苏常州有名的官宦世家.她们处于清末、民初不同的时代,以办刊、执教、创作等方式倡导女权思想、推动女性写作,生命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陈撷芬、陈衡哲为中心,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对于她们创作和命运的影响,纵向探究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在思想上和文体观念上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是对长久割裂的新、旧文学观念的弥合,也是对近现代妇女思想史的综合考察.

    陈衡哲陈撷芬文学转型

    公主与女巫的艺术形象演变——以中外经典童话故事为中心

    汤素兰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必然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女性审美价值观.尤其是一些经典童话和原型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改写和重新创作.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经典童话和所塑造的女性角色,从童话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艺术演变,可以看出女性如何建构自我、从被遮蔽到发出自己的声音.

    童话故事女性形象主体性

    《恰似水于巧克力》厨房空间中的自然、感应与女性

    李宇舒
    137-14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于巧克力》被称为厨房文学的开创之作,其中塑造了 一个表征性的厨房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指厨房所在的实体空间,也是厨房精神的抽象空间,是人际关系与文化形式的建构与体现.书中的厨房是一个开放的生活空间,厨房包容万物、创造万物,通向外界与宇宙,甚至通向最神圣的伊甸园.食物是厨房空间中的媒介,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蒂塔在厨房空间中传达着食物话语,找到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命价值.人们在厨房中孕育、成长和相爱,通过食物延续生命,与食物神灵、亡者魂灵相感应,厨房中可以诞生回归到自然与本质的"新人类".

    厨房文学食物话语自然感应生态女性主义

    论弥尔顿对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的改写——以《伊利亚特》和《失乐园》为例

    吴玲英李蒙蒙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马在其被视为"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特》里将女性人物定位为"他者",由此开启西方史诗对女性的"自我"之探索.在西方史诗史上,随着史诗从"原始史诗"向"文学史诗"发展,史诗里的女性形象慢慢脱离"他者"而向"自我"演进.本文在分析"原始史诗"之代表《伊利亚特》中女性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弥尔顿在"文学史诗之冠"《失乐园》中改写了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首先,《失乐园》的史诗英雄虽名为亚当夏娃之整体,但很大程度上乃史诗中唯一的女性夏娃之个体,弥尔顿在塑造史诗英雄的过程中将其主要关注锁定在夏娃身上.其次,诗人始终突显夏娃的"自我",不仅展示了夏娃因"原初自我"中的"自恋""自傲"而堕落的经过,而且呈现了夏娃通过"自省""自知""自赎"而将"自我"重构为"生态自我"并获得精神再生的过程.女性人物在史诗中的重新定位是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重要贡献之一.

    弥尔顿《失乐园》荷马史诗传统《伊利亚特》女性定位"他者"改写"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