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纤维复合材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纤维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

陈辉

季刊

1003-6423

hrbfrp@yahoo.com.cn

0451-55651476

150036

哈尔滨香坊红旗大街100号

纤维复合材料/Journal Fiber Composites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玻璃钢与复合材料行业,同时兼顾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酯等热固性树脂领域及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助剂与填料等上游原辅材料;较早关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重点交流本行业中新材料及新产品的工艺研究、设计、测试与分析、成型设备、助剂与填料、生产与发展等。同时,报导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及新产品、新技术信息、积极促进我国玻璃钢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艺参数对热塑性复合材料热压成型L形构件褶皱缺陷的影响

    王轩胡湛松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热压成型工艺产生褶皱缺陷问题,本文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热塑性复合材料L形构件热压成型数值仿真分析方法,通过层合板力学性能和热物性能测试确定仿真分析所需材料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建立的仿真分析方法能够用于褶皱缺陷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层合板预热温度、模具初始温度和支撑弹簧刚度3个工艺参数对L形构件热压成型后褶皱缺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层合板预热温度越高,模具初始温度越低,L形构件出现褶皱缺陷的区域越大,层合板预热温度为380℃时,模具初始温度为180℃时,褶皱缺陷的区域最小;(2)弹簧刚度过大或者过小,褶皱缺陷的区域都会增大,弹簧刚度为1.2 N/mm时,褶皱缺陷的范围最小.

    热塑性复合材料热压成型数值仿真褶皱缺陷

    不同针刺工艺对C/C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李国丹王佳龚静博杨华...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改变刺针直径、针刺密度和预制体密度等调控针刺工艺来制备C/C复合材料,对比相同沉积工艺下,预制体结构对C/C复合材料密度及沉积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针刺工艺对C/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压缩性能及热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刺针直径为0.7 mm,针刺密度为26~31针/cm2,预制体密度为0.33~0.37 g/cm3制备的C1试样,CVI沉积后平均增密最大为1.0 g/cm3,平均增密速率最大为2.86 g/cm3.s,且C1试样整体力学性能最佳,较常规工艺制备的C/C复合材料来说,抗弯强度提高 31%,抗拉伸强度提高22.3%,压缩最大载荷提高37%.

    C/C复合材料针刺工艺纤维拔出微裂纹

    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R区褶皱缺陷研究

    张琛张栋梁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碳纤维织物预浸料阳模成型L/C型梁结构,在R区出现的面外纤维褶皱缺陷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工艺方法得到了不同毛坯厚度的试验件;对试验件固化前后厚度压缩量进行了对比;并对褶皱进行了金相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R区出现褶皱是由于成型过程中,预浸料在R区层间滑移受到限制,纤维方向不可压缩导致;固化前后厚度压缩程度对R区成型质量有很大影响,压缩量越大,R区越容易出现褶皱;相比于L型结构,C型结构对纤维滑移的限制更大,更容易在R区出现褶皱.

    复合材料R区缺陷纤维褶皱纤维滑移

    不同固化剂体系对糠酮树脂残炭率的影响

    王晶晶胡勃邢如鹏王旭鹏...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糠酮树脂作为炭/炭复合材料液相浸渍-固化/炭化增密的重要原材料,其残炭率对炭/炭复合材料的增密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固化剂对糠酮树脂残炭率不同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对甲苯磺酸、草酸及二氯乙酸三种常用固化剂对糠酮树脂残炭率及炭/炭复合材料增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对甲苯磺酸做固化剂的糠酮树脂的残炭率最大,约61%,同时在CVI密度为0.85 g/cm3时,其单周期增密效率最高,为0.28 g/cm3.

    固化剂残炭率糠酮树脂炭/炭复合材料

    平纹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传热性能的研究

    丁诗儒罗世文王威力吴晓青...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平纹织物面板复合材料的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预报复合材料的热传导过程,并用导热系数表征其隔热性能.结果表明:平纹织物面板复合材料内部节点与热源面距离增加时,节点温度和热通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热通量沿温度梯度方向传递.重点分析了面层厚度对其导热系数的影响,面板厚度增加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变小,隔热性能更佳.并通过红外热成像试验测试了平纹织物面板复合材料的热传导过程、温度分布和最终热平衡时的温度,与有限元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平纹织物有限元预报热传导导热系数

    SiCf/SiC复合材料高温水氧腐蚀性能研究

    郑伟张佳平王瀚寰秦福乐...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5D方式编织SiCf/SiC复合材料预制体,CVI工艺制备PyC界面层,CVI-PIP复合工艺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基体,在1300℃、50%水汽/50%O2混合气体的条件下对SiCf/SiC复合材料进行高温水氧腐蚀试验,对SiCf/SiC复合材料在腐蚀前后的相成分变化及微观组织变化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在高温水氧腐蚀条件下的性能退化机理.结果表明,PyC界面层易被氧化生成气体产物从而留下间隙,该通道为外界腐蚀性气体如水汽、氧气进入复合材料内部侵蚀其纤维、基体等提供捷径.

    SiCf/SiC复合材料CVI-PIP复合工艺高温水氧腐蚀PyC界面层

    复合材料在海水中力学性能变化的统计分析

    王威力田忠恩郑岩罗世文...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复合材料单向纤维力学试件进行不同时长的海水浸泡试验,测试试验后复合材料试件的拉伸和弯曲性能,对力学性能测试数据进行多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160 h内,海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值的离散程度不随试验时长增加而增加.由于力学性能数值的绝对值相对较大,数值扰动对复合材料变异系数的影响较小,变异系数的置信度较高,与最大赋范残差相比,结构设计时以正则化值为依据可靠性更高.

    碳纤维环氧树脂老化统计

    聚氨酯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威力魏程孙远君李刚...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战略,采用韧性好、固化快、耐腐蚀、无苯乙烯溢出的聚氨酯树脂缠绕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为研究聚氨酯/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工艺、固化机理和性能,进行树脂基体及复合材料理化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自动化缠绕成型工艺、室温固化方法制备的聚氨酯/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良好,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节能,低碳,环保.

    聚氨酯树脂碳纤维缠绕室温固化复合材料性能

    石墨烯层间原位生长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

    陶斯俊孙云波黎子熙陈文多...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器件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热管理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石墨烯具有很高的面内导热系数,由石墨烯微片堆叠而成的石墨烯薄膜面内方向具有较高导热性能,但是其厚度方向导热性能较低.碳纳米管与石墨烯有相同的元素组成和相似的晶体结构,碳纳米管轴向热导率很高.本文通过将氧化铝颗粒、催化剂二茂铁和碳源PMMA同时引入氧化石墨烯薄膜层间,在氧化石墨烯薄膜热还原的同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形成含氧化铝颗粒、一维碳纳米管和二维石墨烯三种材料和多维结构石墨烯复合薄膜.其中,二维石墨烯片提供高的面内导热性能,沿石墨烯膜厚度(层间)生长的一维碳纳米管提供较高的厚度方向导热性能;氧化铝颗粒作为高导热填料,填充石墨烯薄膜的层间间隙,连通石墨烯片导热通道;同时,氧化铝颗粒作为碳纳米管高效原位生长的衬底,显著提高碳纳米管的生长效率,提高碳纳米管含量,显著提高石墨烯膜的导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厚度为50 μm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面内导热系数达1006±32 W/mk、厚度方向导热系数达7.30±0.16 W/mk.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导热性能原位生长

    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颜京李贺福杜雨乔丁优仙...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使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检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通过进行DMA法测定树脂基复合材料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如动态热机械(DMA)测量仪器重复性、环境温度、样品批次间差异等,并对各不确定度进行了量化评估,得到了动态热机械(DMA)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确定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该不确定度的评估,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以为测定结果的科学表达提供依据.

    树脂基复合材料动态热机械DMA玻璃化转变温度不确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