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文科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文科教育研究
新文科教育研究
新文科教育研究/Journal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建设与知识生产能力提升——以人类学/民族学为中心的讨论

    何明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分化与细化提升了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和效率,但也出现学科边界固化和僵化、师生的视野窄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学术资源的高效配置受限和知识生产的创新性突破不够等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信度、效度,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主要有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三种模式.作为以经验研究为基本知识生产模式的学科,人类学新文科建设必须围绕提升信息收集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理论概化能力进行设计.当务之急是在社会科学中推广"从实求知"的知识生产模式和推动以知识建构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新文科学科知识生产"从实求知"知识建构

    中国人类学的重塑:成为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

    高丙中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类学同行多年都是在预设中国社会科学的既定格局下呼吁人类学的学科升级,而现实的发展显示,人类学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身并参与改变社会科学,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置身于一个技术创新和流动性剧增的新社会,中国人类学由海外民族志的开拓到融合"家乡"和"海外"的世界社会研究,适逢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提供参与观察的视野和方法、整体论的理念,提供比较的经验案例,由此促成中国社会科学成为中文知识共同体在经验研究上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从而在完成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己的学术身份与学科地位.

    中国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新文科世界社会

    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卉
    2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类学知识生产经历了中国化引进时期、在地化实践时期、沉寂化蛰伏时期、快速化复兴时期和自主化探索时期.建构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对其开展知识生产的价值导向以及逻辑支撑进行转换.价值转换由坚持西方理论方法转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由聚焦地方性文化研究转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性文化及其关系的研究.理论逻辑转换由极端倡导西方化或本土化转向倡导中西融通,实践逻辑转换由画地为牢或小作坊式的知识生产转向联合体式的知识生产.循着转换后的中国人类学知识生产新价值基准和支撑逻辑,分别从学科、学术与学人三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建构其自主知识体系的进路.

    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价值转向逻辑转换

    "做"法律人类学

    王启梁
    4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研究之所以需要人类学,就在于人类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认识,尤其是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对研究法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所谓法律,就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众多应对各种问题、处理各种关系的文化产物之一,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创造和建构能力应用的结果.田野、规范多元、整体论、文化自觉是"做"法律人类学的关键.法律人类学不仅是一种研究路径,还可以发展为以中国为田野的新法学教育路径,培养既具有世界眼光又有中国主体性的新时代法治人才.

    田野规范多元整体论文化自觉法学教育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王伟臣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共同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的学术旨趣、共同的学术规则以及特定的组织形式.不管是英美学界,还是以荷兰与德国为代表的欧陆学界,抑或是国际学界,都先后形成过聚焦于或涉足于法律人类学的学术共同体.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目前已经发展出六个学术团队或组织.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进步空间.在构建共同的学术旨趣与学术规则、优化完善组织形式、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均有着可以着力的方向.

    法律人类学学术共同体学术范式学术组织

    科玄论战与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

    朱志方
    7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3 年发生的科玄论战,凸显了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西方分析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要素、科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等,在这一争论的前后都得了系统的回答.中国科学哲学的兴起既与当代西方分析的科学哲学同步,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新式学堂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反思的肥沃土壤,中国科学哲学反对纯思辨的玄学但并不笼统地反对哲学,提倡用科学方法来说明科学,在反对思辨玄学等方面科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结成了统一战线.

    科学玄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

    AI作为孕育机器:出生、母体与创伤

    姜宇辉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生与死亡都是与人的有限性相关的根本哲学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前者却向来为人忽视.在近来的两部关于出生的专著之中,奥博恩和伊利格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阐释的无根基性,第二是生命哲学对此所做出的积极回应,第三是伊利格瑞从"间隙"这个古希腊哲学概念所生发出的间隙本体论.出生作为绝对偶然的事件,作为生生不息的创造,作为与母体之间的间距,这三种思路都进一步体现于近来愈发火热的人造生命的研究之中.虽然人造生命重释和发展了"生命作为根基"这个前提,但它也面临着预制生命这个危险的未来.重新激活出生创伤这个内在体验,可能是唤醒主体性的途径.

    出生去根基间隙母体人造生命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115页

    关于新文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

    秦前红
    116-119页

    以新文科建设推动建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刘艳红
    119-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