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时代新闻规范体系的演进

    白红义
    1页

    新闻实践的文化自觉: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丁柏铨李雨洁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我国正在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与之相适应,必须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下更有成效地开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须从深邃思想、多彩形态和卓越成就等三个层面,深刻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所含内容、本质属性、科学技术等三个维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好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处理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在新闻实践中应自觉坚守文化自信、传递文化价值.要研习中华文化、练就过硬本领和推出"三有"新闻作品.有思想的新闻作品胜在文化涵养,有温度的新闻作品饱含由家国情怀带来的暖意,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是记者文化功底的全方位展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价值观的基本构成和典型特征

    杨保军余跃洪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价值观,是指新闻活动主体用来指导自身新闻实践活动的价值观念.本文以当代中国党媒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其作为新闻舆论工作主体的实践价值观念.论文认为,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价值观主要由三大维度构成:一是在新闻尺度价值维度上强调综合性新闻选择标准,二是在新闻效应价值维度上强调新闻的派生价值,三是在新闻关系价值维度上重视新闻活动及新闻的"纽带价值""桥梁价值".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价值观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它是一种政治立场鲜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特别强调"整体性"和"实践性"的新闻价值观念.

    新闻实践观念中国新闻价值观党媒尺度价值效应价值关系价值

    数字时代的新闻公共性困境及其反思——基于"结构-再现-互动"视角的探讨

    赵一菲牛静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公共性历来是新闻业的价值目标和实践标准,也是其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石.在数字时代,新闻公共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达尔格伦的数字公共领域理论,从"结构-再现-互动"视角出发探讨数字时代的新闻公共性困境.研究认为,结构向度上,新闻报道公共性困境的底层逻辑具体为新闻议题嵌入社会治理体系深度欠缺、市场压力制约新闻公共性目标实现、技术逻辑介入新闻传播的公共性意涵;再现向度上,新闻报道文本的公共价值面临偏离风险,表现为新闻价值标准的更新与共识判断游移、新闻报道情感化倾向模糊了新闻公共性;互动向度上,以媒体组织为中心的公共传播被解构,体现为数字平台中新闻把关权力的弱化、用户互动影响了公共性生成逻辑.最后,本文提出可从动态和综合性视角,加强媒体制度创新、话语价值引导和传播关系协同,来破解数字时代新闻公共性困境.

    数字新闻新闻公共性新闻报道达尔格伦

    重新反思新闻客观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

    王潇然白净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新闻客观性的反思性研究数量颇多,但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其加以反思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从哲学批判的视角看,作为报道手法的新闻客观性原则以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均有局限性;从阶级分析的视角看,随着西方传媒业的垄断化发展,新闻客观性从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反抗性话语成为了西方精英媒体打压其他传媒的压迫性话语;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新闻客观性虽然备受批评,却仍然是西方新闻业的核心原则,根本原因是西方新闻业围绕新闻客观性确立的新闻工作流程契合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承认报刊阶级性与党性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是对西方新闻客观性的积极扬弃.

    新闻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哲学批判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

    "去远"与"心传":新闻情感性的媒介现象学阐释

    束秀芳胡建强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现象学为重新理解新闻的情感属性及情感生产提供了新的视野,新闻的情感生产不仅是创造出饱含情感要素的新闻文本与产品,更是通过媒介进行的集体精神生产.在新闻中,"他者"之在世情感被新闻报道揭示,并向读者"自我"显现,从而形成跨主体的共同情感.但这种共情却是一种新闻他者通过媒介的情感给予,因而新闻中的他者情感显现总是被新闻报道独特的信息形式所构造.看新闻则意味着读者的此在时间、具身感官与意义领会卷入到媒介中实现与他者的情感共在.从现象学"还原与给予"原则看,新闻是一种将他者的在世情感进行现象学般还原从而"回到情感本身"的媒介,而数字新闻的情感转向则根源于数字媒介具有更为强大的情感还原能力,从而使他者能够敞开更多的情感给予.

    新闻生产情感性媒介现象学共同情感还原与给予

    作为方法的口述报道:意义征用、核心问题与优化路径

    漆亚林袁航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作为直接源自个体经验、情感与记忆的叙事方式,是社会意义构建和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媒介.口述报道将个体的经验记忆从个人历史中抽离,使得记忆不再仅仅是表象的再现媒介,而是通过符号化的再生产构筑起一个富含象征意义的记忆场域,创造出一种充满人性的叙事美学,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深邃的文化意蕴与情感震撼.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进行语料采集,结合布鲁纳的叙事心理学理论,探究口述报道的意义征用机制、核心问题与优化路径,旨在揭示其作为新闻传播方法的外化表现与内在价值,藉此提升口述报道的质量、提高新闻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为应用新闻学及其实践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口述口述报道叙事叙事心理学理论

    从"天涯若比邻"到"天涯成比邻":时空共现视角下新闻价值的弹性化延展

    虞鑫霍诗宇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的重要性向来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在加速的"隐喻"下人们在多线程中疲于奔命,反而造成了新闻的粗糙和碎片化.于是有学者希望借助空间拯救被时间异化了的新闻业,"空间新闻学"应运而生,但又不免陷入"空间压倒时间"的窠臼.时间和空间是新闻业的横轴和纵轴,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无法只靠时间的单向直线来解释,空间也并非静止不动,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全息视角.本文认为,数字化时代,时空压缩、时空扩张、时空液化、时空内爆、时空折叠成为新的时空形态,这使传统新闻价值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区位要素的价值显著攀升,借此新闻价值点得到弹性化延展,并促使新闻业形成结构性"脱嵌"和游牧式生产.依据时空能量场的不均质性,本文希望能够依托"时空共现"视角为当前国际舆论场、话语权争夺等多种现象提供全新解释.

    时空一体化数字逻辑脱嵌时空形态

    "别字的隔膜":社交媒体平台把关主体的关系重构

    刘海明李佳怿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媒环境下,社交媒体平台的把关正在转向由用户、编辑与机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把关,这种把关机制背后存在主体间关系协调的问题,其中多义性的汉字、创造性的用户与单一逻辑机器之间的关系矛盾造成交流方面的障碍,反映出"人-机""人-技"之间的价值冲突与关系紧张性.研究发现:智能机器介入把关后衍生出的技术秩序、技术依赖与"技术律令"限制着用户的自主表达、消解着编辑的职业价值、阻碍着不同圈层群体的情感交流,导致思维固化、内容误判与"别字"现象的蔓延.以主体间性理论重构主体关系,找寻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共存的平衡点,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有助于促进平台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

    智能环境社交媒体文字把关主体间性关系紧张性

    传统文化影像的多重接近性:《黑神话:悟空》的现代呈现与共识构建

    尤红王心妮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传播时代,以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电子游戏等为主的各种影像形态开辟出全新影像传播空间.通过影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重接近性理论视角下,本文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西游记》为创作背景的《黑神话:悟空》为例,聚焦其文化圈层接近中的内容共识、文化观念接近中的价值共识以及文化表征接近中的方法共识,探寻新时代传统文化影像跨文化传播中的共识构建路径.

    多重接近传统文化影像跨文化传播共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