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沈志强

月刊

1672-3406

025-84702171

210092

南京管家桥65号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CSSCI
查看更多>>为传媒相关人士提供新颖、实用、有价值的新观念、机关报思维、新经验、新技巧,促进传媒在新的背景、新的框架下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全球共通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

    吴飞
    1页

    协同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韦路李彰言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现有研究对国际传播的局部要件关注颇多,对国际传播的整体协同关注较少,本文提出"协同传播"的学术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多方协调与合作,系统性地生产、分享和传播信息,以实现整体效果最大化的传播模式.这一国际传播的新范式具有多方协作、系统运行和整体高效三大特征,包括主体协同、内容协同和渠道协同三个基本维度,以及八种协同形式,分别是主体层面的跨界协同、跨地协同和跨圈协同,内容层面的议题协同、框架协同和修辞协同,以及渠道层面的媒体协同和产业协同.基于中国实践的协同传播研究不仅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添砖加瓦,也有助于为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协同传播国际传播中国形象自主知识体系

    从知识生产到秩序重塑:传媒规范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的正当性建构

    黄典林安柯宣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传播场域的话语权匮乏本质上源自知识生产的主体性缺失.本文旨在从传媒规范理论入手,探讨国际传播背景下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创新的可能路径.传媒规范理论作为一种在二阶阐释层面对制度化现实作出更高维度正当性论证的"元理论",具有极强的塑造或维护现实秩序的能力.西方传媒规范理论的发展即与国际传播秩序的演变形成了彼此对应、互相建构的关系.面对当前我国规范理论生产的局限及其给国际传播实践带来的结构性困境,亟需引入更具反思性与"理论自觉"意识的主体间性思维,建构起兼具本土解释力和跨文化沟通潜能的传媒规范理论,为国际传播提供正当性基础.具体而言,或可通过历史视角下的规范传统打捞、立足经验现实的媒介角色剖析,以及面向技术变革的研究视阈拓展,实现对西方学术霸权的超越,以及对国际传播秩序的重塑.

    传媒规范理论国际传播主体间性正当化

    "反思性的激情":构建积极国家形象的情感路径

    刘煜张红军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时代,情感之于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过往研究并未对"国家形象传播需要何种情感"做出有力解释.本文试图从休谟的道德情感理论出发,对之做出回应,认为由反思性理解和反思性修正构成的"反思性的激情"(reflective passion)能够为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一种情感方向.反思性理解侧重对情感的理解与洞察,反思性修正则强调理解之上的即时调整与适应,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得反思性的激情成为适用于国家形象传播的动态化情感框架.数字媒介对空间和时间施加改造的事实,使今天的国家形象传播呼唤充满包容性和自我批评的反思性的激情,而这也对反思性理解和反思性修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感转向国家形象道德情感反思性激情

    认知沟:数智媒介时代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关键

    刘彧晗喻国明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数智媒介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提出"认知沟"研究议题并说明其重要性.人机协同是数智社会的主导认知模式,其特征在于认知资源的供给方式转变——在数智媒介推动下从"有限获取"转变为"可供获取",因而"人-机"交互关系成为影响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数智时代人类认知能力的分化可能加剧并引发认知沟问题.认知沟描述的是人们在接入和使用数智媒介技术后的认知能力分化现象,本文从认知面向和认知表现两个层面对该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提出可通过问卷测量法,评估用户在信息、自我、媒介、环境四个认知面向中展现的认知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灵活性,来描绘其认知沟表现.本文进一步提出,认知沟的治理可以着眼于提升"人-机"(用户与数智媒介)交互适应性这一思路,一方面推动数智媒介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的认知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指导用户精进对数智媒介的心理接入技巧和提升智能认知素养,从而弥合认知沟.

    数智媒介认知沟数字不平等认知分化人机协同数字素养

    再造乡土团结:对社交媒体在地化叙事网络的田野调查

    李龙飞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型乡村社区的整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既往研究并未从传播生态的视角深入探索乡村社区整合机制.基于一项中部乡村的民族志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嵌入乡村社区的在地化实践正是围绕在线人际交往(居民)、在线社区互动(社区组织)和平台可见性实践(平台媒体)展开,由此构建社交媒体在地化叙事网络.这一新型的沟通机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通过生活交往网络重构乡村集体体验,数字治理网络重建乡村内生秩序,算法实践网络重塑乡村社区归属感,乡村居民在新传播情境下得以增强横向和纵向的社区联结,进而再造乡土团结.研究有助于为探索数字技术振兴地方社区的公共潜能提供一种新思路.

    乡村社区社区整合社交媒体在地化叙事网络

    消失的报刊亭:用户评论、数字怀旧与"记忆中的附近"

    黄骏陈雪薇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现代性使传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发生变化,以报刊亭为代表的"附近"的消失,导致了现实环境陌生人交往的中断.本文以B站《报刊亭》视频中1.3万多条评论作为数据样本,运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将数字怀旧作为重建"附近"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借助计算传播方法,分析评论文本的核心关键词,探索潜藏在文本背后的主题分布,描绘用户报刊亭数字怀旧的群像图景.借助质化的文本分析,在数字怀旧基础上阐释用户"记忆中的附近",进一步丰富"附近"概念的理论外延.

    报刊亭附近数字怀旧媒介记忆网络视频

    数字怀旧:Z世代厂区子弟集体记忆的媒介化生产

    张媛任腾越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厂区是一种将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紧密结合的空间区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推进,厂区作为"三线建设"的产物经历了"关、停、并、转、迁"的改造,对于厂区子弟而言,厂区成了记忆中回不去的"故乡".相较于由乡入城所带来的"乡愁","厂愁"是一个更为独特的时代议题.通过口述史和田野调查,可以看到媒介怀旧是新生代厂区子弟的一种自我认同和社群重建的现实策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厂区子弟将社交平台用作记忆媒介,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拓展了记忆研究的领域.然而,这种媒介怀旧似在集体意识层面蕴含着悖论,即媒介化社会所赋予的个体主义生活方式与封闭式厂区所形成的集体主义记忆之间的张力.该悖论既表征着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又透露出媒介生存本身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厂区子弟集体记忆媒介怀旧Z世代媒介化

    耳机如何中介?现实、社交与技术维度下的听觉茧房

    朱丽丽彭楠楠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当下的日常实践出发,以青年深度耳机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耳机的"技术特质"如何改变其使用者的听觉实践及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耳机不仅介入了人们的听觉实践,还参与到个体改造其生活体验的现实建构中,集中体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空边界改写""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体验调节"的实践模式,并造成了"私人化的聆听"和"被定制的聆听"的影响后果.研究认为,以耳机为中介的听觉实践形成了现实参与、社会交往和技术三重维度下的"听觉茧房".耳机所塑造的"听觉茧房"具有虚拟空间意义上的"场所"和现实空间上的"非场所"的双重形态,也具备了双重影响:"听觉茧房"既是个体与其所处空间的形塑性力量博弈的结果,是个体应对"无意义"和"不受控"的空间的抵抗策略;也在某种程度上导向了"自我"在现实层面的缺席以及技术维度下的客体化.

    耳机听觉文化听觉茧房声音景观听觉实践

    身份代偿:视障博主的短视频实践与数字化交往

    金霄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益于短视频实践的无障碍化发展,看不见影像的视障群体中正不断涌现出用短视频为群体代言的视障博主,向健视群体输出涉盲的影像作品.这一有趣的现象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研究聚焦视障博主这一特殊群体,观察他们依托"#盲人"身份的短视频实践,探讨身份在特殊群体数字交往和媒介化生存中的代偿作用.研究发现,"#盲人"身份是视障群体和视障博主个体长期行为的结果,也是主导视障博主短视频实践的因素.身份的影响力源于他者的集体确认.视障博主通过问答互动、纪实拍摄、情景演绎等方式为视障群体代言,为自己正名,以期协调残健群体的数字交往关系,构建视障友好社会.通过这个过程,研究者可以理解身份在信息落差桥接、共利网络显化和异质立场协调等方面的代偿作用.这为社会重新审视弱势群体,为寻求将"弱势"转变为"优势"的社会支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视障短视频实践身份行动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