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传播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传播评论
新闻与传播评论

双月刊

新闻与传播评论/Journal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Review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失的"受害者":难民新闻图像的全球生产机制及其传播网络

    周莉于子晴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重大事件的叙事载体,新闻图像在推动国际议题的全球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全球危机的直接后果——难民议题,对198 个国家的474786 张难民图像进行视觉框架提取、人物情感识别和传播网络分析后发现:全球难民新闻图像的视觉呈现具有符号偏离、情感对立与叙事矛盾等特点,这种视觉话语冲突受到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语境因素的影响;全球媒体在难民图像共享上呈现较强的联动效应,形成显著的圈层结构和媒体群落.由此,国际议题自身属性为图像生产的场景化提供了条件,国家内部语境因素是其图像生产策略的主要线索,国际权力则是构建全球视觉传播生态的底层逻辑.

    难民新闻图像国际议题全球传播传播网络

    新农人形象的数字生产研究——基于抖音短视频场域的内容考察

    冉华刘沛彤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社交媒体在中国乡村的普及不仅大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更催生城乡数字交往中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样态.基于抖音社交平台,通过对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再生产数据的内容分析,可深入考察抖音如何重构城乡交往的整体现状及其形塑过程.研究发现,抖音等新媒体能够催生青年人反哺中老年人一起建立城乡双向奔赴的交往场域.尤其是一批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开始从城市返乡,他们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创意化表演重塑了新农人形象.这种行为充分肯定返乡生活并重新定义乡村身份,在中国交往场域实践中占据核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抖音作为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在视频内容展演上具有历时性维度和包容特性,并成为跨越城乡鸿沟、促进城乡互动的重要传播特征.此外,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在视频里扮演中介角色再生产出数字时代的中国城乡社会网络交往媒介,在构建积极城乡交往的媒介形象以及搭建新传播体系方面提供实践方式与理论指引.

    新质生产力城乡鸿沟新农人抖音社交平台交往场域

    公共交往"频道"的校准:媒介化时代我国公共政治交往话语风格的偏误与匡正

    董浩骆正林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的媒介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对国家、社会不断的赋权与公共政治的崛起,公共交往在越来越便捷、普遍、常态化、多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公共交往过程中组织机构与公民话语风格的偏误问题.鉴于此,文章立足于政治媒介化的时代背景,在公共政治视域下,借用话语理论,以我国公共政治交往话语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为分析样本,以无责漫谈与话语独白为考察中心,探讨匡正当下公共政治交往话语风格偏误的方法与进路.研究认为,组织机构与公民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话语转换,向彼此靠近,消减组织机构话语的话语独白与公民话语的无责漫谈,加速两者之间的话语循环与流通.具体举措包括:话语实践效果的想象与预测、话语的技术化处理、"中间人"的话语斡旋、话语的场域转化、话语的流通与循环、话语的破圈传播、话语的理性规制、话语中社会意见的冶炼、话语实践智慧的提炼等.

    公共交流交流的无奈话语风格偏误无责漫谈话语独白话语理论

    基于数字博物馆接触的青年传统文化认同

    韩博刘嘉琪
    4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博产品在吸引青年走进"云端"博物馆的同时,也带领他们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探索青年群体从数字博物馆的接触中生成传统文化认同,刻画其表征、影响因素与过程,论文以"云游敦煌""数字故宫"等 17 个代表性数字博物馆为样本,以QQ空间中的大规模评论数据为基准材料,采用混合研究设计:第一阶段,利用扎根理论对相关评论内容进行质化研究;第二阶段,随机招募到全国 4365 个有效青年样本参加线上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博物馆接触是促成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的有力途径.其中,数字博物馆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展品与文化表征耦合构成吸引青年的基础条件,启动环节在于唤醒青年主体的具身联觉,加工环节在于激活个体内隐文化心理加工过程以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感知,最终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生成或强化的表现主要呈现于认知认同、情感涌现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此外,与原有文化印象的比较和集体文化记忆的勾连,作为调节因素共同影响着青年传统文化认同结果.

    青年数字博物馆传统文化认同扎根理论

    青年媒介化愤怒的产生与表达——基于"孔乙己文学"事件的扎根研究

    刘鸣筝王硕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乙己文学"事件是青年媒介化愤怒的典型案例,针对此事件的研究,有利于梳理青年媒介化愤怒演化路径,归纳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归因.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可建构青年媒介化愤怒的路径演化图和青年媒介化愤怒-社会公共议程参与实践理论模型,并提炼青年群体媒介化愤怒背后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归因.研究发现:媒介化愤怒是青年群体现实情绪的媒介化展演,其发端于青年因现实生活与价值观念冲突而产生的茫然,并在媒介空间中延展为重铸"客我"的集群性媒介运动.网络媒介在媒介化愤怒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风险放大器与情绪发酵皿的作用,催动着愤怒的媒介化变革.随着社会媒介化的不断深入,媒介化愤怒可能成为网络媒介空间中的显性事件.如何打破青年的情绪茧房,运用话语转换策略,疏解媒介化愤怒,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媒介化愤怒网络舆情青年舆论参与扎根理论

    青年亚文化流行语的观察及审思

    李英华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躺平、摆烂等展现青年精神状态的亚文化流行语风格相似且接续流行多年,对这一现象进行历时性思考,有助于深入探寻社会变迁背景下青年心理的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深度访谈法进行分析后发现:流行语接续流行之原因可提炼为三种"非常之势",分别是非主流的话语生产、非自觉的自我和解、非传统的自我表达.整体而言,这是社会生态系统中"宏系统"与"历时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分别侧重空间与时间因素.宏系统主要产生文化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文化(具有反常特质的亚文化接续实践)与制度文化(加速时代的结构性困境);历时系统的影响则指向社会变迁(中国式现代化之进程).流行语之共性及其折射出的青年心理并非既有研究普遍认为的"颓丧",而是具有戏谑夸张意味的"松弛感",这源于当代青年自我建构的积极变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格发展上的生动表达.文章主张以"时空双维"之视角观照亚文化、解析"真青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亚文化的研究范式.

    亚文化流行语历时性视角自我建构现代人格Z世代青年

    媒介技术如何中介城市空间的知觉——基于"AR光影秀"的观看实践

    洪杰文宋思茹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正在成为一种"主动技术环境",既构成城市生活的背景,又积极且隐蔽地中介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二元化"媒介-空间"研究的理论反思,研究以"技术中介"为理论视角,通过"AR光影秀"的观看实践来追问技术如何中介城市空间的知觉,并以此回应主动技术环境下"技术中介意向性"的理论问题.研究发现:媒介技术围绕身体及其空间感知活动,在技术定向中,将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方式预设为一种"观看";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感官、感知活动、被动经验等内外知觉活动来转换知觉经验;通过与人为意向性的交互,技术中介生成了"公共信息景观"和"观赏物"的知觉倾向.进一步来看,主动技术环境下的技术中介呈现出知觉转向,对感觉身体的关注超越了技术物质性.

    技术中介知觉媒介城市空间AR光影秀

    情境性算法感知对反馈行为的影响研究

    晏齐宏
    10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感知是对批判性算法控制研究范式的重要突破,其强调普通用户在算法情境下通过非专业知识来感知算法、理解算法、认识算法,这种基于算法情境的主观感知具有引导和影响后续反馈的潜能.但目前对算法感知及反馈行为关系的研究以"工具性算法"为理念展开,并未从"情境性算法"的分析逻辑对其深层机制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尝试对此给予补充.以 2021 年出台的"双减"政策等内容为例,以情境性算法为分析框架,以情景式APP 原型为展示场景,探讨用户浏览APP 时产生的算法感知及其对反馈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算法感知影响反馈的三条路径:页面布局影响反馈,既定算法认知影响反馈,算法存在感知影响反馈.在特定情境下,页面布局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既定算法认知中的算法运用程度、算法APP 的信任、算法喜爱、算法推荐信息容忍度、算法能力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反馈;算法存在感知在特定情境下正向影响反馈,甚至其还会消解页面布局、既定算法认知对反馈的影响.

    算法感知反馈行为情境性算法页面布局既定算法认知

    文学广告的场域竞合与再造——基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广告演变的思考

    李雪枫宋宇航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广告是文学作品推广与接受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学广告的运行机制是通过文学广告场域中"他律极"与"自主极"之间的竞合与再造完成的.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广告场域的机制与作用进行了考察,在总结历史经验、观察现实媒介运行的基础上提出文学广告的传播新思路:借助媒介技术的创新再造文学广告场域——需要以整合传播的视角看待文学广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电影、文学奖项、新书发售会、直播等新的传播中介,需要推动文学广告传播的定制化、差异化和分众化变革,需要实现文学创造力与市场化的平衡,以此激发广大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文学广告场域竞合场域再造演变历程

    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

    刘汉俊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