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流媒体"融媒+"打造文旅爆款路径研究——以重庆晚报现象级IP"红岩地铁垂马"为例

    王亚严一格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从媒体形态的"融合发展"向"融合发展+融合运用"的"双轮驱动"迭代升级,自身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文旅融合则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中,同步向"新"而行.在"融媒+文旅"双融命题下,主流媒体不仅可以是文旅话题的报道者,也可以是参与者,更可以是设计者、策划者、创造者.文章以重庆晚报通过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把"红岩地铁垂马"文旅项目打造成现象级IP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学理论和具体实践,提出主流媒体打造文旅爆款的建设与推广思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根据自身特点,以分众化的新媒体平台牢牢吸引文旅受众群体;制订与媒体发展适配的远期文旅规划,推出着眼于长远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个性化落地项目支撑,打造文旅新爆点;借助各种新闻传播力量,共同助推产品成为现象级爆款,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助推城市文旅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主流媒体"融媒+"文旅融合轨道族爆款IP传播力

    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主流媒体叙事转型研究

    潘利敏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内容成为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在用户拓展、舆论引导、协同共进等方面逐渐形成强大的传播矩阵,展现出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文章基于媒体深度融合的"三重视角",聚焦当前媒体话语建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职能定位、能力素养与实践指向,意在强调主流媒体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和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承担的职责使命.文章进一步剖析主流媒体话语建构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在日常运营中要了解用户心理,改变话语习惯,变革传播介质,激活、唤醒圈层,通过持续的互动与情感共鸣来实现叙事转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值得关注的是,主流媒体已然与自媒体账号、商业平台等共处于立体网络中,成为互联网海量信息流动中的动态节点.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渠道、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文章提出主流媒体叙事的"四个转向":开放交互边界,贴近用户语态,敢于推陈出新,制造"反差感";满足用户群体的归属需求,主动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议题的设置者,摆脱"说教者"角色;依托平台创设话题、鼓励用户参与运营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内容生态,建设"指尖"问政平台;从自我中心的视角转换为第三方视角,寻找情感共鸣的"他者"叙事.

    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话语建构叙事转型价值引领

    新闻传播模式变革与话语体系创新探索

    王继成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话语体系面临挑战,多样传播主体和多元语态成为新媒体生态下的显著特征.文章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传播话语的影响,探讨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新媒体平台促进了官方机构、多元职业背景个体及跨界融合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态表达.多种职业语态的加入,丰富了新闻叙事的视角和风格.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发生了变化,创造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内容更受青睐.新闻工作者需创新话语体系,采用贴近受众日常生活和表达习惯的语言,以提高沟通效率和信息吸引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新闻娱乐化趋势也带来了风险,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坚守新闻价值,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体系的构建策略,包括平视对话、重视多元跨界生态、探索个体叙事、尊重受众多样性以及防止过度娱乐化等,以帮助新闻工作者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履行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主体职业语态话语体系娱乐化

    短视频内容创作中的故事叙事结构及要素研究

    黄志新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梳理短视频发展现状,剖析短视频的叙事结构与要素,揭示短视频深受广大用户喜爱的原因,并提出优化短视频叙事模式的方法,旨在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与创作策略.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短视频的主要叙事结构与叙事要素,提炼短视频的叙事特点与规律.同时,运用内容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短视频样本,对其叙事结构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在各种类型的短视频中同样适用.三幕式结构、弗赖塔格金字塔、意识流结构、以线索为结构等叙述方式能够在不同的短视频中充分发挥作用,符合短视频简单、直观和易传播的特性.短视频的叙事要素丰富多样,包括引人入胜的主题与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千变万化的音乐与音效、光怪陆离的视觉与场景布置、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结尾等.这些要素的有效结合能够显著提升短视频的吸引力与传播力.文章基于当前短视频叙事中内容同质化、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短视频叙事策略的建议,以期为未来短视频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参考.

    短视频内容创作故事叙事结构要素

    人智交互视角下AI歌手的用户特征与情感实践研究——以"AI孙燕姿"爆火为例

    潘水一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算据的加速发展,AIGC正成为数智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内容生产模式.2023 年 4 月,"AI孙燕姿"的爆火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向音乐领域进一步渗透.在人工智能时代,AIGC生产中用户角色、行为与情感实践均发生了变化.AIGC赋权用户,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生成的技术门槛,内容分发呈现个性化与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在AIGC加速发展的浪潮下,用户研究范式从关注用户开始转向人智交互方向.文章基于人智交互的研究视角,对AIGC创作背景下的用户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用户对AI主体性感知和感受性感知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AI孙燕姿"爆火的原因.通过用户研究发现,AI歌手所具备的极强拟人性、易用性和易掌控性,是促使其爆红的三个关键因素.同时,文章从情感实践的视角出发,探究用户与AI歌手之间的情感互动.一方面,AI歌手的拟人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人智交互体验,构筑了用户与不同AI歌手之间独特的情感意义空间;另一方面,人机之间构筑的虚拟情感联结呈现出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人类对于算法的认知解释存在算法偏见,导致AI歌手的瑕疵极易引发用户的算法厌恶.最后,文章对AI歌手背后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和伦理隐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人本人工智能为核心理念的发展建议,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所用.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智交互AI歌手用户特征情感实践

    职业本科院校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

    黄弘聂菲原容莲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的"晴雨表",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可为职业教育赋能造势.文章采用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阐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成效:"制度保障+顶层设计"打好宣传的主动仗、"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引领校园主流声音、"全媒矩阵+'言值'担当"提升宣传工作实效性、"以人为本+校企合作"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文章针对实践中遇到的管理机制未形成体系致"融而不合"、平台技术运作存在硬伤致"融而不精"、全媒体人才缺乏致"融而不深"、"宣传+育人"效果不佳致"融而不强"等问题,就职业本科院校融媒体中心如何从"融"起来到"强"起来提出建议:创新机制,促进组织融合;整合资源,打造媒体深融平台;专业依托,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转变观念,做有温度的融媒体.文章旨在助力职业本科院校狠抓机遇,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本科院校实际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机制、新思路、新路径,构建"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的大宣传格局,促进职业本科院校融媒体中心快步进入媒体深融时代,立足职教本色,深耕专业特色,打破传统壁垒,瞄准战略定位,为职业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职业本科院校融媒体中心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实践

    短视频叙事形式对地区形象重塑的影响研究

    苗晶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视频已成为传递信息与情感、塑造社会文化和地区形象的重要媒介.文章探讨短视频叙事形式在地区形象认知与情感认同中的作用机制,尤其关注叙事深度和情感内容如何通过情感卷入影响观众对地区形象的评价.文章基于叙事认同理论和认知—情感模型,采用文本编码与情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TikTok和YouTube平台上与山东相关的短视频及其评论的叙事类型和情感倾向,并进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叙事深度和情感内容对地区形象认知和情感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情感卷入在叙事深度与地区形象认知之间、情感内容与情感认同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短视频中的情感卷入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地区形象的认知,还增强了情感认同.基于这一发现,文章提出政府、旅游机构及短视频创作者应注重叙事深度与情感内容的结合,通过优化视频内容增强观众的情感卷入,进而有效塑造和传播地区形象的建议,旨在为地区形象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尽管本研究提供了关于短视频叙事形式在地区形象传播中的重要见解,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未来可扩展至其他平台和多模态数据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短视频叙事地区形象传播叙事认同结构方程模型

    新媒体背景下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与课后服务融合的课程创设研究

    覃秘潘秋菊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与课后服务融合的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与学习兴趣,顺应信息化教育趋势.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绘本教学的结合,弥补传统英语教学在阅读兴趣、知识输出以及个性化辅导中的不足.本研究从绘本教材的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兴趣激发及知识输出四个方面展开,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如何通过新媒体构建多维度的学习环境.研究发现,通过数字化媒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升.借助多媒体素材,教师能够将英语绘本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内化知识.课后服务环节通过新媒体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与反馈,加强了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输出.研究指出,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注重课堂结构化设计,以保障教学质量.研究表明,新媒体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素养,并为课后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新思路.但研究也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平衡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避免单纯依赖技术.未来的教学创新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并完善新媒体平台的设计,使其更契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

    新媒体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

    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和管理机制探索

    王瑛洁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感、认知、态度会逐渐演变为舆情.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率迅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引发海量网民的关注,掀起舆论风暴,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舆论,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对此,作为舆论引导主力军之一的媒体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演变情况的总结分析,得出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演变特点,即机制多维重构、信息形态多样共存、存在样态多元融合.基于以上特点,文章指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通过发布准确信息、活化信息传播形式、做好议程设置等方式,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同时,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演变受到多方影响.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舆情危机管理理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变化可以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等不同阶段.文章指出,媒体应在考虑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响应机制、研判机制等舆情管理机制,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媒体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舆情管理机制信息披露

    高校大数据软件工程双创导师队伍建设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郑翔天张斯淇蔡玮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新媒体时代,探讨大数据软件工程领域双创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通过分析教育技术革新的现状,揭示大数据软件工程领域对双创人才的极大需求,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学互动性的机会.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结论:高校可以有效提升大数据软件工程双创导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效率,并优化创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策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双创导师队伍能够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当前,大数据软件工程双创导师个体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导师待遇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双创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建议:高校应重视多维度量化评价指标的设置,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机制,并实施动态化与常态化的考评流程,以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有效提升.同时,高校应为双创导师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支持,保证资源分配公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促进大数据软件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突破.

    新媒体环境大数据软件工程双创教育导师队伍建设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