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Jour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何以有效?——基于1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李莉韩凯波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基于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建设方兴未艾,不同地区使用的数据权力监督平台应用后的效果并不相同.针对中国的治理实践,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有效性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的?本文尝试超越单因素与单案例的分析路径,从组态视角展开分析,构建了在新形势下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有效性的研究框架,提出了顶层设计、流程再造、公众参与、数据分析、制度保障等影响因素并通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来考察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数据驱动的权力监督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这五种路径组合都可以实现数据技术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在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数据技术对权力监督的促进作用,既是对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的一种现实呼应,也为腐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

    数据驱动权力监督fsQCAPDCA理论

    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数字政务服务公众接受度

    陶志梅李芯蕊张宇佳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政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公众的AI技术接受情况还缺乏了解.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接受(AIDUA)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对公众接受进行讨论.研究发现:社会影响力、享乐动机、拟人化与绩效预期呈正相关,而社会影响、享乐动机与努力预期呈负相关,拟人化与努力预期呈正相关.绩效预期与情绪呈正相关,努力预期对情绪的影响可以忽略.情绪对公众接受AI技术有正向影响,对反对使用AI技术没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影响对公众接受或反对使用AI技术具有显著作用,公众行为更有可能受周围人的影响;此外,公众更看重AI技术的绩效预期和享乐动机;拟人化程度越高公众接受度反而越低,AI助手应尽量避免类似人类的特征.

    人工智能接受程度AIDUA框架结构方程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与应对策略研究——以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为例

    朱虹喻婷姜天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为典型案例,借助网络爬虫软件收集微博、抖音等主要网络平台舆情数据,在舆情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和评估此次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应对处置全过程,揭示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出政府的应对思路与决策方案,进而推演出网络舆情治理的普遍规律.通过这一事件的舆情分析,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建议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提高应急处置的前瞻性;加大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确保处置方案的科学性;实现全媒体信息发布,满足公众的阶段性信息需求;实施全流程联动响应,完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启动应急社会动员,提升属地管理的风险承受力.

    网络舆情"教材插图事件"舆情事件大数据

    基于信息系统战略三角模型的城市数字化转型

    张毅周子羽向冰雪祝明银...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数字公共底座不牢、应用系统重复建设、标准规范缺失等问题,借鉴信息系统战略三角模型,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该框架从业务、技术和组织三个维度描述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式和路径.为了检验该框架的有效性,以湖北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历程、技术系统以及组织制度建设契合了城市数字化转型框架中业务维、技术维、组织维的内涵,较好支持了该理论框架.

    数字化转型信息系统战略三角模型湖北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备施

    数据要素能否影响新质生产力?——对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曹建飞程翠翠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2 年31 个省域面板数据,考察数据要素影响新质生产力的传导机制与空间效应,对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能够显著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区域间存在差异,我国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明显.调节效应表明提升产业链韧性对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对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选取人工智能为门槛变量,发现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正向非线性关系,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增强了这一正向促进关系.此外,空间效应表明数据要素对邻近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基于此,政府应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平衡、优化教育资源、提升产业链韧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人工智能发展、更好地利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韧性人工智能空间效应

    政府网络回应创新的行动逻辑——以政务短视频"你点我查"为例

    李婧魏巍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网络回应直接关系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社会善治的生发,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不可预测性、相对无组织性等特征使政府回应环境变得复杂.政务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政务"民主形式的延伸和再创,影响着新媒体时代政民网络互动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在"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视角的基础上运用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以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政务短视频"你点我查"治理实践为例,通过对相关政策信息进行收集和对视频弹幕进行爬取,探究其如何实现政府网络回应创新和回应效益最大化.研究发现:政务短视频"你点我查"模式总体上呈现出精准定位、公共参与、沉浸实录的策略,采取凝聚认同、交互评价、引导情绪、简化行动的行动逻辑.对此,提升政府回应敏捷能力、增强回应内容的感知价值是实现政府网络回应效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径.

    政民互动政府回应政务短视频网络集体行动群际情绪

    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内涵异同与评价体系探讨

    王洋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构建数字社会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但是对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导致在发展规划边界、领域发展重点、落地实效评估等环节的分析不够准确.鉴于上述现实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关联性、侧重点、核心主体、影响范围等方面分析了其内在关系,立足三者概念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通用性维度、差异性维度两类评价指标,构建了适用于数字省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中国数字省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评价体系

    数字法治政府发展水平为何存在地区差异?——基于中国72座城市的定性比较分析

    徐怡雯王琳琳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法治政府是信息技术与法治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各地建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与法治化尚未实现双化并轨.既有研究关注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多元因素,但较少考察不同因素间的联动效应和复杂生成路径.本文基于"系统情境-驱动因素-协同作用"综合分析框架,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领导力、治理效果、公众参与、治理能力 6 个维度对中国72 座城市数字法治政府发展水平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不同条件组态下的生成路径及核心影响因素.所选案例包括4 个直辖市、27 个省会(首府)城市、6 个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和35 个普通大中城市,在行政级别、地域分布和发展梯度上均呈现多元性.研究发现,高水平数字法治政府有三条建设路径:制度与能力协同建设模式;顶层与基层双向发力模式;制度供给和领导驱动模式.其中,制度环境、治理能力、领导力、公众参与是核心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推动中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数字法治政府制度环境治理能力领导力公众参与

    省域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分析——基于22个省平台案例的组态分析

    董同强陈荣龙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数据开放作为我国数字政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对于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文章依据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以我国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影响数据开放绩效的因素开展组态分析,挖掘关键因素及组合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组织与环境3 个维度因素均无法单独构成数据开放平台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2)技术、组织与环境三类条件具备"多重并发"的特点,共有3 种提升省级数据开放服务平台质量的路径:政府自发引导型、环境约束驱动型、技术主导推动型.各省级政府应因地制宜,立足"省域"实际情况,加强技术管理能力,完善与企业、公众等主体的协作体系,以实现数据开放服务质量优化,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省域数据开放治理.

    数据开放平台TOE框架影响因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数字技术与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双向驱动——基于怀化市"互联网+监督"平台分析

    田湘波廖家怡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权力运行体制机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数字技术融入权力运行的组织中,进而促使组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实现权力运行体制机制优化.另一方面,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对数字技术的采用是有选择的,它可推动数字技术平台逐步完善,它决定了数字技术应用的方向及效果.学术界主要研究数字技术对腐败治理的功能,很少研究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对数字技术的作用.以怀化市"互联网+监督"平台为例,分析了数字技术在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又分析怀化市权力运行体制机制决定怀化市"互联网+监督"平台技术使用的方向与效果.

    数字技术权力运行体制机制技术执行怀化市"互联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