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姚维传

季刊

1674-8638

ahxzxb@163.com

0551-63454847

230059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改革开放,研究公共管理理论,促进公共管理实践,构建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沟通的平台。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交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反映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新形势下政府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务员培训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把握归根到底是"两个行"重大论断的实践逻辑

    姚巧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政治智慧,更昭示着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行"道出了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理论创新在实践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和巨大价值.首先,理论之所以能指导实践,在于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出真知"让理论富有科学性.其次,理论之所以能指导实践,还在于科学的理论自带实践首要的观点并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展开,成功的实践又反过来佐证理论的"行".再次,未来只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两个行"中国化时代化

    党建引领推动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研究——基于湛江市的实证分析

    王均宁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小组作为农村自治管理的最基本单元,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也是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基层支撑力量,在乡村治理乃至整个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推进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文章结合湛江市的实践,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重点从织密组织体系、强化法治建设、培养治理能力、健全选举制度、联动监督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六个方面探索规范村民小组运作,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村民小组党建引领村民小组长规范化运作乡村振兴

    "三权分置"下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路径选择与规则建构

    崔艳峰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宅基地流转是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要内容,其路径选择与规则建构对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和"福利性"决定了农村宅基地权利不能单独流转,"房地分离"理论不符合房屋与土地的天然附合,"房地一体"的天然属性决定了房地权利必然一并流转,房带动地流转成为"三权分置"下宅基地流转的路径选择.宅基地使用权在该流转中是一种由《民法典》宅基地使用权分化出来的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用益物权,其应当是有偿、有期限的,类似于"土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文章以浙江省象山县宅基地改革实践为基础,明确"确权是基础、赋能是核心、机制是关键、保障为根本"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民宅基地流转进行规则建构和机制完善.

    三权分置宅基地流转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地一体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生成机理与帮扶路径

    武中哲朱坤帝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新模式,并为农村居民释放数字红利.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数字技术在嵌入农村社会过程中也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在数字技术相关领域的利益分化.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是在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结合失衡、数字包容的不当配置与双重弱势、数字空间话语权失衡与边缘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因此,需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为抓手、以制度建设和增权赋能为手段的乡村数字弱势群体帮扶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数字红利的普惠效应,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弱势群体数字鸿沟帮扶路径

    合村并组背景下村庄共同体的瓦解与重构——基于S镇的调查

    方伶俐向甜陈徐兵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合村并组"为主导的行政村建制改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但随之而来的是"村落的终结"和村庄共同体的瓦解.实施"合村并组"改革后,合并村存在"合村不合心"的现象:村庄地理边界开放,村庄内部群体认同减弱,集体行动困难,村庄共同体逐渐瓦解,社会矛盾加剧、治理效能下降.为尽快改善邻里关系、化解治理难题,合并村应建立"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增强经济联系、强化情感认同,稳步构建村庄共同体,增强村庄凝聚力,为乡村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乡村自治纵深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合村并组村庄共同体瓦解重构和美乡村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理与优化路径

    曹银山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是赋能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运作的重要工具.文章基于"一家亲"APP赋能鄂西南Q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考察,发现数字技术能够从主体参与、有效协商、决策落地、监督问责四大维度赋能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能够孪生数字空间,实现民众有效参与;增强公共理性,实现有效协商决策;整合多元主体,实现决策有效执行;强化多维问责,实现全程有效监督.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数字治理技术工具、激活数字治理参与机制、构建数字治理组织机制、增强数字治理规则供给,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民主治理效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基层治理

    数智技术赋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

    胡德庆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能力是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建设关键之维,体现为通过科学手段和技术平台,有效联系群众、帮助群众,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数智技术作为"数字技术+智能算法"的综合体,内含广阔"需求空间"和强大赋能优势,其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具有严密的"互需逻辑".但当下乡村干部群众对数智技术的认知水平、城乡二元的发展结构、数字资本的趋利本性,以及数智技术本身有待突破的技术瓶颈,对数智技术赋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制约.应有针对性地发挥各类"+"的作用,包括"创新式灌输+""科学化制度+""企业家精神+""系统化创新+",合理化解制约因素、科学拓展赋能路径,使二者在农村广阔空间中的互动更为有序和高效.

    数智技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数字乡村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S省L市的实证分析

    曹振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解决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提升农民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实证研究发现: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高、法律规则供给不足、行政执法能力偏弱、公共法律服务实效偏离预期、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性不足等困境.为此,要健全法治乡村多元协同建设机制、推进涉农领域高质量立法、加强涉农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以及改进乡村普法宣传方式方法等,发挥法治对乡村振兴的指引、确认和保障功能.

    乡村振兴法治乡村乡村治理法治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露营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例

    杨占东梅雪赵晨蕾董耀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露营作为一种个性化程度高、相较于封闭室内活动更为安全的新兴旅游业态,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选取怀旧情感、地方依恋、乡村露营行为意向建立结构模型方程,以期助力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502名露营者的调查发现,露营者的怀旧情感能够对其乡村露营旅游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地方依恋也能作为中介变量影响露营者的怀旧情感与重游意愿.基于此,得出以下启示:重视个人怀旧,创新经营模式;深化依恋情结,提高露营质量;培育重游意愿,助推乡村振兴.

    怀旧情感地方依恋露营旅游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丛硕侯彦杰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黑龙江省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在红色乡村建设、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和民族团结工作上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缺少相关高素质人才、乡村红色文化开发思路趋同、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为此,要强化政策引领、强调特色鲜明、推进深度融合来破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助力黑龙江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黑龙江省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红色资源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