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藏艺术研究
西藏艺术研究

格桑曲杰

季刊

1004-6860

0891-6324559

850000

西藏拉萨市北京东路7号

西藏艺术研究/Journal Tibetan Art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藏区,面向全国、瞩目世界,以抢救和弘扬明哲文化遗产为中心,以基本艺术门类为框架,以广义文化为总体,为藏族文化艺术理论体系的建立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西藏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特征及路径——以"老西藏精神"题材文艺作品为例

    顿珠扎西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西藏民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文艺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的重要方面,承担着增强和凝聚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西藏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作演出推广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强时代价值.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征程中,创作生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品力作,大力弘扬以"老西藏精神"为题材的红色文化,是推动西藏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西藏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西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特征路径

    从"甲羌"在"羌姆"中的展演看汉藏往来的记忆共叙——以康区白玉寺"莲师羌姆"为例

    卢茜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玉寺莲师"羌姆"凭借对"甲羌"的周期性展演,完善了自身宣扬佛理,整合僧俗,聚揽信众的宗教仪式功能,而围绕着"甲羌"的来源,在不同身份的人群中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记忆.文章主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文成公主引入说、汉藏通商说以及皇帝开许说等多重记忆生境的考证,挖掘其背后所隐喻的文化信息.特别是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借助当下时空与历史情境的对话,复现了藏边社会民族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族际互通及政治秩序互构的发展样态.凸显了在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展演"甲羌"所发挥的培育民众共融情感,强化族群文化认同,构筑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作用.

    甲羌羌姆康区汉藏交流文化记忆

    汉地山水画之美学思想在勉唐派唐卡中的体现

    尼玛卓嘎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卡作为优秀文化中华传统之瑰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勉唐派唐卡作为十五世纪之后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风靡卫藏地区.公元十七世纪布达拉宫扩建,勉唐派得到了格鲁教派的大力推崇,成为格鲁教派各大寺院的壁画与唐卡的绘画定式.作为唐卡艺术中规模最大的艺术派别,勉唐派开创了以严格的度量经作为唐卡绘画依据之先河.本文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文贯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着重探讨了勉唐派唐卡与汉地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元朝以后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勉唐派作为当时藏地的主流画派,勉唐派的画师可以大量接触到汉地绘画作品,因而受汉地山水画之美学思想的影响,勉唐派在色彩搭配及构图方式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造就了勉唐派唐卡清丽典雅的审美意蕴,展现出藏族绘画艺术的全新风貌.

    唐卡勉唐派汉地山水画美学思想

    随缘 随兴 随喜——三首与《仓央嘉措略传》因缘的歌曲

    觉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仓央嘉措略传》是巴桑罗布先生的又一部学术力作,被认为是此前出版的另一部著作《隐秘乐园门隅——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的姊妹篇.本文以随笔形式,素描《仓央嘉措略传》文本形成之前创作的《门隅赞歌》、形成过程中用来为"话说仓央嘉措"配乐的《朗卓》和文稿付梓之后创作的《仓央嘉措之歌》三首歌曲与《仓央嘉措略传》的因缘.旨在表达向巴桑罗布先生就教门隅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共同探寻仓央嘉措足迹等过程中的教诲.

    三首歌曲仓央嘉措略传因缘

    西藏拉孜堆谐传统音乐形态及其文化诠释研究

    晏庆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谐是西藏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集"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独具卫藏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艺术,歌词口语化,内容广泛新颖,音韵和谐,以扎年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深受西藏人民的喜爱与演绎.文章以西藏堆谐故乡——拉孜堆谐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田野观察记录、访谈、资料的比对,以及与音乐相关之民间作品的腔词关系、曲式结构、旋律乐句、节奏节拍等音乐特征的探讨与分析,力图呈现出西藏拉孜堆谐传统音乐之完整、真实的风貌与形态.而后,再由音乐面相出发,更进一步导入其文化意涵的诠释,期望经由层层深入的研究步骤,能勾勒出西藏堆谐音乐的传统文化样貌,并为其传习与传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扎年拉孜堆谐藏族歌舞音乐形态民间音乐堆谐文化

    藏族传统歌舞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审美变迁及文化意义

    尼玛普尺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藏族传统歌舞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受到全球视野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藏族传统歌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历的审美变迁及其文化意义.通过对藏族传统歌舞进行系统性的历史溯源和审美分析,结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本研究筛选了 100余首藏族传统民歌与50余场藏族歌舞表演视频作为样本,采用表演学、文化传播、符号学、美学等多重研究视角,对传统歌舞艺术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接受差异、创新实践及其背后的文化变迁动因进行了细致剖析.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藏族歌舞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轨迹,传统的动作语言、音乐节奏、队形排列在融合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审美特点,其文化意义也在多维的交流中被重新解读与赋予,这一审美变迁不仅丰富了世界歌舞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同时,本课题研究以数字化建模方法为辅助,构建了一套藏族歌舞传播效果的定量评估体系,跟踪分析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及其文化适应机制.据此,本研究为藏族文化传承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有助于促进藏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以及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构建.

    藏族传统歌舞跨文化交流审美变迁文化意义门户媒体

    浅析巴塘弦子舞的传承与发展

    德吉央宗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提出的"两创",深入探讨了弦子舞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弦子舞艺术作为藏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深远历史,同时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作为藏族宝贵的文化表现形式,藏族弦子舞的发展和创新本身便是藏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从弦子舞的起源和组成元素入手,结合当今弦子舞艺术发展现况,对其发展与创新层面进行剖析,力求保留弦子舞文化根性的同时,结合时代语境,从文化多样性以及非遗活态性传承等方面,更好地对其进行创新性继承与发展.

    巴塘弦子舞藏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藏族传统唐卡画派之齐乌岗巴画派的创立年代考析

    尼布亚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引用大量藏文文献和其他资料为辅助,分别从文献本身的表述与序列逻辑、风格与作品遗存,以及齐乌岗巴本人生平记述等三个方面对该画派的创立年代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和考证,并对目前学术界关于齐乌岗巴画派创立于13世纪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依据诸多相关文献佐证,初步认为该画派的创立年代大致在公元15世纪左右更贴切历史事实.

    齐乌岗巴创立年代作品遗存唐卡画派

    敏珠林寺藏萨迦道果师承造像衣纹特征考

    范怡嵌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敏珠林寺藏萨迦道果师承造像作为藏传佛教锻铜造像的典型代表,其造像风格与工艺特征对于判断这组造像的风格样式与图像特征、断代等问题极具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基于前贤研究,以造像的服饰纹样为例,对敏珠林寺不变吉祥殿所藏道果师承造像的身份做进一步辨识,系统讨论造像与钦孜画派的关联.通过文献与图像的相互印证,探讨造像服饰纹样所蕴含的图像含义,及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并将这组造像置于16世纪藏传佛教上师造像的历史语境中,试图对于厘清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风格发展史提供重要线索.

    敏珠林寺锻铜造像服饰纹样工艺特征

    照见众生的雪豹:多重影像叙事与生态文化反思

    朱靖江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09年至今,雪豹作为一种兼具神秘色彩与神圣性的高原物种,持续成为不同主体,如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当地牧民、佛教僧侣与中外影视工作者追踪记录与影像表现的野生动物"明星".在近十五年的历程中,红外相机拍摄的科学调查影像、当地民众拍摄的"主位"社区影像、主流媒体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电影工作者拍摄的院线纪录片或故事片,汇聚为一部以雪豹为主题的多声部光影史诗,其中,由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雪豹》是这一系列影像文本中的代表性作品,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隐喻.本文将《雪豹》作为一种影像史叙事的出发点,旨在追溯雪豹这一在生态系统与藏人信仰中皆有特殊地位的生灵,何以成为当代中国影像与生态文化中一个多义性的符号.

    雪豹生态保护社区影像自然电影万玛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