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王群

双月刊

1673-6281

zyywh@126.com

021-51323038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中医药文化/Jour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查看更多>>《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御药院方》的东亚环流

    杨东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宫廷医药处方集.自明以来,传本渐稀,幸存有张金吾、陆心源等递藏的元至元刊本.晚清时,该本随陆氏藏书一起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早在高丽朝,该书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李氏朝鲜王朝非常重视,将之列为医科取才时考讲书之一,并活字印刷.朝鲜活字十一卷本传入日本,佐伯侯高标收藏之,丹波元简借阅抄录,千贺芳久又从丹波元简手中借读,发现价值颇高,于日本宽政十年将之活字印刷.该版本经由商人捎带、书坊贩卖、学人访书等渠道逐渐传入我国,成为国内的主要版本.《御药院方》一书在中、朝、日往返环流,使其多次佚而复显,这既显示出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医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证明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御药院方》书籍之路朝鲜本和刻本书籍史

    宋元婺州书院文化对丹溪学派的影响

    李露芳胡滨王延隆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文化与医派的发展与嬗变密切相关.婺学是浙学 ①之源,婺州(金华)是宋元书院文化的高地,质疑问难、经世致用、兼取其长构成婺州书院文化的主要内涵,对朱丹溪学术思想和医学观影响深刻.梳理丹溪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探讨宋元婺州书院文化的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对丹溪医派的深远影响,解码丹溪医学世代流传、广泛传播的基因,为新时代中医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思考.

    丹溪学派婺州金华书院文化中医药文化

    清代寒温论辩视野下江南"感证"的医学知识生产与调适

    徐晓聪郑洪张星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医家针对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展开了一系列学理论争.清代江南医家为应对寒温之辩,针对南方多湿热、温热气候所导致的疾病谱特点,以"感证"论四时六气之外感热病,但仍多在伤寒的学理体系下探讨.清中期以来,新感温病学说广泛传播,医家在原有"感证"理论体系基础上,以不同方式吸收新兴的温病学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体现了清代伤寒与温病学说之间继承、转化与融合的过程.

    清代江南伤寒学说温病学说感证

    清代江南医说分歧下的医患行为考察

    商双杨奕望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江南地区,温补风气依旧,温病学说日盛,时行瘟疫多发,疾病类型复杂.结合医理、医案、医话等材料,探究清代江南社会医说分歧下的医患行为特点,可知中医药学术理论发展中医说纷纭,医界对疾病疗法多有分歧.具体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用药上温补易售,峻剂难施.患者的保守倾向影响了社会用药趋势,诊疗中的风险与疗效难以调和.面对不同疾病,医患双方各有考量,如疑难杂病的患者在面对各执己见的医者时更显慎重,治疗胎产病时医者需在具有强烈干预意愿的患者家属与疗效之间寻找平衡.医说分歧易引起医患矛盾,以清代江南医患互动为镜,希冀对改善当代医患关系有所裨益.

    清代江南医患交互医学歧说医患行为

    医食相彰:明清江南医家的食养与食治

    鄢梁裕崔为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重要的饮食文化阵地,名医、名家辈出.在饮食视域下对明清江南医家的著作和医案进行研究,明清医籍中关于江南饮食的记载十分丰富,影响着当时医家的日常食养、病时食治和治疗忌宜.同时,基于明清江南医学的繁荣,江南医家的食养与食治呈现出一极多元化的理论指导、积极探求适宜江南气候的养生实践、江南土产食材的临床运用以及传统"象"思维指导下以食为引的 4 个主要特色.总览古今,研究明清江南医家的食养与食治,对中医药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地域文化三者间的交融和中医药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饮食明清江南中医药文化食养食治

    明清时期新安方歌的知识建构研究

    范庆芬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涌现了一批医学普及启蒙派医家,不少医家采用歌诀语类著述,其中方剂歌诀简称"方歌"被广泛流传.通过选取新安几位主要代表医家的方歌进行话语分析,并与中医经典《伤寒论》语言进行对比,从语类的阶段性及认知模式中找出新安方歌建构知识的特点.研究发现"以方论证"方歌注重药性、药效和药理,说明病邪可被驱逐、调和、疏导或压制;"以证论方"方歌注重病因病状与药效的关联.两种语类都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及将类似药方或症状形成框架性比较,以帮助记忆或创新.新安方歌体现了方歌知识建构的特点,可为当代中医科普类读物编写提供借鉴.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方歌知识建构中医科普读物

    近代中医药期刊视角下的带下病研究——以《杏林医学月报》(1929-1937)为例

    朱凌凌陈文炎袁开惠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近代中医药期刊《杏林医学月报》为研究主体,旁参《苏州国医杂志》《针灸杂志》《医界春秋》等,通过比较分析,探讨新文化运动时代背景下,中医学界内部受西学东渐思想影响后,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防方法等变化,勾勒、还原其历史样貌,概括、分析其特征和意义,客观分析时代背景对医学理论的具体影响,呈现近代医学知识、医学观念及医疗技术的嬗变,以期对中医近代疾病史的研究、医案和临证经验的整理研究有所裨益.

    近代中医药期刊《杏林医学月报》带下中医科学化

    旅日针灸学者的回归对澄江针灸学派形成的意义

    黄玥滢徐天成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中期,源于中国的针灸经历了在日本的改造后以全新面貌输入到国内,逐步成为了推行现代卫生事业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承淡安、邱茂良、杨甲三、邵经明、高镇五、谢锡亮等人形成的澄江针灸学派与创办的《针灸杂志》成为接纳针灸科学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据点.承淡安东渡日本回国后,承门医家开始对重新厘定针灸疗效的现代科学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医疗体系的初步构建.全球视野下,西洋医学的引进引起了中日医学知识与医疗制度的变革,而从学派本身的历史现象来看,中国医家透露出与日本不相类似的医疗创新与理性,即学派门人大都幼承庭训,主动成为沟通国际学术理论与传统针灸实践的纽带;坚持以疗效立命,将学术成果结合现实以融入社会.

    澄江针灸学派西学东渐承淡安日本针灸

    基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中医诊断学》教材英译研究

    袁恺文林勋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医药来华留学教育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医学专业双语教材编译水平,对于提升海外留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英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于 1994 年提出关联翻译法,对中医药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中医诊断学》双语教材英译为切入点,围绕中医术语翻译、中医典籍名翻译及医古文翻译三方面,重点探讨中医学专业教材英译的重难点及翻译方法,探索中医类教材英译的策略,以期为中医教材的翻译提供借鉴.

    《中医诊断学》教材翻译彼得·纽马克关联翻译法中医英译

    《诗经》"杞"释说——兼辨《名医别录》之"榉"

    张干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与植物"杞"相关的载记共有 7 处,同名异物的存在使得其整体类分与具体所指具有复杂性,诸家对此亦颇具分歧.综合观之,《诗经》之"杞"可分为 3 类:第一类是《四牡》《湛露》《四月》之"杞",其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第二类是《将仲子》之"杞",其指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第三类是《南山有台》《杕杜》《北山》之"杞",其是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名医别录》之"榉"即为枫杨,《中国植物志》误将之释作榉树[Zelkova serrata(Thunb.)Makino].

    《诗经》枸杞旱柳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