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南山地玉米育种新一轮骨干自交系SCML0849的选育与应用

    潘光堂杨克诚李芦江高世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针对西南区21世纪初及可见将来对玉米品种与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遵循"生态育种"的基本原理,并基于前期"温带种质优良自交系是选育西南玉米强优势杂交种的最重要亲本自交系"的研究结论,定向合成了"REID种质育种用群体".通过紧密结合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集成创新了以"配合力早期测定、目标区域与高密度种植鉴定、南北穿梭鉴定选择与钝化光周期反应、区域抗病抗逆特性一票否决"为主要内容的"特定生态区域育种骨干亲本的定向培育"技术体系,提高了优良自交系的选育效率,育成了集高配合力、高抗西南地区玉米病害与多种抗逆性、高产高效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玉米优良自交系SCML0849,组配育成了以川单99为代表的一批稳产高产、高抗多抗、资源高效的玉米强优势杂交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玉米自交系南北穿梭育种定向高效育种SCML0849川单99

    玉米外卷叶突变体的性状鉴定及遗传连锁分析

    杨萌黄开建文仁来黄爱花...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广西玉米群体中收集到1份在喇叭口期后中上层叶片逐渐发生远轴端翻卷(外卷)的自然突变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和叶细胞形态进行鉴定.将其与非卷叶玉米杂交构建F2∶3群体进行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材料为新的自然突变,初步将其命名为abaxial-rolled leaf1(arl1),细胞学变异特征为叶片泡状细胞体积过度增大,受隐性单基因调控,基因定位区间在第2号染色体47.1~53.4之间,物理距离6.3 Mb.

    玉米叶型外卷基因定位分子标记

    广西糯玉米品种种质构成及穗部性状选育探讨

    韦林汕侯青光黄柄壬卢亚妮...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1-2022年广西审定的173个糯玉米品种进行分析,研究广西糯玉米品种种质来源、构成,探析品种选育路径.结果表明,广西糯玉米主要种质由A(宜山糯)类、B(京科糯2000)类、C(万糯2000)类、D(燕禾金2000)类、E(中糯1号)类、F(中糯2号)类、G(衡白522)类、H(华珍)类、I(花甜糯179)类、J(NA群体)类、K(NB群体)类等11类种质构成,A、B类种质是广西糯玉米品种的基础种质.根据亲本主要种质类型,排除年份间的环境变化因素,可将93个品种归入AB等15个群组.各群组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行数、穗粗与产量及其他穗部性状分别呈显著负效应及无显著效应,群组相关性受到种质组合及组配模式共同影响,通常情况下种质组合的影响力更强,涉及F类种质的群组则相反.因此,穗部性状选育重点要根据亲本主要种质类型确定.

    糯玉米种质构成种质组合组配模式

    基于不同玉米生态区主推品种探讨宜粒收关键种质构建方向

    付修义张华生赵久然陈传永...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育宜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是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生产中不同生态区对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改良需求,分析影响玉米机械粒收的主要特性指标,确立宜粒收玉米育种目标.本文基于不同生态区光热条件、主推品种、广泛应用种质及杂种优势模式,探讨适宜不同玉米生态区的宜机械粒收关键种质的构建方向以及杂优模式利用与品种选育策略.同时对宜机械粒收种质特性改良与机收品种选育进行实践,为我国宜机械粒收玉米种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玉米宜机械粒收种质新品种选育

    玉米类病斑突变体Lmm18的表型与初定位分析

    马文豪王盈葛启栋陈梦瑶...
    26-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掘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克隆抗病基因并解析玉米抗病机制,是玉米抗病性品种改良的基础.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一类在没有病原菌侵染或其他外界刺激情况下,表现出类似病害所致自发性坏死斑的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重要材料.对类病斑突变体Lmm18进行表型鉴定和基因初定位.该突变体首先在叶尖部表现类病斑坏死表型,坏死斑随着生长沿叶脉逐渐扩展增多,最后遍及整个叶片.通过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发现Lmm 18中过氧化氢含量相较于野生型明显增多.此外,抗病标志基因PATHOGENESIS-RELATED 1(PR1)和PR5在Lmm18中显著上调,表明该突变体启动了抗病防御反应.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B73与Lmm18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uencing)分析及连锁标记定位,将LMM18基因初步定位到2号染色体1.23 Mb的区间内,该研究为后续克隆该基因并解析其介导的抗病防御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玉米类病斑突变体抗病防御反应BSR-seq基因定位

    玉米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突变体ygl3的光合特性及遗传分析

    刘忠祥李永生王晓娟连晓荣...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快中子辐射诱变玉米自交系PH6WC筛选得到的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突变体ygl3为材料,通过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叶绿体结构显微观察、光合特性和遗传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变少,形态松散,维管束鞘叶绿体积累了大量的淀粉,淀粉颗粒排列不规则且体积增大,导致了叶绿体的膨胀和膜结构的破坏;叶片中淀粉、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都显著高于野生型,表现出玉米碳水化合物分配缺陷的典型表型特征;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ho-to)、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mmol)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ygl3×Mo17)F2分离群体突变型(黄化)与野生型(绿色)植株性状分离符合1:3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体受单个核隐性基因控制.

    玉米碳水化合物突变体ygl3光合特性遗传分析

    农杆菌介导的体外萌发花粉玉米转基因方法研究

    韩雅利焦宏业王磊史明山...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玉米转基因方法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经过组织培养,实验条件要求较高、耗时长,且受转基因受体的基因型限制.选取杂交种苏玉19为材料,在优化玉米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农杆菌侵染萌发花粉将外源基因导入玉米花粉,再将农杆菌侵染后的花粉给雌穗授粉从而获得转基因玉米.通过对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萌发时间、农杆菌浸染时间等技术因子的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外源基因导入离体萌发花粉的玉米转基因新方法,转化率最高可达7.27%.Southern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整合到了玉米基因组中,该方法为外源基因导入,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快速培育高产新品种等优点,为玉米转基因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转基因农杆菌介导花粉离体培养

    《玉米科学》月刊在5月15日首刊出版发行

    52页

    玉米逆境胁迫响应基因ZmbZIP15的克隆与抗旱功能分析

    曹丽茹叶飞宇庞芸芸马晨晨...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27个参与干旱-复水胁迫响应的bZIP基因,构建共表达网络图.结果发现,ZmbZIP15处于核心节点位置,该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编码176个氨基酸,包含高度保守的bZIP结构域,属于亲水性蛋白.蛋白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蛋白与芒草、高粱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大麦、小麦的亲缘关系最远.ZmbZIP15基因ATG上游2 K启动子的顺式元件分析,发现含有多个参与调控脱落酸、低温和干旱的结合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ZmbZIP15是组成型表达基因,在雌穗高表达,幼茎的表达量最低.干旱、高温、盐、氮胁迫处理下,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ZmbZIP15基因积极参与并调控非生物胁迫途径.过表达ZmbZIP15转基因拟南芥抗旱性检测分析,发现干旱胁迫处理下过表达ZmbZIP15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幼苗的抗旱性.亚细胞定位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玉米bZIP非生物胁迫抗旱性亚细胞定位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ZmSh2基因创制超甜玉米新种质

    吕庆雪汤继超周德龙周迎鑫...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玉米ZmSh2基因,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因编辑载体pBUE411-ZmSh2,以玉米C01未成熟的幼胚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中,以草铵膦为选择剂进行筛选获得ZmSh2基因编辑的突变体株系.通过表型观察发现,编辑的纯合突变体材料明显比对照玉米自交系C01褶皱,使用手持式糖度仪检测突变体植株的甜度可达到25%.结果表明,利用CRISPR-Cas9技术能够创制出超甜玉米新种质材料,为CRISPR-Cas9介导玉米其他性状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玉米CRISPR-Cas9技术ZmSh2基因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