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云昆

双月刊

1671-7511

yndxxb2222@163.com

0871-65031238,65032099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弘扬学术良知、传布学术主义,塑造学术人格,突出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理据与旨趣

    王天民高涧竹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一个结合")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的论断,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使命担当和主体自觉."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重大思想解放,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原则和方法遵循.因此,深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内在理据与根本意旨,对于拓展理论创新空间,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维特根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批判

    夏国军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凯恩斯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关注到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赞赏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意味着对欧洲没落文化或文明的革命.他们简单地把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混同为宗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宗教是饱受现世的苦难折磨且难以摆脱这种苦难的人聊以自慰的精神鸦片,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拯救苦难民众出水火的思想指南和实践指南,是一种高级的、积极的、乐观的、反宿命论的信仰;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如果有人坚持以信仰为属概念,例如像凯恩斯那样,在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勉强求得一种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则这种相似性对于说明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或贡献.正因如此,维特根斯坦(包括凯恩斯)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同为宗教完全不合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是值得批判的.

    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宗教信仰文化

    论耶可比的《大卫休谟论信念》中的信念观

    张云涛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可比在《论斯宾诺莎的学说》中首次提出的信念学说遭到了非理性的狂热和迷信的指责.为此,他的《大卫休谟论信念》给出了辩护.该书批判了表象实在论和观念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坚定的实在论".这种实在论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视作"我"与"你"的对话性关系,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由此打破了过去的认识论只从个人的、内在的意识来探究信念和认识的传统.借助于这种新的知觉理论,耶可比研究了一般的知觉经验和信念以及有关超验存在的经验和信念的可能性及其原理.信念不是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相信,而是在人与世界打交道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培育起来的对自我、世界和超验存在的存在的确定性,基于实在本身在知觉活动中的自我启示和自我呈现,因而不是非理性的、盲目的.

    耶可比信念知觉经验直接实在论实践

    制度性事实何以依赖于语言——塞尔社会实在论的三重疑难及其化解

    陈志伟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尔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切入社会本体论的研究,主张语言是制度性事实的基本构成因素,但在其论证中出现了三个疑难:在关于思想和事实的论证中,可能出现无穷倒退或者循环论证;语言不同于其他的制度性事实,但可以自我确认;在从最低层次的无情性事实向制度性事实的过渡中,语言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本身又预设了这个最低层次的过渡.莫拉尔等人也看出了塞尔的疑难,主张仅靠意向性就可以实现最低层次的过渡,实际上放弃了塞尔的"制度性事实依赖于语言"的核心观点.笔者一方面批判莫拉尔等人的主张,另一方面也维护塞尔的核心观点.在澄清了塞尔重要概念的基础上的,笔者重新反思"地位性功能与语言"和"意向性与语言"这两组关系,致力于实现三重疑难的化解,进而在更深层的层面上、以更为清晰地方式解答制度性事实何以依赖于语言的难题.

    语言制度性事实地位性功能意向性

    论功利主义对权利局限的自我修复——以密尔为中心的考察

    李育书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功利主义原则的进一步展开,它与权利的冲突变得日益明显,密尔较早关注到上述冲突并做出了重要修复,他通过关注所有相关者的利益,重申权利的重要地位,论证自由对于功利的积极意义和确立次级规则等工作,初步建立了功利与权利的相容性,密尔这一工作具有意义,其开启的方向更值得肯定.但是,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自我修复依然存在着重要局限,权利依然具有工具性特征,为此,我们需要在权利基础上,通过权利来扩展福利,推动权利与功利的正向促进,这将更为牢固也更具意义.

    功利主义权利功利密尔

    圣学之脉:明儒王龙溪对颜子言行的推崇与三维新诠

    冯前林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及其后学普遍重视颜子,王龙溪尤为突出.他认为颜子除了具有仁厚、淡泊等特点以外,凝密、明睿、勇健也是其重要特质;与子张、子贡、子夏、曾子、孟子相较,颜子是修养境界最高的孔门嫡传.王龙溪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角度对颜子言行进行了重诠.他将"有不善未尝不知"之"未尝不知"解释为良知本体;而"有不善未尝复行"正是先天正心之学的典型例证;同时,王龙溪指出,颜子已达无辙之境,与朱熹等认为颜子尚有思勉意而未至化境不同,他认为其已至忘境、化境;颜子箪食瓢饮之乐与孔子曲肱饮水之乐都是心之本来体段,是不系于外物的至乐.王龙溪的创造性诠释进一步明确了颜子在儒家传承中的独特位置,王学的正统性在阳明及龙溪构建"孔—颜"道统的基础上得到了阐明.

    王龙溪颜子良知道统

    形式特质与无功利性——论保罗·克劳瑟对审美领域的界划

    朱松峰罗岩松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罗·克劳瑟认为,20世纪的美学研究面临一个根本性难题,即研究者无法公正地对待审美反应的多样性,以至于审美领域的独特边界频受质疑.为解决该问题,他强调美学研究必须从分析审美反应的共性转向澄清审美反应的差异.作为一名形式主义者,他首先指出审美反应的共性是对形式的关注,并阐释了"形式特质"的概念和结构,将之作为澄清审美反应之差异的基础;然后,他将形式特质与逻辑上的无功利性概念联系起来,阐明了审美反应的多样性,即绝对无功利与相对无功利的欣赏模式.在回应马歇尔·科恩与乔治·迪基对形式主义美学的批评时,克劳瑟重申绝对无功利的欣赏是区分人类经验的其他领域与审美领域的根据,因为它不预设作品任何的实际意义.由此,克劳瑟得以捍卫审美领域在人类经验领域中的独特性地位.他的形式主义为绘制审美领域的边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展现了当代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审美领域审美反应形式特质无功利超结构

    重返感性场域:中国传统器物美学进入数字世界的另一种路径

    侯李游美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被称为感性学(Aesthetics),源自其核心关注点在于人类如何通过感官体验世界,特别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还关涉作为研究感性领域的学科,其感官知觉、情感和审美体验等特征,明显与逻辑推理、概念思维和科学知识有着显著差异.关于美的认识与体验,在美学本身的学科分支中,伴随人类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知、界定,甚至流变.在科技与人文融合,跨学科已达成共识的当下,让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器物在技术浪潮中更好阐释与呈现,不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其历史起源带来的更新性问题,更需要重返它在哲学和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技术缭绕语境下的朴素本质——感性在审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个体体验和评价美的基本方式.

    中国传统器物数字化感性美学

    数字世界的伦理困境透视与调适机制探究

    徐亚州谢桂山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世界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伴随着诸如网络暴力、隐私泄露和虚假信息等伦理问题.数字世界实为现实世界的某种扩展延伸,以伦理和道德为基底依然具有显见的必然性.对于当前数字化迁徙中的伦理困境,关键在于坚守主体间性的平等理念,以此为基石确立个体间权利义务的动态平衡;同时倡导内在的自我约束与外部的社会规制相互补充,形成一套有效的伦理调节系统.数字世界的伦理调适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在数字化时代重塑伦理边界的深刻对话与实践探索.这些转进不仅要求我们反思既定的思维路径和认知模式,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挖掘和重构一个更为包容且多元的"真实性"理论框架,以期能够充分解释并接纳那些超越物质世界表象的现象学存在.

    数字世界伦理困境调节系统思维路径认知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理论解构与路径探赜

    邹娜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的必然举措,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题中要义.从演进脉络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历经渐趋探索、纵深推进和开拓提质三个阶段,有其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改革的着力方向是要坚持"乘法"与"减法"结合、"立"与"破"并举、问题导向与因地制宜并重、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兼具.从实践路径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与多元共治相衔接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自主育才与精准用才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优化提升人才管理与有序流动相协调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人才引进与服务保障相统一的生态环境,推动构建人力资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