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少英

双月刊

1672-867X

ynmdxb@163.com

0871-65137404

650031

中国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族学、社会学、少数民族哲学、经济、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内容注重民族特色,强调理论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面向全国社会科学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少数民族的理论研究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高永久杨龙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问题再认识

    张会龙李宇洋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战略目标,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概念界定层面,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高度融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内核已然发生重大转变,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来源,理解概念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行动,厘清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凝聚力与作为学术命题的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区别,重新释义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中提炼出文明底色与政治驱动相结合的凝聚力提升路径:文明底色奠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根基,保障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政治驱动赋予全新时代要素,更新和重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确保中国未来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国民身份路径

    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探索

    李少惠何志强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国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政府信任WVS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机制

    齐付清张健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思想引领机制培育践行机制传播弘扬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康逸马成俊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陇西走廊交往交流交融

    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中老铁路对老挝空间格局的重塑

    鱼耀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限于内陆国条件制约,老挝地处湄公河区域互联互通连续体核心位置的枢纽作用一直难以发挥,中老铁路的建成不仅改变了这一局面,更从整体上重塑了当地的空间格局.首先,由铁路勾连起的经济互动打破了殖民体系构建的传统发展空间.其次,铁路联通使老挝区域枢纽的结构性地位明显强化,加速其融入区域社会空间的步伐.第三,跨国基础设施推动的经济廊道建设使命运共同体逻辑日渐深入老挝的国家实践,促使以新型国际关系为基础的跨国互动空间日渐生成.由此,通过将自身置于区域空间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老挝逐步实现从陆锁国向陆联国的转变,并以立体式叙述挑战了传统的非历史化的线性叙述.

    中老铁路经济走廊空间格局中老命运共同体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李俊清李泽锋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游客体验旅游认同

    文化认同视域下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基于新疆地区的调研案例

    杨明月戴学锋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

    供需匹配视角下社区康养服务的发展路径

    李旻董邦国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高龄化、失能化、慢性病化等趋势下,健康养老越发重要,构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康养服务,对推进健康老龄化、康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区康养服务发展的疾病扩张、压缩假说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康养服务需求、社区康养服务供给现状、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状况、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康养服务的发展路径,为优化社区康养服务、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社区康养服务供需匹配

    健康老龄化视域下"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

    李运华冯玉莹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未来老年人养老质量的保障,也体现了老年人对未来老年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但对该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实证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基于医养结合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原则,对构建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发现目前嵌入式养老机构重在养老轻在医疗,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存在着衔接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医护人员的服务主体不够专业、服务项目不够落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碎片化以及机构管理的多头监管等问题.研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我国医养结合的嵌入式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