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油气田地面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油气田地面工程
油气田地面工程

张良杰

月刊

1006-6896

cnogfe@petrochina.com.cn;yqtdmgc@petrochina.com.cn

0459-5903568

163712

大庆西杨邮局126-1-56信箱

油气田地面工程/Journal 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8年创刊,中文核心期刊,月刊。油田生产、建设、施工和设计领域权威应用杂志。每年发表相关科技文章500余篇。文章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具有较大的应用借鉴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气管道光纤预警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辨析

    蔡永军王海明高义滕振恒...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油气管道光纤安全预警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已成为管道技防的重要手段.由于缺少技术指标定义及其测试方法,技术提供商宣传的指标无法横向对比,采购方无法评估现场应用效果,制约了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对监测距离、灵敏度、定位精度等核心技术指标从硬件制约因素、软件功能、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辨析,给出了合理的定义方法.在软件方面,对影响系统使用效果的误报率、报警率等识别功能的相关制约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对关键指标本着标准化、可重现的原则,给出可信的室内、室外测试方法,并通过了现场可行性验证;同时对光纤安全预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作出了展望.

    光纤预警灵敏度监测距离定位精度报警率误报率

    基于深度学习的巡检机器人指针式仪表识别方法

    冯文奇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巡检机器人仪表识别精度不高,场景适应实用性低,无法实时处理等问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仪表指针识别方法,综合各类方法的优劣性,提出一种区域分割的图像处理算法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指针式仪表自动识别算法趋于稳定,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强.使用YOLOv5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表盘定位,通过图像平滑、颜色校正、彩色增强处理,减弱现场光线对目标区域定位的影响,然后利用区域分割的图像处理算法对指针区域和刻度线区域进行图像分割,获得指针的矩形旋转中心和刻度线的最大、最小角度,根据指针角度和量程计算仪表示数,通过图像预处理和HSV颜色空间变换等算法提升指针提取能力.现实场景测试解决了指针仪表因受到遮挡、模糊、红线警示条等影响而难以准确进行表盘定位和指针提取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检测精度高、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满足机器人巡检要求.

    目标检测算法区域分割指针式仪表仪表检测

    油气田基建项目基础工作信息化创新与实践

    谢辉许深皓王云松聂军...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田基建项目管理是系统性工作,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多人员,传统模式下的基础工作信息沟通、业务往来时效较低,存在人工浪费,多项目总体运行管理难度大,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梳理基建项目全周期中的基础工作内容、业务流程和逻辑关系,从日常资料信息化、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统筹运行管理等角度分析基于信息化系统的提升方案,从项目基础信息、合规手续、施工图设计、物资采购、选商及合同、现场施工、结算和投资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功能设计,有效融合信息化技术和实际业务,完成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践,实现对应的管理创新提升.随着项目管理日益精细化,实施数字化转型是其发展趋势,信息化系统与实际业务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且管理深度更深、范围更广,功能也将更加完善.

    基建项目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协同办公信息共享

    意大利有望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煤炭发电

    李缙
    20页

    壳聚糖季铵盐对O/W乳状液的破乳性能评价

    颜廷俊党新才王晓和提浩强...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壳聚糖季铵盐作为破乳剂,使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实验研究了破乳剂浓度及处理温度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5~55℃的处理温度范围内,破乳剂最佳使用浓度约0.4%(体积分数),破乳剂浓度超过1.0%后,无破乳效果.在操作温度为25℃、破乳剂加药浓度为0.4%时,所测得的背散射光ΔBS曲线显示出良好的油水分层现象,相应的TSI曲线值达到最大,油滴粒径增大 7倍,破乳过程在 10 min之内基本完成.在25~55℃的处理温度范围内,破乳效果随温度升高而改善,最佳破乳温度为55℃.此研究对油田采出液破乳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季铵盐破乳剂加药浓度温度乳状液ΔBS曲线TSI曲线

    海上气田群集输管网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罗睿乔孙旭向富明梁宁...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气田群集输管网由气井、海上平台、陆岸终端等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由海底管道连接,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采用LedaFlow、K-Spice对气田群集输管网运行参数进行优化模拟,可以提升集输管网运行效率,降低系统能耗,实现增储上产、提质增效、节能降耗多重目的.模拟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降低海底管线的运行压力,可以降低压缩机能耗,同时,还可降低海底管线上游平台的运行压力,进而降低生产井背压,增加技术可采储量.由此,总结形成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海上气田群集输管网运行参数优化方案,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海上气田群集输管网模拟优化运行参数

    耐高温型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

    黄崇辉石广远范东阳全美荣...
    36-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油气开采的深入,对于高温、高压、高盐度等复杂地层的开发需求日益加剧.传统的压裂液在这类地层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限制,因此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N,N-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O-AC)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出耐高温稠化剂(DPAM).实验结果表明,DPAM具有良好的增稠、耐温、抗剪切、黏弹性等性能,适用于碳酸盐地层分流酸化.DPAM通过聚合物分子缔合作用和甜菜碱侧链与钙离子螯合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实现增稠效果.DPAM溶液的储能模量G'始终高于耗能模量G";滤失系数k<1.0×10-3 m/min1/2、滤失速率R<1.5×104 m/min、初始滤失量V0<5.0×10-2 m3/m2;陶粒的沉降速率低于 0.48 cm/min;当NaBO3 加量为 0.1%(质量分数)时,在110 min时,压裂液的黏度降低至30 mPa∙s,表明压裂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携砂性能、滤失控制能力和破胶性能.此研究为耐高温聚合物压裂液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压裂液DPAM溶液稠化剂耐高温

    微正压条件下板式降膜MVR蒸发装置的工艺设计与应用

    贾梦阳童玉宝闫海龙殷鹏...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负压蒸发技术存在传热效率低、设备投资大、真空稳定性差、水质不稳定、最终乏汽冷凝成本高等问题.深入研究微正压蒸发理论依据及应用条件,提出热能平衡因子Δqz是控制微正压蒸发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不凝气外排所携蒸汽热能及冷凝水、外排浓水热能的回收是保障微正压工况下MVR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措施.MVR板式降膜蒸发工艺在微正压条件下运行,装置产水矿化度小于等于30 mg/L,降膜蒸发板换热系数相较于微负压蒸发提高10%以上,总体设备投资减少约 6%~8%,消泡剂、pH调节剂加药量大幅减少.通过对比微负压与微正压两种工况下的运行数据表明:微正压控制蒸发工艺参数具有产水水质更优、换热系数更大、投资更省、能耗更低、降低药剂耗量等优势.

    MVR蒸发微正压蒸发板式降膜蒸发器微正压控制技术不凝气排放

    油田净化污水改质解决回注水平衡的应用研究

    吴迪华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S油田H作业区Q转油站日均生产净化污水1 600 m3,计划将该转油站(C区)的富余净化污水转注至D区,由于两个区块水型不配伍,相互混合易产生结垢,须对两地不同水型混合回注及D区块注水能力进行评价和部署.针对上述问题利用ScaleChem软件,对比不同区块氯化钙和碳酸氢钠水型,并对水质稳定性及水质配伍性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水型改质转输替换清水的处理工艺方法,结合H作业区以碳酸钙结垢为主的实际情况,筛选有机磷酸盐类、咪唑啉类药剂作为改质剂并进行复配,通过控制化学平衡减小化学反应推动力,实现两种不同水型达到化学平衡条件,使结垢消失,水质稳定,配伍性符合回注规范要求,且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满足D区块净化污水改质后侵蚀性二氧化碳质量浓度大于1 mg/L、腐蚀速率小于0.076 mm/a的指标要求,解决了水平衡矛盾及部分压裂用水需求.该研究在油田净化污水改质回注和其他区块稀油集输系统优化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净化污水注水平衡配伍性稳定性改质剂

    S油田注水站站场改造和工艺优化整合效果研究

    梁柱陈阳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注水系统水、聚驱注水站的界限将逐步被打破,单座注水站运行负荷率低,深度水和普通水注水站合建效益越发明显.通过对结合产能工程已完成改造的南十和新南十注水站进行效果评价,提出在满足改造对所辖注水管网的压力损耗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对S油田两站之间距离近、建成时间长、设备腐蚀和老化严重的8座注水站的站场采取改造和工艺优化整合措施,改造及优化后,整体核减站场 4座、优化岗位用工 40人,达到减员增效、降低注水单耗的目的.该项研究对其他采油厂完成注水站站场改造和工艺优化整合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水站站场改造负荷率合建效益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