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百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

晁岱健

双月刊

1003-9104

yishubaijia@126.com

025-84699052

210005

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艺术百家/Journal Hundred Schools In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艺术百家》创刊24年来,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自创刊之初,《艺术百家》就一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杂志栏目内容设置涵盖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8个学科研究方向,兼顾哲学、美学、建筑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中与文化有关之部分。 《艺术百家》杂志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曾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艺术百家》杂志社的直属领导机构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任《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编委会委员为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副厅长高云、马宁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嵇亚林,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汪人元,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编辑部主编、省文化厅文化信息处副处长朱军。 《艺术百家》编辑部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艺术百家》杂志社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任负责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楚小庆同志兼任《艺术百家》编辑部主任。 《艺术百家》杂志由河海大学印刷厂承印,采用新型高新科技特殊纸张,黑白、彩印四色胶版印刷。江苏省报刊发行局主持杂志的全国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15日出刊,邮发代号:28-360,国内定价20元。《艺术百家》期刊文种为中文,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092/J,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9104,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承担杂志的国外总发行业务,国外发行代号为BM7521。南京市白下区地方税务局审批的《艺术百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宁工商广告许可证101170号。《艺术百家》编辑部地址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2号9楼,邮政编码为210005。《艺术百家》编辑部办公电话为025-86645690、025-86645620,传真号码为025-86645690。杂志社网址为 ;。编辑部处理网上来稿的专用电子信箱为yishubaijia@126.com。《艺术百家》期刊采用国家标准信息化处理格式,格式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局1987年5月5日批准,1988年1月1日实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组织、学理研究与艺术教育:建构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学——彭吉象教授访谈

    李若飞
    1-8,38页

    论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体系创新

    田川流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管理体系创新基本理论研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艺术管理的体制系统,艺术管理的制度及政策法制体系,艺术管理的运行机制.艺术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要充分尊重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的发展道路.艺术管理体系创新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体系改革发展路径以形成共识;为艺术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内涵式发展开辟新路;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基石的艺术管理政策和法制地位不断提升;艺术管理运行机制的核心作用和中枢地位得以凸显.艺术管理体系创新策略主要有:优化艺术生产社会基础,改善艺术生态环境;保护艺术生产者基本权益,保障艺术生产高效运行;激活艺术生产力,强化艺术生产机能.

    艺术管理体制系统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体系创新策略

    数字时代艺术管理的变革、挑战与趋势

    张伟耿阳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艺术管理领域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从线性管理方式向网状结构赋能方式的变革,从机械管理阶段向创造管理阶段的变革,从艺术家独立创作模式向集体创作模式的变革,从分工艺术生产模式向协同互动艺术生产模式的变革.艺术管理在数字时代面临艺术管理理论和艺术管理实践的挑战,反映到艺术管理上无疑扩大了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与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的维度和视角深入思考艺术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及艺术生产、艺术产品和艺术传播等各个实践环节的问题.艺术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表现为艺术管理基本内容加速变化,组织结构更加灵活,管理流程更加智能化,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运营效率.数字时代艺术管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以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新变化,这不仅是艺术管理在数字技术上的变革,更是艺术管理理念和实践逻辑的深层次革新.

    艺术管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艺术管理创新

    演艺与科技融合下艺术管理的理念提升与策略创新

    王瑞光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高新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同时也对演艺管理提出了诸多课题,要求对其不断改革创新.当下,演艺管理活动中出现了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演变,同时也在运行机制管理、内容管理、人员管理、受众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瓶颈,对演艺管理造成困扰.推进演艺管理的健康发展,既要深化提升技术管理理念、内容管理理念、运营管理理念等,同时还要在管理策略上进行创新研究:促动艺术、科技与文化元素的融通;推进技术与人、环境内涵的互渗;统筹经济、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大众、市场与艺术属性的协同.

    演艺管理演艺与科技融合艺术管理管理创新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形式与逻辑

    胡慧源吴泓佳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路径.论文系统阐释了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具体地依据数字文化产业两大特点,即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化,将数字文化产业分为传统数字文化产业和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传统数字文化产业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打造虚拟文化空间以及形塑智慧文旅等形式,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新兴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数字藏品、激发社会力量、培育数字乡民、吸引多方参与等形式,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资源平衡、城乡融合和自治善治,赋能乡村振兴.论文针对当前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技术、政府、企业三方面提出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化形式与逻辑风险

    产业链视角下小剧场的创新路径研究

    杨昆李雨其
    39-4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小剧场市场发展迅速,场馆建设加快,戏剧新作迭出,产业发展呈繁荣态势,其核心价值被定位为融合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典型的文化产品,小剧场演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消费者的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小剧场逐渐成为集物理载体、文化空间、精神空间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如何在保证其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然而,小剧场产业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够,产业链不健全,经济效益不突出,影响了小剧场产业的长远发展.从内容创作、宣发融资、运营管理、产业模式等方面积极构建小剧场产业链,推动内容开发、金融创新、市场运营和生态发展的路径转型,是小剧场产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小剧场产业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从角力到协同:数字创意产业中关联群体协同创意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宋玉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数字化转向的大趋势下,生活者协同创意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前瞻研究议题.论文聚焦数字空间中的"生活者",在设计学与传播学"双重学科"场域下,探赜关联群体协同创意这一数字创意产业领域新兴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发展逻辑,考量数字生活空间中生活者、设计师、品牌方三者之间的博弈,探微数字时代生活者由"使用者"到"参与设计者"的角色转向,并抽绎出生活者参与协同创意的三大实践路径,即"无意识沉浸式"的被动参与、"有意识螺旋式"的主动参与以及"意见领袖式"的参与.

    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创意内在逻辑践行路径

    数字时代与中国当下艺术评论的本体性变革

    蓝凡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评论或艺术批评,是艺术基础理论、艺术评论和艺术历史研究三者中间,对艺术实践与创作发生作用最活跃、最直接且影响最大的艺术活动.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艺术评论的三种形态——"说""评"和"论"的艺术评论,在内容的表达与形式的流传上,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这就是:艺术的数字评论的发生,使民间大众"街谈巷议"的"说",变成了大众百姓的网络点说;纸质媒介"经典批评"的"评",变成了数字平台(App)的网络批评;学术期刊"理论评论"的"论",变成了数字发布的网络论文.艺术的纸质评论时代的撰写批评、单链传播和独立感知批评,变成了数字时代的生成批评、复制(粘贴)流传和附议掺和,这为艺术评论朝着更为民主、公正和正义的变革提供了工具上的需要.尤其是对中国当下的艺术评论来说,更是如此,这与同西方相比,中国更注重"说"与"评"的评论传统有关.

    纸质艺术评论数字艺术评论中国传统数字权力

    创新思维与批评方法: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提升策略研究

    张立喜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文艺评论作为反映时代精神、塑造艺术价值、引领审美风尚的重要载体,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亟须从创新思维与批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并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和提升路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受众的期待.创新思维是推动文艺评论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批评方法是评价文艺作品或现象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面对数智时代的来临,文艺评论者应主动融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批评方法,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代文艺评论创新思维批评方法

    现代性视域下的达达先锋电影研究——以曼·雷《回归理性》为例

    杨立群杨振宇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成熟,科学理性在祛魅过程中逐渐成为新的神话,人们陷入意义空虚、整体性破碎的现代性困境.达达主义正诞生于此时,艺术家用反艺术的行动强烈批判理性与传统.充斥着大批劣质改编故事片的电影领域成为他们的新战场.曼·雷的《回归理性》是达达晚会展示的首批影片之一,也是20世纪先锋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未曾得到足够关注,但其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回归理性》连同其展示舞台可以作为克拉考尔概念中的"物质现实的表面现象",是分析时代困境、发现"总体意义"的材料;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曼·雷以"物影照相法"这一"物质性"表现方式制作电影,是对已然破碎的物质现实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是复原物质现实、打破科学理性神话的艺术实践.

    曼·雷达达偶然性物影照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