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

黄格胜

双月刊

1003-3653

wyk1303@163.com;wyk4433@yahoo.com.cn

0771-5316630/5355630

530022

广西南宁市教育路7号广西艺术学院310信箱

艺术探索/Journal Arts Exploration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丰富,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以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维系全国美术、音乐、舞蹈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推崇浅明晓畅的文风、提神醒脑的观点,兼容提高与普及,并蓄理论与实践,富有专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互文与涵化:汉代杂舞的动态变迁及其理论阐释

    张涛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式性语境的存在,赋予杂舞的底层以祭祀乐舞痕迹,使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早期杂舞有着上古军事用乐和仪式用舞的传统,因而具有多样化特征.杂舞从民间上升为宫廷宴飨的轨迹表明,文人的创作、拟作影响了杂舞的操演和互动,胡乐舞与杂舞的融合、共生也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这种涵化方式,既是杂舞历史互文传统的延续,又是政治在场语境下民间与宫廷互动的见证.

    杂舞涵化语境变迁

    新时代广西壮族特色乐器啵咧的创新和表演形式探析——以乐曲《印象·三月三》《古城新韵》为例

    贾阿龙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啵咧作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过广西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广西艺术学院侯道辉教授对啵咧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啵咧的制作工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原来在音准、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时代的啵咧可以和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团共同演奏.啵咧的存在和发展与壮族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具有独特的音乐价值、社会价值、心理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啵咧创新表演形式《印象·三月三》《古城新韵》

    秦文琛音乐中的"易斯格勒泛音"及其话语表征

    徐言亭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文琛在创作中运用的大量泛音,是他以陌生化理念对西方音乐的泛音技法和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易斯格勒"所做的在地化重构.秦文琛既没有直接搬用西方的多声部语言,也没有套用传统原型,而是回到自身熟悉的文化语境,找到自我的音乐表述策略.

    秦文琛易斯格勒泛音话语分析文化身份

    从宗族认同到地域认同:"迎老爷"仪式中的潮州大锣鼓音乐研究

    谢峥悦蒋燮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州地区的"迎老爷"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造的听觉、视觉及视听结合的情感体验,使在场不同身份的参与者获得对地方感的认知.潮州大锣鼓音乐极具地域性色彩的高声部旋律,与不同音色的低声部打击乐器密切配合,形成丰富的多声音乐形态,极大增强了仪式的喜庆氛围.

    迎老爷潮州大锣鼓宗族文化具身展演地域认同

    《审音鉴古录》贴旦身段论——以《牡丹亭·学堂》《西厢记·佳期》为考察中心

    李阳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音鉴古录》中关于昆曲贴旦的身段记载,与后世舞台呈现相比,虽有细节、动作、表述习惯与称谓的不同,但已奠定后世昆曲表演的基础.贴旦的身段较之旦角其他家门有大开大合之处,在表演中把握精准与适度,是《审音鉴古录》在旁注中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贴旦身段的变化,亦要纳入舞台创作规律及戏剧史的进程中加以考量.

    贴旦身段[十二红]《春香闹学》

    南曲[尾声]新论——以《牡丹亭》为例

    张静怡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曲中常对不同宫调的[尾声]予以差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调式、散板以及结音三个方面.南曲[尾声]无疑面临着曲家与曲师的抵牾,二者在根本上指涉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以辩证的精神去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戏曲音乐的视野格局中既可明晰传统理论范式,亦可丰富南曲[尾声]研究.

    [尾声]《牡丹亭》趋同差异

    家国之间:抗战时期内迁民间戏班的生存之道——以厉家班为例

    张志全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民间戏曲班社云集于西南大后方.民间戏班既要进行商演以谋取生存,亦要为抗日救亡而进行公(义)演.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民间戏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厉家班在内迁过程中,虽屡历险境,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种抗战义演活动,创编新剧鼓舞民众,并有意识地将宣传与募捐融入舞台表演,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厉家班在烽火中逆势发展,得力于厉家班"严"字当头的治班制度、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及班主的社会活动能力.厉家班的生命轨迹,已然超越个体戏班的价值,而成为观照战时中国民间戏剧团体命运的典型符号.

    抗战时期京剧厉家班家国之间生存之道

    漓江画派二十周年专题展·黄格胜

    黄格胜
    封2,后插1-后插4,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