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经济
亚太经济

双月刊

1000-6052

ytjjbjb@tom.com

0591-83791485、83718702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亚太经济/Journal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本刊着重反映世界政治经济对亚太地区发展的影响,亚太经济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问题、合作与趋势,以及我国的战略选择与应采取的对策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及政策路径

    张勤仝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人工智能全球经济治理治理赤字新型全球化国家AI主权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胡怀国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培育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推动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

    APEC供应链安全形势研究——基于中国视角的分析

    许家云刘晨阳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应链安全是APEC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稳定与繁荣意义重大.基于OECD数据库所做的测算表明,APEC整体的供应链关联程度呈现波动中稳步上升的趋势,合作关系愈加紧密;APEC成员的供应集中度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外部依赖度和市场集中度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国际市场依赖度呈波动中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中国供应链上游存在外部依赖度过高的风险,与APEC其他成员的供应链关联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前,APEC供应链安全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APEC应推动各成员凝聚共识,通过多元措施强化亚太地区供应链的稳定,并建立更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

    APEC供应链关联供应链安全亚太地区

    东盟七国参与"印太经济框架"的动向与影响——基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视角

    王勤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的背景下,东盟七国参与IPEF的动因在于通过加入IPEF增进东盟-美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IPEF四大支柱迎合了东盟七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IPEF其他成员国在东盟对外经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IPEF四大支柱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东盟七国立足《东盟印太展望》,调整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以应对加入"印太经济框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东盟七国参与IPEF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价值链重构将削弱中间产品贸易的基础,加剧清洁能源的区域竞争,阻碍中资企业对美的"迂回出口",提高中资企业大型投资的税负成本等.

    东盟"印太经济框架"(IPEF)四大支柱政策效应

    共建"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就、挑战与应对

    罗玉辉侯为民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拓宽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合作规模稳步攀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对外经贸合作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合作持续、经济管控、金融稳定和法律适应等多重风险.为此,应加快构建一套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活动进程,分别采取政府先行主导的事前风险预警、企业主动跟进的事中风险处置、多方参与共同维权的事后经济追偿的风险防范策略,维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当利益.

    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开放企业"走出去"风险防控

    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兼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何英华桂宏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1年中国4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会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且通过提高流动性错配进而推升银行流动性风险;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更容易受到跨境资本流动的威胁,传统金融市场和数字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强化银行流动性风险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反应,而适宜水平的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强化金融监管强度均有助于弱化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化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提升效应,特别是对于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

    跨境资本流动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错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数字金融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机制研究——基于技术扩散和资金融通的视角

    郑万腾赵红岩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然而,高技术产业创新始终面临金融资源赋能失衡困境,数字金融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重要契机.基于技术扩散和资金融通视角,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21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数字金融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效应和机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能够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而数字金融子维度的赋能效度存有差异,表现为"使用深度>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同时,数字金融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投资来源、企业规模、地理区域和市场分割的异质性特征.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研发要素流动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扩散机制以及"产业-政府""产业-市场"的资金融通机制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可知,随着研发强度、非研发强度、政市关系和传统金融供给的配套发展,数字金融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呈现边际效用递增态势.

    数字金融高技术产业创新技术扩散资金融通

    RCEP区域生产网络与内部化贸易特征及其发展路径

    桑百川张子航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RCEP区域生产网络与商品贸易的总体特征与消费品出口情况发现,RCEP区域生产网络存在较高的外部依赖性,大量区域内制造能力需要外部市场吸收.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美欧市场萎缩与全球产业链区域化集聚背景下,RCEP区域经济合作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失去向心力.作为该区域生产网络的中心,增强产业链自主掌控力、成为区域消费大市场,应是中国推进RCEP区域生产网络结构调整、增强凝聚力的主要路径.

    区域生产网络RCEP内部化贸易对外依赖性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证检验

    魏方周杰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依托数字要素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基于2010-2020年9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样本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和跨国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始终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提升效果在高收入、高技术水平和以非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样本中更为明显.

    数字基础设施全球价值链地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动态因子分析

    美国重塑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全球战略及其影响

    张锐寇静娜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美国急于在全球层面重塑清洁能源供应链、确立清洁能源霸权地位.这一战略举动的关键动因包括关键矿产资源和技术成为能源地缘政治新焦点、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美国本土供应链规模有限及其对拓展霸权影响边界的需求.美国重塑供应链的核心目标是建构以服务美国能源转型为中心的地缘能源空间,三大对外行动包括拉拢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关键矿产资源国,依托盟友阵营组建合作机制和打压中国产业.美国战略以遏制中国为优先任务,推动政治联盟与能源联盟的相互嵌构、聚焦各类非物质因素的竞争,这些特点都与其塑造石油霸权形成较大差异.美国战略将严重冲击中国供应链企业,扰乱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对外合作需对其战略动向及时加以关注与应对.

    美国清洁能源供应链关键矿产资源地缘能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