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经济
亚太经济

双月刊

1000-6052

ytjjbjb@tom.com

0591-83791485、83718702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亚太经济/Journal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本刊着重反映世界政治经济对亚太地区发展的影响,亚太经济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问题、合作与趋势,以及我国的战略选择与应采取的对策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下技术标准"软联通"问题研究

    李远魏昕然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与加强共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软联通"的要求同频共振,为新形势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指明了方向.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各国博弈的焦点,更成为影响共建"一带一路"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软联通"道路.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深入探讨共建"一带一路"技术标准"软联通"的理论内涵、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不仅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技术标准"软联通"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技术标准合作提供建议参考.

    共建"一带一路"技术标准"软联通"标准合作

    全球碳定价的发展趋势、改革路径及中国借鉴

    赵书博姜明耀李昂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世界范围看,运用碳定价推动碳减排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碳价收入不断增加,碳定价推动碳减排的效果不断显现.成功实行碳定价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主要有,注重碳定价政策工具之间以及碳定价政策工具与其他税种之间的配合、逐步提高碳价、扩大碳定价政策覆盖的温室气体范围、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提前公布改革方案等.中国碳定价在推动碳减排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碳定价工具种类不够丰富、碳价水平较低、政策覆盖的温室气体范围较窄等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碳定价,包括深刻认识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尽快引入碳税,多措并举稳步推进ETS各项改革,用好用足碳定价政策"工具箱"合力推动碳减排,正视并循序化解碳定价改革阻力等.

    碳定价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美国塑造全球供应链的三种实力解构及对中国的镜鉴

    张兴祥杨子越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金融资本集团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必然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它是金融资本集团获利的关键,更是美国霸权得以维持的关键,同时也注定该体系不可持续.美国假国家权力之手塑造符合金融资本集团利益的全球供应链,使得供应链塑造超越经济范畴,呈现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综合作用,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嵌入.基于"币缘—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国际话语"和"境外干涉—'去国家化'"的博弈视角,对三种实力加以解构.研究发现,一方面,美国成功塑造并维持符合其利益要求的全球供应链的一些做法值得总结;另一方面,美国霸权导向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及其暴露的问题亦需引以为鉴.

    全球供应链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绿色溢出、溢回效应的影响——基于全球碳泄漏联通网络的差分检验

    黄孝武赵鑫焦骜
    4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采用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和联通网络模型,对全球贸易中的碳泄漏进行估算,并计算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对其他国家的绿色溢出和溢回效应.基于这些分析,进一步应用多时点差分方法,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政策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共建"一带一路"显著降低了共建国家(地区)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泄漏强度,加强了中国对共建国家(地区)的绿色溢出效应.同时,中国也从这些国家(地区)接收到了更多的绿色溢回效应.这些绿色效应在沿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非区域以及"五通"程度较高的国家(地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效应主要通过绿色技术的水平溢出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垂直溢出两个渠道实现.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一带一路"贸易隐含碳泄漏联通网络多时点差分

    金融制裁背景下跨境支付体系的新路径探索——基于SWIFT与mBridge的比较分析

    黄晓薇杜莉卞洋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冲突、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金融制裁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SWIFT作为跨境支付金融制裁的工具,使各国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为跨境支付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梳理SWIFT制裁的根本原因,系统阐述mBridge在支付架构、流动性管理、外汇兑换、治理方式、网络传输内容及网状交易的创新机制,基于mBridge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其有望成为应对SWIFT新型金融制裁的替代选择.未来,可以mBridge发展为契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及计价份额,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建设,为各国面临的潜在金融制裁和次级制裁风险提供应对方案.

    金融制裁跨境支付SWIFTmBridge

    关税政策变动下中国农业企业对美出口行为研究

    刘轶芳王晓娟谢超平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动给中国农业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使用企业层面高频贸易数据,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变动下我国农业企业出口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拟加征关税期间,大型企业更有能力通过抢运减少贸易损失;正式加征关税后,中国农业企业对美出口平均下降15.9%,多渠道企业凭借健全的贸易网络,能以更低的转移成本出口至其他国家,大幅降低对美出口.第一阶段经贸协定的签署有效降低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中国对美农业出口有所增加,但未完全恢复.这为中国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帮扶农业企业应对贸易冲击,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税政策变动农产品出口应对策略企业异质性

    跨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贸易的障碍与中国因应

    马其家冯慧敏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颠覆性创新方式为对外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然而,数据、算法、算力、生成信息等要素的负面效应,算法管理、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别差异,以及规制数据主权、列表模式和协定待遇的国际规则不健全,使跨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贸易遭遇障碍.为此,中国应在支持与规制目标下促进数据流通、治理算法垄断、提升算力能力、规范信息内容,在发展与安全目标下构建算法管理、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的开放型制度,并站在中国立场上积极参与和引领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模式和非歧视待遇相关国际数字经贸规则的制定和供给.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贸易贸易障碍中国因应

    印度关键矿产战略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魏益帆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芯片、半导体、电动汽车及其他高新科技和清洁能源所必需的"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主要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领域,呈现出竞争种类高度重叠、地缘布局角力明显、各方资本争夺加剧、资源保护主义抬头等趋势.印度政府日益认识到关键矿产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在2023年首次将关键矿产政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印度的关键矿产战略高度重视矿产供应链的风险防控,强调供应来源多元化、价值链本土化和降低对华进口依赖,但在未来仍面临着环保问题、原住民抗争等诸多挑战.此外,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道组建国际矿产供应联盟,力推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已从下游终端应用环节向中游加工制造,乃至上游基础原材料领域蔓延,这加剧了国际矿产市场博弈的复杂程度.

    供应链关键矿产资源安全印度外交

    日本在东南亚的港口合作评析

    赵政原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合作在强化日本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联系、保障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战后,日本先后通过赔偿工程和政府开发援助大量参与到东南亚地区的港口投资建设中,近年来更是借助"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将港口合作融入到"印太战略"的地缘战略当中,以应对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日本在东南亚港口合作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与首脑外交、中观层面的资金保障与官民合作,以及微观层面的投资建设与管理运营并重等.从成效看,日本在以港口带动东道国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了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完善产业链,以及日本港航相关技术标准在东南亚的推广.

    港口合作东南亚日本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投资对东道国和平福祉的促进效应

    刁莉赵薪彭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投资对东道国内部和平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投资对东道国内部和平具有重要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投资通过发挥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来促进东道国的内部和平,"一带一路"投资的和平效应具有国家间的异质性.各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共同利益是民心所向,是缓解全球安全忧虑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投资东道国内部和平双重差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