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李定广访谈录

    李定广陈婷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文课堂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意义.

    传统诗教审美教育核心素养诗意语文

    阅读教学高阶思维培养:由理解走向思辨——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

    童志国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力于文本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阅读教学,其价值取向是理解性阅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阅读教学,既要理解和掌握内容,又要超越内容走向掌握形式奥秘,故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要从理解性阅读走向思辨性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文章以经典名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试图给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以期真正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愿景.

    阅读教学理解性阅读思辨性阅读高阶思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论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解读

    林启华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由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就是一个概念,词语的组合就是概念的组合.词语组合不是各个概念意义的叠加,而是新的意义的生成.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词语的组合存在着糅合型与搭截型两类,它们在生成意义时有着各自的心理特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规律.我们利用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规律,针对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截搭型文本采取一些教学解读的策略.

    概念整合理论语文教学解读策略

    高中语文大单元学习"深度整合"路径设计实践研究

    赵劲草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新"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实践选择,日益趋显其优势,也成为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与课堂转型的一种追求.本文立足追求理解的(UbD)理论,以大单元"深度整合"为路径方向,主张深度整"核",以"核心任务"支撑大单元学习目标意向的落实;探寻深度整"式",以基于逆向设计生成U型式运行单元活动;落实深度整"制",以多维、多元机制支持单元评价.通过三个维度建构,实现对大单元学习目标、过程与评价的三层设计,以期促成从表层到深层的持续理解,落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大单元学习追求理解深度整合

    叙事学视域下初中记叙文教学思辨与突破

    叶茂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能力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叙事学的理论成果可以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本文通过收集与分析初中生叙事记叙文作文,探究初中生在叙事记叙文的写作表现与写作问题,借助叙事学理论提出优化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叙事记叙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素养.

    叙事学叙事记叙文写作素养

    例谈新课标背景下文本解读的三组逻辑

    左高超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是客体在一定的形式规范下对主体情感的映照.真正纯客观的不包含作者情感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因此,文本解读时在坚持理性逻辑的同时要关注情感逻辑的审视;同时,要站在教与学的逻辑且侧重于学的逻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再者,还要坚持历时逻辑对文本的审视,在不误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共时逻辑的眼光挖掘出文本的当下意义,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文本解读情感逻辑

    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设计探索

    倪妙静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自编校本课程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倡导校本课程配合国家课程.因此,根据两个学段语文课标的具体内容,进行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设计,从初高中语文衔接校本课程的理念与思路、设计及与实施、评价与愿景三个方面展开课程介绍,努力探索构建一个序列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的实用校本课程,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标准校本课程

    初中语文适性教育研究

    陈相元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初中语文适性教育研究,对于立德树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内驱力和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初中语文适性教育是指在初中学段语文学科教育中,遵循"人本教育"的育人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贯穿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辅导等整个教学环节,适合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其一般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自主预习、开启适性,创境导入、激活适性,感知领悟、唤醒适性,主题活动、成就适性,拓展总结、完善适性.其一般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为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启发点拨、因势利导,多维互动、教学相长.

    初中语文适性教育研究

    理解文学文本中的空间

    诸定国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文本中的空间在阅读与教学中都被忽视,其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掘,需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空间有不同类型,其特征为:综合性、社会性、象征与隐喻性.文学作品中空间的教学实施,要开展还原空间活动,培养空间认知能力;要梳理空间关系,培养空间思维;要依据空间综合性、社会性与象征隐喻性特征设计学习任务,实现深度阅读.

    文学作品空间类型与特征教学实施

    《天上的街市》研究性解读与教学实践

    田永跃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选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在新诗史和语文教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在熟悉《天上的街市》常见的解读与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性解读中,如果结合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对《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冲淡平和的风格,以及美学意义上韵律节奏的深入理解,将有力打破这首诗目前常规性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天上的街市》研究性解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