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文是"传统"的首道大门——李小龙访谈录

    李小龙林玮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是当代学生系统接触传统的首道大门,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为中国文化守好这道大门.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难免被扭曲与重塑.如中国古典小说文体被西方小说同化,而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小说的分析、欣赏,都以西方小说文体概念为模板,这应引起重视.阅读古典文学可以延伸人的生命体验与滋味,理解人自身的丰富性.这种中国人在中国文化浸淫中的独特体验.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学予以继承.如何经由语文课正向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细地从西方"拿来",需要数代人的研究与建构,而中小学课堂则是其基础.

    传统小说古典小说网络文学国学素养

    磁性语文课堂的理论关照与实践生成

    田新柱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性课堂基于兴趣观点、情境教学法及沉浸体验理论,志在使师生于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全身心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理想的磁性课堂始于兴趣,陷于情境,痴于热爱,醉于沉浸,终成自觉.磁性课堂连接语文世界与人生体验,追逐生命诗意与远方梦想,唤醒师生生命的本真,遇见美好的自己、自然万物和烟火人世.

    磁性语文课堂理论实践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策略探究

    沈冬芳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落实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统编教材所选篇目体现了强烈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将传统文化边缘化、标签化、单向化等现状.对此探索相应教学策略:纵横延伸,追溯文化土壤;比较辨析,深入文化内核;浸润联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基于"声色"审美视角的古代诗歌阅读——以《琵琶行》为例

    侯中川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月为文澜"的谋篇布局让《琵琶行》精妙绝伦,也给予了后人深入研究的独特视角,其典型特质随着时间推移而真实巧妙地转变,营造出广袤阔远的空间和澄澈冷寂的氛围.本文"声色"之美的审视与品读,需要我们探究"江月"三个阶段的动态文本影像建构、空间和色彩交织的静态文本影像呈现,尤其是"江月"与"琵琶"的声色互动、共融共生状态.此外,声色审美探究还需整合美术、音乐、物理和地理等高中其他学科的必备知识内容和学科思维方式,从跨学科视角对文本进行研习,是导向跨学科教学,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有力尝试.

    江月琵琶声色跨学科学习

    《春江花月夜》的声韵美及"古今辨韵"诵读教学探索

    徐榕泽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统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专设"古诗词诵读"研习任务,旨在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编入专题的《春江花月夜》作为诵读教学的典范,因其流畅婉转成为名篇,学生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反复诵读,辨析古今用韵的差别,走进古诗情境,体悟其独特审美情韵,是诵读教学法的一种新尝试.《春江花月夜》意象丰富,脉络分明,句调优美,构成独具一格的流畅婉转声韵美,其审美趣味恰与诵读教学相得益彰.经此诵读法,帮助学生体味此诗的生命境界.

    因声求气形式意味《春江花月夜》古今辨韵诵读教学

    《师说》逻辑闭环结构解读

    罗秉相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说》是传统思辨性作品名篇,篇章既合乎现代论述文的规范要求,又合乎逻辑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全文分别从观点"学必有师"的概念组成"学"与"必有师"这两个立论角度出发,先论证必要性理由,再论证充分性理由,最后站在得"行古道"的高度总结全文,起承转合,形成逻辑闭环.其不足是缺少"承认"环节的内容,立论角度的转换不明显,使得下文的思辨缺少思维的根据.

    充足理由律起承转合逻辑闭环解读

    教学视域下《济南的冬天》的深度研读

    廖举举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选入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单元,安排写景的抒情散文,意在培养学生对山水自然的感知.山水之乐自古以来被中国文人视为众乐之首,以审美的视角观看自然是当前美育教学的重点.对《济南的冬天》的研究性解读,培养学生对山水自然的感知,从自然景观的赞美中,领略济南城市的温情.明确现代散文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视域《济南的冬天》深度研读

    以童趣为切入口的《朝花夕拾》解读

    徐艳群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隔膜.细细品读《朝花夕拾》中的童趣书写,条分缕析其中的童年乐趣、坐"过山车"般的情绪情感、随心任意的推理行事方式等,可以引发当代中学生共鸣,进而逐渐消减隔膜,吸引中学生重新认知经典,深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朝花夕拾》童趣书写隔膜经典

    林冲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以山神庙的民俗内涵为中心

    王亚楠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青睐,而其中的"山神庙"情节尤其备受关注.以往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山神庙"叙事学功能上的意义探讨和林冲个人性格变化的重要节点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山神庙"这一民间信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山神庙"这座神庙,对于理解林冲这个人物至关重要,也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水浒传》林冲山神庙王灵官

    破译"非常"密码,探寻《项脊轩志》旨趣

    刘志军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文言散文名篇,文章的旨趣除了传统的"亲情说"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揣摩才能获取.可以尝试寻找文中一些"非常之处",如文章标题、删节部分及前后篇写法的落差等,结合文本和作者进行"破译",以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

    《项脊轩志》旨趣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