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生物技术
药物生物技术

吴梧桐

双月刊

1005-8915

ywswjs@cpu.edu.cn

025-83220372

210009

南京童家巷24号

药物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学、农业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文章。包括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治疗学以及生物成份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新生物药物的开发和药理、药效及临床研究。本刊读者是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人员,生物科学工作者,生物药物科技人员,药学工作者,医师,高等院校师生和工农业科技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PP1与PI3K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徐菁华李吉
    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SPP1和PI3K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其在宫颈癌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通过纳入12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入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SPP1和PI3K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入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SPP1和PI3K的表达与患者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及SPP1和PI3K表达的相关性。在宫颈癌组织中,SPP1的表达显著上调,表现为强染色,主要分布于癌细胞胞膜及胞浆,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明显增加。PI3K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呈现出强染色,主要分布于癌细胞胞质,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发现,SPP1和PI3K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PP1和PI3K的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同时,SPP1和PI3K表达也存在正相关。本研究发现SPP1和PI3K在宫颈癌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其高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紧密相关。这些结果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为开发针对SPP1和PI3K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基础,进一步的研究仍需探究其精确的调控机制和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骨桥蛋白-1磷脂酰肌醇3-激酶宫颈癌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治疗

    薯蓣丸配合肿瘤营养剂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及耐受性研究

    何彦澄孙明令石丽娜唐晓慧...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薯蓣丸配合肿瘤营养剂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与耐受性的影响。纳入本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需行营养干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给予肿瘤营养剂,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薯蓣丸。比较两组中医疗效及干预前后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T淋巴细胞亚群,分别采用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估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记录患者放射损伤发生情况,以此评估耐受性。联合组(96。00%)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68。00%)(P<0。05)。两组干预后血清Hb、ALB、PA水平及BMI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后CD3+、CD4+、CD4+/CD8+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两组CD8+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后PG-SGA评分低于干预前,其中联合组低于常规组;两组干预后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无患者对放疗不耐受,常规组放疗不耐受率为24。00%,高于联合组(P<0。05)。薯蓣丸配合肿瘤营养剂能改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免疫水平与放疗耐受性。

    肿瘤营养剂薯蓣丸头颈部肿瘤放疗营养状况耐受性

    伏诺拉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金迪夏鹏飞余意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察伏诺拉生(VNP)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纳入24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质子泵抑制剂(PPI)14d组、VNP14d组、VNP7 d组,每组80例。PPI14 d组给予雷贝拉唑20 mg bid+胶体果胶铋颗粒200 mg bid+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 bid+克拉霉素片500 mg bid治疗,疗程为14 d;VNP 7 d组给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20 mg bid+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 bid治疗,疗程为7 d;VNP 14 d组给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20 mg bid+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 bid治疗,疗程为14 d。治疗结束停药4~6 w后,空腹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Hp,比较三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PPI 14 d组、VNP 14 d组和VNP 7 d组分别有76例、77例、74例患者完成了治疗。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分析,PPI14 d组、VNP 14 d组、VNP7 d组的根除率分别为80。0%、83。8%、76。3%;根据实验方案(PP)分析三组的根除率分别为84。2%、87。0%、82。4%;三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1TI分析=1。41,x2PP分析=0。62,P>0。05)。3组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11。3%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P 7 d方案耐受性良好,其疗效和安全性与PPI 14 d方案和VNP 14 d方案相似,或可作为根除Hp的推荐方案之一。

    幽门螺杆菌四连方案伏诺拉生根除治疗慢性胃炎质子泵抑制剂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的影响

    丁延魁闫海燕郏红静王记远...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的影响。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罹患老年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126例,将患者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分别治疗3个月。采用24 h动态血压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情况,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纳入的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中,两组间在治疗前血压、心功能及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或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且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P<0。05)。与缬沙坦组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血压下降更明显(P<0。05),左室射血分数更高(P<0。01),血清胱抑素C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更低(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更好地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病理性重构指标。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中的确切作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胱抑素C半乳糖凝集素-3病理性重构

    黄连解毒汤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及血压控制的影响

    夏阳侯雨蒙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黄连解毒汤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及血压控制的影响,将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前述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连解毒汤治疗,均治疗8 w。比较两组治疗8 w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w后中医证候积分、胆固醇代谢标志物、血脂水平、血压控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8w后,与对照组83。75%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25%,高于对照组;两组胸闷、眩晕、头晕、心悸各项积分、血清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差治疗8 w后相比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连解毒汤联合瑞舒伐他汀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水平,还能稳定患者血脂代谢情况,缓解其胸闷、眩晕、头晕等多种临床症状,临床应用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高血压高脂血症瑞舒伐他汀黄连解毒汤血脂血压中医证候积分

    肝素生物测定法的研究进展

    谢天柱孙晓秦美蓉刘楚珩...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素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天然抗凝血和抗血栓药物,按照分子质量分级可以分为:普通未分级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超低分子量肝素,不同分子质量肝素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对肝素效价的把控是肝素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生物测定法可以综合反映所有的可变效应,能够监测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料想、不易发现的构象变化,是含量测定所不能实现的。目前,从各国药典中收载的肝素效价测定方法来看主要有以下5种:1。全血法(兔、猪或羊);2。血浆均值法;3。血浆复钙法;4。活化凝血酶时间法(APTT);5。生色底物法;应用这些方法在肝素的生物效价检测方面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发展。文章对肝素效价生物测定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这些方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肝素低分子肝素全血法血浆复钙法活化凝血酶时间法生色底物法生物测定法

    基于Dystrophin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许金波娄丹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进行性遗传性肌肉疾病,由X连锁阴性遗传,男性多见且多在儿童期即发病,不良结局包括心肌病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了全球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该疾病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Dystrophin蛋白出现异常,Dystrophin蛋白位于肌细胞膜的内侧面,有四个主要的结构域:肌动蛋白结合氨基末端结构域(ABD1)、中心杆结构域、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和羧基末端结构域。Dystrophin蛋白负责维持肌纤维的强度、柔韧性和稳定性,并影响病灶粘附张力,同时还充当分子减震器,保护心肌细胞,使质膜免受损伤等。更多其他作用通常是根据它们所组成的复合物来考虑,包括在分化的肌肉细胞内外传递信号,以及控制活化的骨骼肌干(卫星)细胞的分裂动力学等,与身体各部位的调控紧密相关。该疾病属于罕见病,通过实验室检查、肌电图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基因检测、肌肉活检等进行及早诊断非常必要,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和严格护理。但目前尚无根治方式,主要手段在于恢复Dystrophin蛋白以保持正常肌肉功能,包括:使用通读疗法、外显子跳跃疗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以及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等;另有通过调控Dystrophin蛋白的相似蛋白Utrophin以期达到替代效果。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相关Dystrophin蛋白结构、功能、肌肉关系以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抗肌萎缩蛋白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基因突变治疗儿童

    肿瘤微环境介导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的研究进展

    刘云朋高源张红梅赵雅波...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并且HCC的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发挥抗HCC作用。因其可显著延长HCC患者的总生存期,索拉非尼已被批准作为晚期HCC患者的一线系统治疗药物。然而,仍有大量HCC患者对索拉非尼表现出原发及获得性耐药,导致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更差。研究显示,HCC患者的肿瘤微环境与其对索拉非尼产生耐药密切相关,因此,亟需阐明肿瘤微环境介导HCC患者对索拉非尼产生耐药的机制并开发干预策略。肿瘤微环境由各种细胞及非细胞成分组成,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成分相互作用,并与肿瘤细胞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调节HCC的生物学行为和对索拉非尼的反应。基于目前对肿瘤微环境介导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的研究进展,文章综述了肿瘤微环境介导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主要侧重于缺氧、肿瘤相关免疫抑制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克服索拉非尼耐药的潜在策略,如靶向肿瘤微环境中涉及的关键分子及通路,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索拉非尼反应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为未来临床治疗肝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延长HCC患者的总生存期。

    肝细胞癌肿瘤微环境索拉非尼耐药性缺氧免疫抑制

    小檗碱在调控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应用效果与研究进展

    陈心豪李花
    21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檗碱主要是从黄连根茎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与多个细胞内靶标相互作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广泛的药理活性。细胞凋亡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生物体的发育、免疫系统的调节、肿瘤抑制以及组织修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往研究初步证实,小檗碱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起到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相关疾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的转导上,尤其是Bcl-2/Bax信号通路。Bcl-2/Bax作为细胞凋亡通路中的重要调节者,在神经、心血管、消化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小檗碱在这些疾病中如何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证实小檗碱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亨廷顿病等疾病中可调控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起到神经系统保护作用;其在阿霉素或缺氧诱导心脏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可调控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发挥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其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脓毒症并发肠损伤以及放射性肠炎等疾病中均可调控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发挥对胃肠道系统的保护作用;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结直肠癌、宫颈癌以及三阴性乳腺癌等疾病中均可调控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发挥对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文章从Bcl-2/Bax信号通路角度对小檗碱介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小檗碱在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小檗碱Bcl-2/Bax蛋白表达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细胞外囊泡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陈宏伟
    216-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面愈合是指机体因遭受外力的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若创面愈合不良或创面无法及时愈合遗留病理性瘢痕,易对患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创面的愈合。细胞外囊泡,尤其是外泌体,除介导细胞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外,还是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分泌产物,其主要通过在细胞之间运输各种分子DNA、RNA和蛋白等发挥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瘢痕生成等多种途径改善伤口愈合,这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故本研究对外泌体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细胞外囊泡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