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任宏志

月刊

1009-9506

yxsyxb@yxnu.net

0877-2050805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聂耳路49号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不拘泥于为社会和本院发展服务,在伦理学研究、民族历史与发展、东南亚经济发展和教育等领域都开始了广泛的探索。严谨的学术性,优质的办刊条件、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切实稳健的办刊思路,得到了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领导的赞许和支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流"的诗学——以陶渊明、韦应物与苏轼为中心

    赵映蕊罗云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史上的"临流"书写导源于许由、孔子和《楚辞》,而以王羲之"曲水流觞"与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最为著名,在唐代则以韦应物最为突出,现存韦集中就有二十余处提及"临流"。而作为宋代最为杰出的文人,苏轼的"临流"体验则继承了陶、韦的诗学资源,展示出了"临流"的存在深度。本文以陶、韦、苏三家作品为中心,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学"临流"书写的诗意表达,认为陶渊明临流赋诗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启了中国文人对流水的诗意体验,至韦应物则集大成,苏轼则进一步巩固了"临流"的诗学意义,使后世的"临流"书写日益典故化和趋于稳定。此外,中国文学的"临流"书写也在绘画领域有着广泛影响。

    诗学临流陶渊明韦应物苏轼绘画

    民族文学内地化探究——以师范为中心

    王海滨李晓旋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白族诗人师范的杜诗接受活动是众多白族诗人向中华文化学习的个案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滇西文献大家,师范读书广博,其诗作能明显看出取法杜诗的痕迹。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清诗在云南的发展演变的规律、云南诗学的复古风气以及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遭际都促成了师范学杜的动因。对于师范本人来说,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学成就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其诗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就是模仿杜甫的现实主义之作。在师范的人品和诗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清代白族师氏作家群以及白族作家圈。可以说,以师范为代表的清代白族诗人,在苍洱之境的熏陶下,民族气质与中华文化碰撞间,开辟了白族文化内地化的又一新的格局。

    杜甫白族文学师范白族诗人内地化

    近代昆明城市功能的历史演变

    王丹李玥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史研究中的"城市类型"是一个历史命题,特定城市的主要功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变化。昆明作为西南地区连通中原最主要的典型边疆城市,在清末的边疆危机中发展迅速。近代昆明经历了自主开埠、护国起义、支援抗战等重要历史事件,逐步由一处传统的边疆省份行政中心发展为一个综合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昆明的主要城市功能发生了多次转变。

    近代昆明边疆危机城市功能

    修订本《旧五代史》勘误(一)

    孙先文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5 年修订本《旧五代史》,在旧有基础上进行校笺、增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乏舛误之处,就笔者目力所及,校勘、补正6则:一是原文"蓝关"应为"蓝田关";二是原文《罗隐传》记载的其"年八十余"应为"年七十七";三是《李嗣昭传》记载的"(天祐十九年)冬,契丹三十万奄至"应为"(天祐十八年)冬,契丹三十万奄至"。四是《华温琪传》载的"右龙武统军"应为"右龙虎统军";五是《程福赟传》载的"天福七年冬"应改为"天福六年冬"。六是《礼志下》载的"用少牢者用特牲代"应改为"用少牢者用特牲","代"为衍文。

    薛居正《旧五代史》勘误《册府元龟》

    原生态视域下抚仙湖"抗浪鱼"的饮食记忆

    朱和双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有大量的汉族移民转徙到云南,作为"瘴药"流传的抚仙湖"鲌鲜鱼"受到了朝野的普遍关注。在《康熙字典》收入"䆲䆡鱼"这个固定概念前,"海蛆""石穴鱼""洞鱼"及"糠郎鱼""蜣蜋鱼""蜣螂鱼""康郎鱼""漮䆡鱼""鱇䱶鱼"等读音相近的概念都是"抗浪鱼"的代名词。除少量鲜鱼被用于烹制菜肴外,绝大多数都被制成了小鱼干待售。清代以赵士麟为代表的滇籍仕宦阶层扭转了"䆲䆡鱼"的整体评价,并将其独特性不厌其烦地增添到华夏饮食的记忆空间。民国时期,试制罐头的构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最终实现了标准化的企业生产。到 20 世纪 90 年代,抗浪鱼消费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原生态抚仙湖抗浪鱼传统制法饮食记忆

    昭通镇营汛分布格局——以《营制总册》为中心

    刘睿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道光年间红格本《云南昭通镇四营营制总册》的记载,清代昭通镇标下属四营及其汛塘设置、分布格局展受人口分布、交通线走向在昭通境内受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影响。清代昭通镇标下属四营,形成以前、左、右三营拱卫中营的形势,所设汛塘总体呈现出南密北疏的特点,并呈现以中、前二营汛塘分布的"棋盘式"格局和以左、右二营汛塘分布的"干线式"格局,这是雍正改土归流以后清代中央对其地方以"文资治理,武行弹压"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绿营兵汛塘分布格局人口交通

    成都市耕地生态保护的回顾与启示

    彭丽容唐仪萱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市在耕地生态保护中一直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完整的耕地生态调查监测与评价预警体系,倡导提升耕地生态功能的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的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全社会共同保护机制来实现耕地的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成都市耕地生态保护,需要继续推进"顺应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的传播,构筑"和谐共生"的共赢保护路径和整体保护模式来加强耕地生态保护。

    和谐共生耕地生态保护回顾与启示

    海内外滇缅抗战史料编纂出版述略

    旃春云何志丽陈子丹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内外滇缅抗战史料记录滇缅抗战时期中、日、美、英等各方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情况,是研究二战中缅印战区相关史实的重要史料。文章在分析滇缅抗战史料的概念、构成与价值、保存现状的基础上,简要评述了中、日、美、英等参战方编纂出版的滇缅抗战史料汇编成果,并针对目前编纂出版的不足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展望,期望能对滇缅抗战史料的开发利用和整理研究有所裨益,为中外抗战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珍贵史料。

    海内外滇缅抗战史料编纂出版

    清前期鲁魁山地区的治策与"汉夷"关系

    贾宜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南鲁魁山地区由于其位于滇南交通扼要且环境复杂,明清之际成为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战略要地。清朝底定中原后为稳定全国局面、恢复发展对当地土司采取相对宽松的扶绥政策,同时也不断通过垦荒、开矿等措施鼓励中原人口向云南转移,然而鲁魁山地区土司的不断做大,劫掠客商、压榨土民,为祸一方,并最终成为阻碍清初滇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随后清廷经过对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不断思考与总结,抓住当地"汉夷"、官民之间的矛盾施策,将该地区改土归流进而彻底纳入王朝掌控之中,但"汉夷"双方又在围绕盐、茶等生计而不断爆发出新的冲突,在王朝与地方的力量互动中,清廷通过镇压叛乱、遍施礼教等方式,完成当地"汉夷"格局的再平衡。

    改土归流"汉夷"关系边疆内地化移民政策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四种及其关系研究

    姚禹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颉刚先生的《浪口村随笔》有四种,即 1939 年在昆明浪口村做的读书笔记稿本、1940-1941 年《责善半月刊》刊发的读书札记、1949 年上海合众图书馆出版的油印本以及 196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林杂识初编》。其中,1939 年稿本是其他三种的基础,1949 年油印本脱胎于 1940-1941年《责善半月刊》所刊的读书札记,而 1963 年中华书局版《史林杂识初编》则是从 1949 年油印本中选出来的经典。这四种《浪口村随笔》各有特色,虽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别,但实际上联系密切。其中不变的是民族考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改变的是越加精益的文字和更加成熟的观点。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