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传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传播研究
艺术传播研究

季刊

2096-8183

艺术传播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rt Communication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现与幻觉的线性图像——重塑电影影像的本体

    李洋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影像的本质可以尝试从图像性的角度重新阐释,以强调再现与幻觉之间的二元张力.电影影像既源于摄影图像的再现性,又通过光学和认知机制创造出运动的幻觉.电影不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而是要通过幻觉让观众体验运动.不同导演对再现与幻觉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电影的不同认知.电影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性的魔法",既记录现实,又创造幻觉.最终,电影影像在时间的线性编码中实现了再现与幻觉的统一.

    电影影像再现幻觉线性图像无我世界

    国际传播,影视何为

    张国涛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中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迈进势在必行.中国影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对建设和建成文化强国、重构国际传播格局、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已经形成作品出海、IP出海、平台出海、产业链出海等多元化的路径.面向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影视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国际传播策略,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创新发行,深化合作""拥抱流媒体,主推新形态""一区一策,精准传播""价值通约,文化共情"等方面发力,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国际影响力传播策略传播效能

    区域国别:影视国际传播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杨宾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文明互鉴的语境下,面向区域国别的影视国际传播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影视国际传播的贴近性表达与精准触达,需要融通区域国别的研究理念,包括战略性理念、全球化理念、差异化理念和综合性理念,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相关知识与信息.面向区域国别的影视国际传播也面对着新的难点及挑战,包括"地方文化个性"与"人类文明共性"的协调表达、从"语言翻译"到"文化转化"的精准话语适配、整体性战略布局与本土化传播策略的综合考量等.应通过提升区域国别视域下中国影视的文化"主体性"、强化影视国际传播的战略统筹、建立区域国别影视国际传播资料库、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助力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影视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传播效能影视强国

    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功能锚定、趋势洞察与进路探索

    张陆园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短视频越发强劲的出海浪潮,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营造了新语境,开辟了新途径.短视频在其国际传播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内容国际化突围、平台国际化拓展、文化国际化扩散的显著趋势.展望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探索提升短视频国际传播效能的进路:一是推动理念创新,加强共同价值与在地文化的对话融合;二是培育多元主体,强调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共进;三是打造优质内容,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兼顾并推;四是拓展传播渠道,助推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并举齐进.

    短视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效能提升中华文化

    至理与治理:通往国际传播的中国"大视听"话语体系建构

    史力竹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国式现代化视听所生产的话语符号和具象表征,要在新的语境下积极从中华文化根脉中汲取灵感,在文明互鉴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而在互联网极大改变了社会的运行状态的同时,数字化的信息或说数据的经济属性也被凸显,当下的"大视听"开始浮现被"流量逻辑"所支配的态势.中国的"大视听"要根植于中华文明,服务人民群众,参与建构协调共生的、足以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国视听带来更有实效的国际传播能力,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助力中国社会的美好发展,则是构建中国"大视听"话语体系的终极实践目标.中国文化精神可以为视听生产注入正能量,因此,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将国际传播与内容生产深度关联,开发多维的进路,让中国的文化话语在世界舞台上被更多地"看见",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国际传播中国文化视听话语体系视听治理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突破口与牵引绳:国际艺术传播学的专业定位及学科建设路径

    邓秀军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艺术传播学是艺术学和国际传播学交融生成的新兴学科,聚焦国际传播领域中与艺术相关的创作、展演和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面向这类实践活动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艺术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特点,而能够较好地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基于国际艺术传播的全球传播、全民传播和全媒介传播等特征,国际艺术传播学需要从学理逻辑、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开展学科建设.

    国际艺术传播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

    1935年梅兰芳剧团在苏联传播戏曲文化的路径和方式

    周丽娟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5年梅兰芳剧团在苏联的巡演因梅兰芳和张彭春等人坚持专业至上、科学运作,成为迄今最成功的中国戏曲文化对外传播活动案例之一.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的档案、回忆录以及当年苏联报刊的报道等史料可以发现,梅兰芳剧团分阶段采取了多种传播路径,其具体运作方式包括:筹备期间向苏方提供关于戏曲文化及本次巡演的相关资料;演出前接受采访,参加媒体见面会和中国驻苏使馆招待茶会,在艺术家俱乐部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精心选择剧目、安排演出程序并高质量地完成演出;配合爱森斯坦拍摄电影《虹霓关》之"对枪"一折;与苏联艺术界人士深度交流和研讨;张彭春发表文章及时解惑和导赏;向博物馆赠送演出服饰和道具.通过这些做法,梅兰芳剧团不仅实现了巡演的圆满成功,还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地位,从而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戏曲文化梅兰芳国际传播爱森斯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新媒体语境中粤曲的创意转化与运营传播

    涂俊仪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曲艺在新媒体语境中面对着几乎全新的传播生态,故须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与运营推广方面予以调适.近年来,粤曲的新媒体创意转化和融合不断推进,从学理上可以识别出跨类型融合、跨媒介融合、跨产业赋能等特征,在表达上则体现出流行化、国潮化、时尚化等特点.粤曲的新媒体运营不仅注重平台与圈层的多元跨越,通过多方借力推动了粤曲的广泛化、分众化、爆点式传播,而且注重持续性、深度化的拓展运营,从而体现出"跨""借""拓"的特点.粤曲的新媒体创意与运营,为曲艺乃至戏曲的当代转化与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但在运作的准则与机制上也仍须进一步完善.

    曲艺粤曲传统艺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跨界融合

    音乐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实践的分析研究

    李一茜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学术期刊作为人文社科期刊方阵的组成部分,在新兴出版的产业布局中面临着由传统媒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业态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以纸刊资源为依托的音乐学术期刊融媒体建设,是当前学术期刊参与媒介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其工作既包含刊物的内部转型,也涉及更广泛的行业跨界合作.立足于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音乐学术期刊融媒体实践,一方面依附于传统纸媒出版所积累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也在网络触达中放大并延伸刊物的品牌影响力.学刊公众号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认同的转化和传播方式的转向,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和原创性意义的、属于新兴出版分支的实践课题,也已然是当前各家学术刊物在融媒体建设中应该共同关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学术期刊传统出版融媒体建设知识服务

    当代网络音乐传播中的"茧房"现象及其治理

    王雪松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茧房"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中的阻蔽现象,在网络音乐传播中亦存在,即"音乐茧房".音乐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所受到的技术捆绑和所引发的感觉偏向,比普通信息更易显现."泛娱乐化"的信息环境往往离不开音乐茧房的挟持,然而音乐茧房可以形成正负双向审美效应,这些效应应得到正视.以公共主体和教育主体的能动实践作为驾驭"音乐茧房"的策略之维,是当今构建良好网络文化(音乐)环境的有力支点.

    音乐茧房网络环境泛娱乐化媒介素养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