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业经济与管理

郭翔宇

双月刊

1674-9189

nyjjygl@163.com

0451-55190063,55190553

1500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农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Fisheries Econom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三农”服务,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本刊愿成为您事业发展的挚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理论分析、补偿设计与路径选择

    贾晋丁华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亟须构建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从膳食结构出发,通过计算各省份虚拟耕地净流量和补偿标准,构建特定膳食结构下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设定的中等膳食标准下,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新疆等20个地区为受偿区域;广东、浙江和北京等11个地区为补偿区域.从受偿标准来看,受偿区的总补偿标准达到117.01亿元.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和新疆的受偿标准较高,分别为27.98亿、14.62亿、11.96亿和8.98亿元;重庆和贵州的受偿标准相对较低,分别为0.47亿和0.56亿元.从补偿标准来看,广东的补偿标准最高,为12.03亿元;西藏的补偿标准最低,为0.20亿元.从法规与监管体系、利益补偿方式以及补偿资金来源等方面探讨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构建和优化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级差地租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虚拟耕地膳食结构

    区际补偿对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启示借鉴

    王怡婷魏广成巴雪真钟钰...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是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并剖析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美国水土保持补偿、江苏南北合作帮扶、德国州际财政平衡的生态补偿和区际补偿的典型案例,旨在为我国新时期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借鉴.研究表明,中央统筹布局、区际协调发展、科学合理核算、要素扶持对接、动态改进完善是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以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协调发展、以科学核算标准实现精准施策、以加强产销合作构建联结机制、以多元主体参与完善利益补偿,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区际协调发展

    基于生态视角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丁存振纪祥宇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作为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对于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经济和生态视角,充分考虑主产区发展的显隐性损失,从粮食运输损耗、耕地隐性成本、劳动力隐性成本、农业碳收支、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综合测算粮食产销区间横向利益补偿标准及补偿额度.结果表明,2013-2022年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额度不断增加,10年间增加了9.5%,其中,耕地隐性成本和劳动力隐性成本构成了利益补偿的最主要部分,占总补偿额度的95%以上;主产区粮食种植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主产区农业净碳值从2013年的10352.42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14 574.64万吨;黑龙江、内蒙古作为产粮大省,其经济和生态受偿额度均在主产区中居于前列,占全国总补偿额的33.28%,广东、浙江、北京是主要补偿省份,补偿额度居主销区前列,占全国总补偿额的71.38%.因此,应重视粮食产销区隐性成本补偿,逐步推动产销区之间建立基于责任共担的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同时考虑生态补偿,促进生态补偿与粮食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生态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李治陈春丽何亚萍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为破解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产粮多、经济弱、财政穷、环境紧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导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政策抓手、机制载体,有利于实现粮食供需有效匹配、产销对接模式升级、生产投入转变、生产方式转型.未来应通过基础共建、产业联动、标准互认、品牌联营等,深入推进粮食产销区共建高标准农田.同时,注重在"全国一盘棋"原则下发挥两区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结合、加强产销区资金和技术合作、健全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制度体系.

    粮食安全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土地托管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强强周振邦邵战林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我国土地托管问题研究现状和热点,探究其研究前沿与主题,明确土地托管研究方向对推进农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基于2000-2023年CNKI土地托管领域核心期刊,绘制土地托管研究领域核心关键词、关键词共现、时间轴等知识图谱,对热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主线、研究脉络进行归纳.结果表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土地托管以来,土地托管相关研究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当前土地托管研究聚焦于"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等相关热点领域,围绕五条研究主线展开.土地托管研究脉络可以分为萌芽阶段(1996-2003年)、发展阶段(2003-2013年)、规范阶段(2014年至今).未来需要加强对土地托管的对比研究,关注对不同土地托管模式的分析以及重视对土地托管参与主体行为决策逻辑的分析.

    土地托管农地经营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与灌溉效率关系研究

    李贵芳逯梦岩马栋栋赵翠萍...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与灌溉效率研究是农业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将二者纳入同一理论框架的成果并不多.通过梳理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的最新研究,发现有关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研究较少涉及灌溉效率,而在灌溉效率的研究中常把农地经营规模作为关键影响变量之一,指出二者之间存在负向、正向或"倒U型"曲线关系,并揭示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用水行为和农地细碎化是导致二者呈负向关系的主要原因;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济和优化种植结构是导致二者呈正向关系的原因;节水设施的高成本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是导致二者呈曲线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小田并大田"和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背景下,改进传统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理论体系,明晰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双目标优化作用机理,开展二者双目标优化的实证研究,构建双目标优化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框架和总结国内外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成功案例经验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灌溉效率农地细碎化规模经济小田并大田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绿色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

    王箜马骥
    7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绿色生产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必须重视的是,随着农业分工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然成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绿色生产的研究是评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研究发现:关于农户绿色生产: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来看,多以农户理论为核心展开刻画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基本遵循"内外因素—认知—意愿—行动"的行为逻辑框架;从农户化学品减量施用来看,多以投入—产出入手测度农户化学品减量施用.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供给视角看,多以分工经济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来阐释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形成及运行,可通过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市场规模;从需求视角看,多以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可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及专业分工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商的外包服务供给与农户的服务外包需求具有相互性.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农户绿色生产的作用机制:农业社会化服务可通过发挥技术进步机制、要素约束缓解机制及成本效应机制促进农户绿色生产.但现有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户绿色生产的文献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情景等方面存在不足,且研究结论通常取决于基准模型的相关假设与研究情景,不同基准模型框架下的理论分析结果各有差异.基于中国情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创新、服务政策绿色转型、农户集体行动等方面进行理论突破,可能是中国研究为农业经济学作出的贡献.

    农户绿色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为逻辑框架

    中国减贫经验的理论解释——以四川省盐源县苹果产业为例

    王月霍学喜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减贫与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视角,梳理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苹果产业扶贫的逻辑,聚焦短期"扶贫"、中期"扶志"、长期"扶智"的盐源苹果产业扶贫理念与模式,探索农村减贫中"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制度创新.研究发现,内嵌于村庄特色资源禀赋情境的苹果产业形成长效机制,成为支撑农户收入增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后脱贫"时代,需要注重营造"有效市场"环境,发展比较优势凸显的苹果产业,完善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机制,支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长效型产业发展格局.凝练得出贫困治理的不同阶段中"市场失灵—政府补位—有为政府(不越位)—有效市场"的中国减贫经验,即脱贫攻坚期"有为政府"主导绝对贫困的消除,后脱贫时代"有效市场"引导相对贫困消减,是中国式产业减贫经验的理论核心.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产业扶贫扶志扶智

    新一轮农地确权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吗?——来自CCAD的证据

    李林凤蒋欣易朝辉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推动力.因此,以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业水平,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且主要通过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信贷支持,以及促进创新的驱动来实现.进一步分析显示,农地确权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的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仅对非粮食主产区、旱地区和自然低风险区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该政策效应主要来源于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效应贡献不显著.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建议继续贯彻落实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充分发挥农地确权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的促进作用.

    农地确权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水平政策效应评估双重差分

    数字素养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海龙韩佳宁代兴梅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农村青年的数字素养,促使其准确获取数字信息、了解数字媒介和认识数字安全成为助推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的重要手段.研究基于辽宁省绥中县内10个乡镇的504份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研究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考查了数字素养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素养对农村青年是否有电商创业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数字内容创建素养和数字应用社交素养对农村青年是否有电商创业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数字素养在受教育程度、风险承受能力和创业培训情况上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据此,国家应从平台支持和待遇保障上发力,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服务;鼓励农村青年创业者做有价值的数字内容构建,积极传播优质创业信息资源;做好对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思想引导,实现其自身发展价值.

    数字素养农村青年电商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