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学刊
城市学刊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1942

0737-46286820

413000

湖南省益阳市银城南路

城市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城市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主要刊载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高教管理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人才在网红村运营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张京祥戚俏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乡村物质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些美丽乡村普遍面临同质化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投入、闲置资源无法有效盘活等难题,亟须借助乡村运营来突破发展瓶颈.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以浙江安吉红庙村"深蓝计划"项目为例,对青年人才引导下的行动者联盟构成及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研究表明:青年人才作为特殊行动者,引导村集体、村民、政府、游客、网民和社交平台等异质行动者,在虚实网络空间中通过转译完成了村庄存量资源到"现金流"资产的蜕变,展现出更好的内生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帮助青年人才等有为精英更好地"嵌入"乡村治理,壮大以村集体、村民为核心的内生力量将是乡村运营的重要议题.

    行动者网络乡村运营青年人才网红村

    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溢出效应对城市效率的影响——以广西为例

    唐重振马国松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加大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使用空间计量模型,选取 2005-2019 年面板数据,对广西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于城市效率提升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城市效率提升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城市效率整体空间上呈现离散特征,但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周边邻近地区的城市效率影响效果更加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与社会消费水平能够显著地推动城市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生态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效能并未完全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效率的提升.因此,提出打造产业联动平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深度挖掘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溢出效应等政策建议.

    政府公共支出溢出效应城市效率

    生育新政下工作母亲就业困境与支持体系构建

    王郁芳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母亲(特指已生育且在业的女性)既要参与社会劳动,又要承担生育和照顾儿童的主要责任,必然带来职业与养育之间的矛盾冲突,陷入"生育歧视"与"母职惩罚"等种种就业困境.我国"三孩"生育新政的实施使工作母亲的职育矛盾凸显,平等就业问题更突出.因此,宜通过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成本共担机制、催化社会力量担当、重建家庭内部分工等方式为工作母亲构建一个合理的平等就业支持体系.

    生育新政工作母亲平等就业权益保障

    洞庭湖区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常德市和益阳市为例

    杨华周辉汤静宁启蒙...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000、2010 和 2020 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常德市和益阳市两个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近 20年来两个城市的林地和耕地面积均在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景观指数方面,两个城市呈现出相似的变化,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始终保持较高状态,破碎度亦较高;耕地和林地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较低,破碎度也偏低;景观生态风险方面,两个城市的高和较高风险区均分布在临湖的平原区和城市建成区,低和较低风险区分布于林地景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景观格局景观指数洞庭湖区

    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更新改造的规划探索与实践

    刘立早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是全国知名的商业街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但随着时代发展,解放碑步行街也开始面临功能业态老化、文化传承不足、人车矛盾突出、环境品质不佳等问题.2018 年,解放碑步行街入选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在充分挖掘和整合自身资源基础上,顺应新时代商业街区转型升级趋势,从提高商业质量、促进文化传承、完善交通功能、提升街区形象和建设智慧商圈五个方面开展一系列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使老商业区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存量时代商业街解放碑步行街城市更新改造提升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李艺蕾曾志伟汤慧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城市发展潜力和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空间活力的营造和提升是助推城市更新、营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借助文献计量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回顾 2003-2022年间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梳理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阶段与热点并展开评述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发文量与时间分布方面,全球范围内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量上英文文献多于中文文献;国家与机构学术合作方面,中国相关研究热度最高,美国相关研究影响力最强,且国家与机构之间总体合作网络较为密切;所涉期刊与发文量方面,相关研究所涉期刊丰富,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于中文文献,且英文相关研究所涉学科领域种类较多;研究主题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热点不断更新,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设计对活力的营造关注时间最长,建成环境和大数据的运用是近年来中英文文献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立足于城市更新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未来应创新多学科交叉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理论体系和系统性评价框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动态演化路径,注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引起的多重效应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安全—发展"同构视角下的城市系统韧性评价——以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为例

    谢杰辉田富俊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确定性风险已成为城市系统运行中面临的常态.基于"安全—发展"同构视角,构建城市系统韧性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的系统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并根据演变趋势及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的系统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呈波动上升态势,各城市的子系统韧性水平分异明显,其中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是城市系统韧性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当年实际使用外资、排水管道密度、专利授权数和交通货运总量是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系统韧性的主要指标.

    城市系统韧性韧性评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东部沿海地区

    地理位置对京津冀城市群县域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兼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效果的评价

    王朋岗马文腾李聪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到北京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县域地区人口的增加,到省会、港口的距离越近,也越有利于人口的增加.但对于拥有较大人口规模的县域,到省会和最近港口的距离近对人口增加的正向作用没有北京的大,到地级市的距离近,也没有对人口增加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从不同距离上看,在北京周边 200 公里范围以内的地区,北京对县域人口增加的正向作用大于省会;但超过 200 公里后,北京的正向作用明显减弱,省会的正向作用大于北京.从不同时段上来看,2010-2014年间,到北京的距离对人口增加的正向作用大于省会;2015-2019年间,到省会的距离对人口增加的正向作用大于北京,到地级市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该地区的人口增加.可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在减弱,而省会对周边县域发展的正向影响在增强,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省会进行了中转,而不是直接作用到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

    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地理位置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逻辑理路、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薛朝晖刘刚王莉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领导力量,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具体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主要在于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引领有待加强、协同性有待提升、系统性有待提高.为此,需要在权威基础方面加强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嵌入机制方面,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自治共融共生;在系统联动方面,激发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

    党的领导人民城市建设逻辑理路实践进路

    城乡多元共治:城中村流动人口治理的机制创新——基于广州市N街道的调查分析

    刘天文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人口治理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不仅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还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变迁的缩影.当前,我国城乡关系正处于加速重组阶段,流动人口治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以保证人口的有序流动和构建城市和谐秩序.通过研究广州市N街道流动人口治理机制创新,发现组织联动机制、资源联动机制、空间联动机制、技术联动机制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治理机制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整合治理资源和力量来化解治理压力,还逐步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单元联动、多维度合作、多层面治理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实现了对流动人口治理体系的整体性重塑.

    城中村流动人口治理城乡联动多元共治